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全文在线阅读

  • A+
所属分类:中医书籍 中医基础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本文目录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本篇与伤寒论原文读法篇对照着读。

读《伤寒论》者,只喜读方,最怕读文。文无理路可寻,方有病证可按也。虽有病证可按,仍无理路可寻。前代儒医徐灵胎谓《伤寒论》只可一章一章读,不能整个读。夫所谓论者,乃整个论,非一章一章论,如按章去读,不读整个,何论之有?徐氏尚不能寻出文的理路,其它更不必道矣。本书伤寒读法,已将整个理路寻出,读者称便。兹于方中寻出整个理路,读者由方以求文,其兴趣必有更多于先读读法者。如此则中医人人皆能读伤寒论,然后中医学可告成立。

著者识

荣气本病方

荣气本病方

桂枝汤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荣气疏泄则汗出,胆经不降相火上逆则发热,鼻鸣干呕荣卫分离则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津液必伤,表阳必虚。荣卫分离,中气必虚。芍药降胆经、降相火、敛荣气之疏泄,炙草补中,姜枣补中生津,桂枝调荣卫实表阳也。风伤卫气,卫气减少,荣气加多,故荣气与卫气分离而荣现疏泄之病。缓脉乃疏泄向外之象。

原方分量载在世行本《伤寒论》。原方一两,可同今之一钱。

枣有大小不同,原方十二枚,可用今之六钱。

卫气本病方

卫气本病方

麻黄

麻黄 杏仁 桂枝 炙草

卫气收敛,则无汗恶寒,体痛腰痛骨节疼痛。肺气不降,则呕逆而喘。荣卫分离,中气必虚。卫气不开,表阳必虚。麻黄泻卫气之收敛,杏仁降肺气之逆,炙草补中气,桂枝调荣卫达表阳也。收敛之病,气机滞塞,故不用枣,既不用枣,亦不用姜矣。寒伤荣气,荣气减少,卫气加多,故卫气与荣气分离而卫现收敛之病。紧脉乃收敛向内之象。

荣卫双病方

荣卫双病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芍药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脉虚,不缓不紧,却微恶寒微发热而身痒。身痒为荣卫俱虚,欲自解而未能。麻黄汤与桂枝汤减轻分两双解荣卫也。

荣卫双病气虚方

荣卫双病气虚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寒热如疟,日仅再发。此卫气之虚。双解荣卫,减轻麻黄,轻泄卫闭也。

荣卫双病津虚方

荣卫双病津虚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大枣 生姜 麻黄 石膏

形作伤寒,作渴,而寸脉弱,此津液虚而生燥也。双解荣卫,减轻泄卫之麻黄,加石膏以清燥也。麻黄石膏能发越庳着。越婢二字想系越庳二字之误。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半夏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荣卫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以致胆经不降而干呕发热。相火不降而作渴欲饮水,水入仍吐。胃气不降而作噫。水入肠胃而作利。小便不利少腹满。肺气不降而作喘。水气上冲而作咳。皆平日中下阳虚,寒水上凌阳位之病。此寒水乃中下皆寒而来之水。麻桂双解荣卫之郁,炙草补中气,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温降寒湿水气,干姜温脾阳,以杜其入脏。小青龙之咳,喉间作痒,清水中加稀痰。小青龙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石膏

如非中风,而是脉紧恶寒无汗之伤寒。平日胃气燥热之人,卫气闭于外,烦燥生于内,甚至燥极伤津,身重乍有轻时。麻黄杏仁以泄卫,桂枝以和荣,石膏以清燥,炙草姜枣以补中。因脉紧故不用芍药之敛也。石膏清胃燥以杜其入腑。杜其入腑云者,杜其腑热之成也。误服石膏亡阳,须以真武汤救之。

荣卫病罢里湿方

荣卫病罢里湿方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无恶寒发热项强之荣卫证,而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仍吐与心悸,皆水湿隔阻相火不降之故。术苓泽泻猪苓以泄水湿,桂枝助肝经之疏泄以行水。湿去火降,故吐止、热止、悸止也。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茯苓甘草汤

