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胃痛的中医治疗医案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姬xx,女,65岁,农民。于1982年4月13日就诊。患阵发性胃痛年余,每七天左右发作一次,疼痛甚剧,脘部膨胀突起,持续2~3天,方能缓解,并常觉脘部痞满,嗳气频作,大便秘结,口干唇燥,不思饮食,每餐只能灌服几汤匙稀粥。曾在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屡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卧床不起。
检查:面色萎黄,神疲消瘦,两人搀扶行走,舌质黯红,舌苔薄而燥,脉沉弦紧。
诊断:胃脘痛。
辨证:肝胃不和,积热于腑。
治法:舒肝和胃,散结清热。


方药:泻心汤加味。
半夏10g,大黄12g,黄连10g,黄芩10g,枳实12g,香附10g,青皮10g,竹茹12g,广木香g,玄胡12g。水煎服。
二诊(4月17日):服上方四剂,未再疼痛,昨天腹胀一次,倾刻即止,大便稍溏,能进食一碗,脘满、嗳气均有好转。热邪势减,肝胃渐和,病有转机。守上方减黄连至6g,加苏梗12g,以增宽中利膈之力。
三诊(4月21日):服上方四剂,大便每日泻三次。恐余邪未尽,脾气受伤,故改拟健脾利胃、清泄余热之法。处方:清半夏10g,枳实10g,鸡内金10g,白术10g,太子参30g,川黄连10g,竹茹15g,广木香3g,青皮10g,甘草6g。水煎服。
四诊(4月23日):虽泄泻已止,但口干,腹满较甚,嗳气转频,纳较前差,脉沉弦而滑,舌质红稍黯。此谓余邪未清,过用补法,成关门留寇之弊。方用:大黄15g,枳实10g,黄连10g,陈皮10g,竹茹12g,生白芍15g,广木香6 g,鸡内金10g,太子参30g,甘草6g。水煎服。.
上方三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饮食大增。随防二年,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经常参加田间劳动。
按:胃脘痛,多由病邪犯胃,肝气郁结等原因所致。此例乃由情志郁结,肝逆犯胃日久化火,结于阳明,阻遏气机,升降失调而致。肝郁为之因,火热结于阳明为之果。故用泻心汤之意,苦寒直折,以泻热除满。方中三黄苦寒泻热;半夏、竹茹辛开降逆;枳实、青皮、广木香、玄胡、香附舒肝开郁。一、二诊药已中病,邪势已减,而三诊误为大便泄泻数日,恐伤脾气,而减苦寒之味,增益气健脾之品,致使热邪留滞,病势又起。正虽虚而邪实,邪留而正何安?不能姑息养奸矣。随用苦寒重剂,以荡余邪,又取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意,酌加白芍,以柔肝护阴。终为药证相符,一年之痼疾,不期半月,而获痊愈。  (张明昌)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