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腹剧烈疼痛,肠痈(慢性阑尾炎)的治疗医案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杨xx,女,22岁,工人。于1984年7月4日就诊。患者于同年5月30日,突然发生右下腹剧烈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欲呕。在本市某医院化验;白细胞计数18000/mm³。嗜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6%。体温39.2℃。诊为“急性阑尾炎”。经用抗生素治疗,诸症缓解,但至今月余,右下腹仍隐隐作痛,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检查:面色萎黄,麦氏点压痛明显,舌质红、稍黯,舌苔薄黄而燥,脉象沉滑。

诊断:肠痈(慢性阑尾炎)。

辨证:湿热未彻,气血凝滞。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方药:大黄10g,丹皮12g,红藤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实10g,甘草10g,败酱草30g。水煎服。

二诊(7月12日):服上方五剂,腹痛减轻,但大便溏,恶心,纳差,乏力,心慌。此谓热邪已除,胃气亦伤。其腹痛未消,实为“久病必瘀”之故。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用:西小茴3g,干姜6g,当归12g,川芎12g,没药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党参12g,赤芍10g,炙甘草10g。水煎服。

三诊(7月16日),服上方三剂,腹痛已止,饮食增加,余症消失,病告痊愈。

按:肠痈之病,多因湿热蕴积,气滞血凝为患,此案病程迁延月余,虽余邪未尽,而“久病必瘀”乃以气血瘀滞为主,故初诊以清利湿热立法,痛势虽减,而仍隐隐作痛,况它症又生。随改用消瘀行气之少腹逐瘀汤,则诸症悉除,病获痊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