茯苓 炙草 桂枝 生姜

汗出不渴,表阳虚也。汗出而渴,表虚兼里湿盛也。汗出不渴,虽属表虚,亦有里湿,茯苓泄湿,生姜炙草温中,桂枝实表以止汗出也。燥渴为阳实,湿渴为阳虚。湿阻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灼金,故渴。

荣卫病罢里燥方

荣卫病罢里燥方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炙草 粳米

伤寒而外有大热。相火外出,里气必寒。里热实则热聚于内,不浮于外,故外无大热。肢厥有阳证阴证之分,阴证里阳虚,阳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有如冰冷;阳证里阳实,阳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不如冰冷,不温而已。阴证脉微细而沉,阳证脉滑而实,或沉而实。阳明燥热,故滑而实也。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燥,粳米炙草生津液而补中气也。

白虎加人参

白虎汤内加人参

白虎证,渴能饮水。虽能饮水而口仍燥,此燥热伤津之所致。非补气不能生津,于白虎汤内,加参以补气,由气生津也。荣卫表病未曾出汗而成五苓白虎证者,服五苓白虎,必汗出而解。里气和则表气和也。湿渴饮水仍吐出,燥渴饮水不吐出。

太阴脾脏本病方

太阴脾脏本病方

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

此太阴脾脏之本气病也。太阴脾脏土气湿寒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干姜炙草温补中气,温寒除湿以复土气之升降,附子温水回阳,以培土气之根。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亡之病也。

少阴肾脏本病方

少阴肾脏本病方

附子汤

附子 白术 茯苓 人参 芍药

此少阴肾脏之本气病也。少阴肾脏病则水寒灭火,火灭土败,阳气微少。尺脉微细,但欲寐而不能寐,背微恶寒,骨痛脉沉,皆阳气微少,阴寒之象。水寒土败,则木枯克土。平日肾脏虚寒,阳气不足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附子回阳补火,白术茯苓补土,人参补中气,芍药安风木,解骨痛。附子最动木气。

厥阴肝脏本病方

厥阴肝脏本病方

乌梅

乌梅 干姜 附子 人参 细辛 蜀椒 黄连 黄柏 当归 桂枝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蚘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蚘。蚘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通脉四逆汤

于四逆汤内加重干姜

下利汗出,四肢厥冷,阳将亡也。其脉必微而欲绝,中寒之至。用四逆汤以回阳,重加干姜大温中气。此方名通脉者,脉生于中气也。曰外热者,汗出而阳亡于外也。此方即四逆汤加重干姜分两。凡阴寒脉微欲绝,皆宜用之。

阳明胃腑本病方

阳明胃腑本病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炙草 芒硝

恶寒发热之荣卫表病,已经三日,已经发汗,却汗发不透澈,而发热更加,蒸蒸然手足出汗,脉现实大之象。此平日胃热阳实之人,荣卫的表病不解,脏腑的里气偏郁,腑热自现本气之病。若由蒸蒸发热,肠胃津液灼干,肠胃有了燥屎,便成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之大承气汤下证。如成下证,则病重矣。必须于胃热未曾全实,但蒸蒸汗出发热之时,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平胃热,炙草养中气也。曰调胃者,调和胃气,不取攻下,使热退不成下证也。

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如当调胃承气汤证时,不予调胃清热,则胃热愈实,便成燥屎、腹痛拒按、潮热谵语等等之大承气汤证。当用大承气汤之攻下燥屎法。大黄芒硝攻下热实,枳实厚朴开通滞气也。大黄性寒芒硝性热,枳实性寒厚朴性热,寒热混合,则成圆的运动。以圆运动的原则为下法,此大承气汤之微旨。

