中医活瘀凉血,清热滋阴法治疗尿血医案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医案一:杨xx,男,33岁,河南西华县人。1984年1月15日就诊。现症:于8天前曾发热恶寒,体温39.5℃。经某医院治疗两天,体温下降,继而出现尿血,血与尿混合,但无血块,无疼痛及余漓不尽感。伴头晕心烦,睡眠不好,食纳不香,自觉两下肢发热,右侧腰部疼痛。又经某医院检查治疗,曾用青霉素、安络血等连续治疗6天,无明显效果而来我院求治。
检查:颜面和下肢均无浮肿,右侧肾区有轻度叩击性疼痛。尿实验室检查:红色,混浊,蛋白(+);镜检,红细胞(+++),白细胞(+)。舌尖红赤,舌苔中心较厚,稍带黄色,脉沉细数。
辨证:心热移于小肠,脉络受伤,血溢妄行。
治则:活瘀凉血,清热滋阴。
处方:当归10g,生白芍12g,丹皮12g,三七10g,蒲公英30g,地龙30g,栀子10g,生地15g,知母12g,金银花20g,猪苓15g,泽泻12g。两剂,水煎服。
1月19日复诊:上药服后效果良好。尿由深红变为淡黄,叩击右侧肾区稍有疼感。复检尿常规:均转阴性,体温降至正常。治疗同上方,继服两剂,以巩固疗效,两月后随访无复发。

医案二:郭xx,男,56岁,农民。1984年8月10日初诊。现证:于三日前,不明原因发热一天而愈。次日尿道口出血,淋漓不断,小便时先尿出红色血液,逐渐变为清尿,尿后继而出现鲜血,仍淋漓不止。自始至终未有热涩疼痛感觉。曾在当地卫生所治疗无效,而来就诊。
检查:忧愁面容,精神不振,左侧睾丸上端有如豆样大小不规则的一个肿块,捏之有轻微疼痛。尿道口时时溢出鲜红色血液,心烦不宁。舌质红,苔薄黄。右脉沉弦细数,左脉沉细数无力。体温37.2℃,
辨证:五志化火,灼伤冲任络脉。
治则:活瘀凉血,佐以清热降火。
处方:当归12g,白芍12g,丹皮12g,牛膝15g,地龙30g,三七10g,黄柏12g,金银花30g。两剂,水煎服。
3月11日复诊:上药日进三次,服第一煎,出血量减少;服第三煎后,出血消失,排尿前后均未见血迹,精神好,心烦消失,舌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同上方再用两剂。、
8月16日三诊:近来数天未见血迹,于昨日小便时,尿中带有如小米样血块两枚,其它未见异常。治疗同上方,以巩尚疗效。
按:尿血亦称溺血,多因下焦有热,迫血妄行,致血不归经,而形成尿血。尿血虚实之分,实证多属暴起,尿色鲜红,或伴有发热恶寒,腰部疼痛,排尿时尿道有热涩疼痛感觉;虚证多属久病不愈,尿色淡红,无热涩疼痛和发热感。以上两例均系暴起。第一例先发热恶寒,继而尿血。第二例虽病前发烧,但尿中无血,而未尿时则血液浸浸从尿道溢出,血不与尿混合,但始终未有热涩和疼痛等痛苦感觉。余谓:血与尿分出符合精窍(前列腺)出血之疾。所以治疗以活瘀清热为主。有热涩疼者,宜清热利涩,无热涩痛者,宜清不宜利。故尿血证均以当归、白芍行血中之滞;并活中有生血之妙。前例配栀子、金银花、蒲公英、生地、丹皮、地龙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配田三七活血祛瘀,以防凉血引起滞涩不通之弊,并能将离经而未离体之血消散排出体外,以免发生瘀血而引起种种后患;生地、知母、泽泻坚阴清热;地龙生于黄泉之内,上食泥土,下饮清泉之津,其性凉,味咸寒,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既能清热,又能加强凝血机制,以修复局部已破裂的毛细血管和减轻或消除毛细血管充血的作用。第二例以活瘀凉血清热降火为主。总之,凡出血之证,必须活血化瘀,使瘀滯之邪得以疏泄。瘀通则气血流畅,则尿血自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