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冷腹痛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经方论治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发生疼痛的证状而言。手三阴、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此处。腹痛一证,范围较广,故应详分其病因、疼痛部位、疼痛之性质,辨证而治。就病因而论,不论外感风、寒、暑、湿,或内伤饮食、气滞血瘀,以及虫疾、癃闭、积聚等,均可发生本病。其病以疼痛部位言,上腹痛多属脾、胃、大小肠之病;下腹痛多属厥阴肝经之病。就疼痛性质而言。则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则攻注不定;痛在血分,刺痛不移。寒邪入于腹中,或食生冷,寒损中阳,致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腹痛顿生;素体脾虚,脾阳不振,或寒湿停滞于中,致中阳衰惫,气血不足,失其温养而致腹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肠胃,食积停滞,腑气不通,气机失于调畅,则痛发;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血郁结,致肝胃不和而作痛。另外,久病不解、血气不和,或外科手术后,损伤络脉,均可致气滞血瘀而成本病。

现代医学中有关内科、外科以腹痛为主症的多种疾病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冷腹痛医案

金xx,女,45岁,干部。1984年8月5日初诊。

患慢性结肠炎3年。十日前因出差饮冷、淋雨,次日则恶寒发热,腹痛泄泻,初为稀水便,后则有粘液带血,日行十数次。当时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000/mm³,嗜中性粒细胞84%。大便潜血(++)。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多次显微镜检查大便,未见阿米巴滋养体。某医院给予口服黄连素、痢特灵,并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同时服清热利湿解毒中药10剂,病情加重,遂转本院中医治疗。

现症:腹冷痛,泄泻,日行3~5次,多为白色粘液,夹红血液,腰痛,少尿,不欲饮食。

检查:面色㿠白,眼窝凹陷,少气懒言,腹软无痞块,少腹压痛,腹冷喜暖,四末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微。

辨证:寒湿侵袭,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散寒除湿。

方药: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茯苓15g,苍术、白术各10g,附子6g,炮姜10g,炒白扁豆12g,薏苡仁15g,旱莲草15g,败酱草15g,白芍15g,炙甘草10g。

二诊(8月7日):上药服两剂,虽大便次数减少,但腹中冷痛如故,可见寒凝之至。加重温阳散寒药,处方:附子30g,炮姜10g,红参15g(另煎),茯苓15g,草豆蔻10g,木瓜10g,炒白芍15g,补骨脂10g,肉桂6g,炒薏苡仁30g,木香6g,炙甘草10g

三诊(8月14日):上方连服7剂,腹冷、腹痛消失,大便成形,大便常规及血常规化验正常,改用实脾饮加减,并口服锡类散,调治半月而愈。

按:脾胃素虚,复饮冷冒雨,寒湿内侵,脾肾之阳虚衰,中焦及四肢不得温,则腹冷痛四未不温,脾胃升降失调,寒湿中阻,则不能食,便粘液夹血。因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思饮、舌红、舌苔黄、脉数有力之症,故不可按湿热痢论治。前医投大剂清热利湿解毒之剂则是南辕北辙,只能重伤中阳,使病势加重。而致神疲踡卧、腹冷腹痛、脉微细之少阴虚寒证。初诊虽用药合于病机,但病重药轻。二诊加重温阳散寒除湿之药。虽值酷暑,因阴寒极盛,亦放胆大量用附子、干姜、肉桂以温振脾肾之阳,终使寒凝之邪得散,诸症悉除。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