小承气汤

大黄 枳实 厚朴

如应用大承气汤攻燥屎,但不知屎已燥否,可用小承气汤试探。已有燥屎,服汤后必放屁。如不放屁,是无燥屎。无有可攻之物,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去芒硝之滑泻,减轻厚朴之辛通也。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 桂枝 炙草 大黄 芒硝

十二脏腑之经,公共组织行于躯体,称曰荣卫。荣卫脏腑,虽有表里之分,仍一整个。荣卫为脏腑之表,脏腑为荣卫之里也。故荣卫之气不和,脏腑之气即郁,三阴脏病之干姜附子证,与阳明腑病之大黄枳实证,皆表气不和,里气偏郁之病。膀胱腑病亦然。表病不解,膀胱阳腑气郁而病热,其人如狂。如自己下血,热随血去,病即自愈。如不下血,少腹有血,急结作痛,当用大黄芒硝攻其热,桃仁攻其血,桂枝以和表,炙草以补中气。先解表乃可用此方。

抵当汤

大黄 水蛭 虻虫 桃仁

如荣卫病而身黄,脉沉,少腹硬,小便利,人如狂,亦膀胱腑热。亦当用抵当汤,大黄攻其热,水蛭虻虫桃仁攻其血也。

抵当丸

以抵当汤为丸

少腹满而尿利,为有瘀血,宜丸药缓下。

少阳胆经本病方

少阳胆经本病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人参 炙草

如荣卫表病不得汗解,脏腑里气又不偏郁,则少阳胆经被迫于表里之间,而成少阳经病。少阳经病,三焦经下陷,胆经上逆而现口苦耳聋诸证。用柴胡升三焦经以解少阳结气,黄芩降胆经以清相火逆气,半夏生姜降胃逆,大枣补中气,人参炙草补土气而扶阴脏之阳也。小柴胡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芍药 枳实 大黄

于小柴胡汤去人参炙草之补阳补土,加芍药以降胆经之逆,枳实大黄以下胃腑之热,仍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以解少阳之经也。少阳经病,亦少阳经本气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经,预防阴脏阳退之法。大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经,预防阳腑热进之法。口苦心下痞硬,少阳胆经之结也。呕吐酸臭而下热利,阳明胃腑之热也。

荣卫本病方

荣卫本病方

桂枝汤(方见前)

卫气不共荣气和谐,只有疏泄而无收敛,故自汗。荣气和者,荣气自和不与卫气和也。

发热汗出,为荣弱卫强。荣气疏泄,自伤本气,故曰弱也。卫气不与荣气交和,故曰强也。邪风即荣气偏于疏泄之气,非外来之风。故以芍药敛荣气之疏泄以息邪风,桂枝实表阳,炙草姜枣补中气也。

发汗一字,误却后人不少。收敛之性,如何能发?发汗宜作调汗读,荣卫调和则汗出也。

烦为阳气胜,先刺风府以泄阳,俾桂枝汤奏全功也。

麻黄汤(方见前)

卫气闭束,则肺金不降而病衄。麻黄汤发汗以泄卫闭,则肺金降不病衄。紧者,卫闭之象也。

既是伤寒,卫闭恶寒,用麻黄汤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而数,应再用桂枝汤降胆经以去烦而和荣卫,不可再用麻黄也。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葛根

荣卫表气与阳明胃腑之经气同病。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汗出、恶风,荣卫病也。项背几几硬直,向后反折,阳明经气病也。桂枝汤解荣卫,葛根解阳明经气也。葛根清凉升散,专升手阳明经。手阳明升,足阳明自降。故葛根为阳明经病主药。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若荣卫病恶寒无汗,又见阳明经病之几几,桂枝汤加葛根以升散阳明经气,加麻黄以解卫气之恶寒无汗也。若此证又见下利,此亦阳明经气下陷之热利,仍用此方以升散阳明下陷之经气,而调荣卫之气。表病兼下利,非里病,乃经病,乃表病也。

葛根加半夏汤

于葛根汤内加半夏

若葛根汤证不下利而呕,此手阳明经气下陷于后,因而足阳明经气上逆于前。故用葛根以解荣卫表气与阳明经气,加半夏降足阳明经以止呕也。

麻黄汤(方见前)

荣卫与阳明胃腑之经气合病,喘而胸满,宜麻黄汤泻卫气之喘满,不可下也。单是阳明经气病,脉浮无汗而喘,亦宜麻黄汤发汗。卫气乃肺金所司,喘者,肺气因卫气之闭束而上逆,故宜麻黄也。

桂枝汤(方见前)

阳明病脉迟。迟者缓实之象,既缓实似近于可下之证,然汗出多又微恶寒,是有表证,宜桂枝汤发汗以解表也。总而言之,表证未解,总宜解表,解表用桂枝汤也。若误下之,此为大逆。如便硬而脉浮大,亦不得因便硬而言下。浮为表证,亦宜桂枝汤发汗解表。至于伤寒六七日,不大便而头痛有热。此胃热实象,宜调胃承气汤以和胃。若小便清而不赤,仍是表病,并非里病,仍用桂枝汤以解表。若头痛无热,则胆经上逆,必衄,亦宜桂枝汤以降胆经也。

大承气汤(方见前)

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日晡发热,乃阳明之燥,其脉当实。宜以大承气汤下之。如不实,仍是荣卫表病,仍宜桂枝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表气郁极,则战而后汗解。将战之先,其脉阴阳俱停。如不战汗,但寸脉微者,先出汗而病解。但尺脉微者,热伤津液,必用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热,使阴阳和平,其病乃解。阳脉微,胃腑之热不实也。

太阴脾脏本病方

太阴脾脏本病方

四逆汤(方见前)

太阴脾脏与荣卫同时为病,当先用四逆汤以温脾脏,俟脾脏之下利腹胀愈后,乃用桂枝汤以解荣卫之表,此大法也。其实四逆汤服后,脾脏之病愈,荣卫之病亦随之而愈,因里气为表气之本,里气之阴阳和,表气的阴阳亦随之和矣。脾脏与荣卫同时为病,先温里后解病,与胃腑与荣卫同时为病,先解表后攻里,是对待理法。脾脏病阴寒,脾脏之阳未复而先发汗,里阳愈虚,荣卫内陷,则成坏病,此法关系极大。胃腑与荣卫同时为病,详下文。

桂枝汤(方见前)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此处之桂枝汤是陪辞。太阴脏病忌发汗,脏病脉浮,更忌发汗。

少阴肾脏本病方

少阴肾脏本病方

桃花汤

干姜 赤石脂 粳米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腹痛、小便不利,此因火败而病湿寒。干姜温寒去湿,赤石脂以固脱陷,粳米以补津液也。

真武汤

茯苓 白术 附子 生姜 芍药

少阴病,腹痛、下利、尿短、四肢沉重疼痛,此为内有水气。水气由水寒土湿木郁而生。附子,补火回阳以温水寒,术苓泄水补土,芍药调木,生姜温中。附子汤有人参,此方无人参,参能生津助水也。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

少阴下利,水土寒而阳气不升也。干姜附子以温水土,葱白以升达阳气而止利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

于白通汤内加猪胆汁人尿

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而又干呕烦躁,是下寒上热,阴不藏阳,阳气上越。葱白附子干姜以温回阳气,加猪胆汁人尿凉降之物,引姜附之热性与上越之阳气下行,且益阴以藏阳也。

通脉四逆汤(方见前)

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色赤,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皆中气虚寒之至。宜于四逆汤重加干姜以温补中气,中气复则脉出也。不恶寒,阳越于外,外不恶寒也。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荣卫表病初得,少阴肾脏里病即动。表证则发热,里证则脉沉。曰少阴病者,必有但欲寐,背恶寒等少阴证在也。麻黄以解表,附子以温里,肾脏病则寒水灭火,细辛以温降肾家上凌之寒水也。细辛是降药,非散药。此病不可发汗,麻黄和卫而已。

麻黄附子炙草汤

麻黄 附子 炙草

荣卫表病少阴里病同时施治,须用炙草以补中气也。少阴病不可强发汗,发汗,口鼻眼目出血。为难治矣。

四逆汤(方见前)

少阴病脉沉者,急以四逆汤温之。曰急者,言不可发汗也。

厥阴肝脏本病方

厥阴肝脏本病方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 炙草 大枣

不下利,不汗出,仅四肢厥冷脉细,无内寒阳亡的关系,只是血脉不充,木气不润,中虚而经气不达耳。当归桂枝芍药温血调木,炙草大枣补中,细辛通草通经也。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若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而平日旧有久寒者,于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以温内寒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躁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枣补中。

茯苓甘草汤(方见前)

厥而心悸,悸乃心下有水,宜先用茯苓炙草以去水,然后可用温药以治厥。不先治水而用温药以治厥,温药将水蒸入胃中,必作利也。

四逆汤(方见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复利者,言尿多也。脉弱而呕,阳亡于上,尿多阳亡于下,身微热,阳亡于外。若加肢厥,是阳亡不复,是为难治。宜四逆汤以回阳也。

阳明胃腑本病方

阳明胃腑本病方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发汗后恶寒,为肾阳虚,不恶寒而恶热,为胃阳实,宜调胃承气汤以和胃也。

阳明腑病,未曾吐下伤津而心烦,是胃有热。宜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轻泄胃热。胃热未实,炙草补中气也。

小承气汤(方见前)

太阳病时,吐下发汗,伤其胃中津液,津伤生烦,又加尿多,津液更伤,以致大便成硬。心烦而大便硬,是已成阳明胃热之证,宜小承气汤轻下胃热也。

阳明病脉迟而实,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此表证已解,里热已实,可以攻里。再看其手足濈然汗出,手足秉气于中土,中土热实,则手足汗出,是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气汤以攻里。若汗多发热而仍恶寒,是表证仍在,其热不潮,不可用大承气汤。但虽不可用大承气而腹大满不通,是胃热已实,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阳明胃腑津虚方

阳明胃腑津虚方

蜜煎导方

蜜炼成挺纳入肛门,为蜜煎导法。

阳明腑病,大便燥结,胃中并无实证,此乃发汗伤津,尿多伤津,津液内竭,不可攻下大便。应用蜜煎导法,蜜入肛门直肠吸收蜜之润气,自然大便得下。

猪胆土瓜根汁方

大猪胆汁,或土瓜根汁

此方较蜜煎导方寒,津液内竭,脉较有力者,适用之,否则灌入肛门之后,直肠吸收而上,亦能寒胃也。

麻仁丸

麻仁 杏仁 芍药 大黄 厚朴 枳实

蜜煎导、猪胆汁土瓜根汁,此燥在肛门之方。若肛门与肠中皆燥,而又无燥之实证者,须麻仁丸,麻仁杏仁以温润之,芍药以寒润之,又兼小承气汤以轻荡之。每服只梧子大之十小丸,轻缓极矣。

小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是胃热实也。脉滑亦实。可与小承气汤下其胃热。但脉虽滑而急数,急数之脉,属于里虚,不可用小承气汤下胃热。如其以小承气汤为主,若里不虚,服后必放屁,若不放屁,是里虚也。不可服也。所以明日不大便,脉由急数而转涩,虚涩为阳气虚,故难治也。

大承气汤(方见前)

腹满痛阳明燥土伤太阴之阴。发热而汗特别之多,阳明燥土伤少阴之阴。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阳明燥土伤厥阴之阴。故皆宜急用大承气汤,下燥土之腑阳,以救三阴之脏阴也。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抵当汤(方见前)

阳明病而善忘,此因有久瘀之血,停于下部阻碍肾气之故。肾主藏智,肾气不能升达,故善忘。何以知其有瘀血?大便黑硬,便时反易也。下有瘀血,肾气抑郁,故现黑色。故以抵当下其瘀血也。

少阳胆经本病方

少阳胆经本病方

小柴胡汤(方见前)

呕而发热,少阳胆经上逆也。欲足少阳下降,必须手少阳上升,故小柴胡主之。

小建中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阳脉涩,上焦津液不下也。阴脉弦,下焦木气不升也。上焦津液不下,胆经上逆相火烧灼也。胆经上逆肝经下陷,则木郁而腹痛也。芍药重降胆经相火,桂枝升肝经木气,炙草姜枣,温补中气,饴糖补土气、润津液,木气和则腹痛止也。如不差,是腹痛,非肝木不升,乃三焦经不升,仍宜小柴胡汤以升三焦之经。

荣卫病过十日,脉浮嗜卧。脉细属少阳经病,胸满腹痛亦少阳经病,故主小柴胡汤。嗜卧者,少阳相火升降紊乱也。荣卫病过十日,荣卫病罢。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桂枝 芍药 炙草

既有发热、恶寒、肢节烦痛之荣卫表证,又有微呕心下支结之少阳经证,桂枝汤、小柴胡汤合并双解也。

黄芩汤

黄芩 芍药 炙草 大枣

少阳经气与荣卫表气同时为病,少阳相火热盛于经,则经热与荣热混合而病热利,黄芩清少阳相火,芍药解荣热,草、枣补中气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

黄芩汤证而加呕,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以止呕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血结则阴阳之气运行阻滞,故病发如疟。中风经水适来,荣分之热,即乘经水适来血室空虚而入血室。血室为少阳相火所主,故以小柴胡汤调少阳也。伤寒经水适来暮即谵语如见鬼状,亦为热入血室,故以小柴胡汤调少阳也。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四逆汤桂枝汤(方见前)

荣卫表病只宜解汗,若不汗解,而误下之,下伤太阴脾脏,而泻利不止,却又有荣卫之身体疼痛表证。虽有表证,不可治表,当急救里,宜四逆汤以温太阴,然后用桂枝汤以解表也。

新加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人参

发汗之后,身痛而脉沉迟。发汗伤损中气,故脉沉迟。发汗伤津,津亏不能养木,木枯风动,故身痛。桂枝白芍养木息风,草枣补中,加芍药润木枯,加生姜行经脉,加人参补中气而生津液。

五苓散(方见前)

发汗之后,脉数烦渴。发汗伤及太阴,太阴湿起,阻格相火不能下降,故烦而渴。脉数者,虚也。故以五苓泄太阴之湿也。

若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此渴亦太阴之湿也。微热脉浮,亦湿格相火也。故以五苓泄太阴之湿也。

若病在表,不发汗而以冷水噀之灌之,肉上粟起,欲饮而反不渴。亦太阴湿溢于皮肤,亦宜五苓泄太阴之湿也。

文蛤散

文蛤

文蛤善入太阴而去皮毛之水湿也。

白散

桔梗 贝母 巴豆

痰实结在胸间,巴豆桔梗贝母破痰实也。此方乃结胸之方,应移在下文结胸条后,此处系荣卫坏入太阴之经病也。

三物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栝蒌实

痰实有寒热之分。白散所治为寒痰。此方所治为热痰。黄连、半夏、栝蒌清扫热痰也。此方应移下文痞证后。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茯苓 白术

头项强痛,有因荣卫不和者,有因湿气郁阻者。小便不利,湿也。湿阻胆经下降之路,故心下满痛,而发微热。宜桂枝汤去桂枝之调荣卫,加白术、茯苓以去湿,仍用芍药降胆经,炙草姜枣补中气也。

厚朴姜夏参甘汤

厚朴 生姜 半夏 炙草 人参

发汗伤中,脾家阴湿已起,故腹胀满。参、草补中,厚朴、生姜、半夏温散阴湿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

表病攻里,故表病不解而加喘满。桂枝汤解表,加杏仁、厚朴温降肺胃以消太阴之喘满也。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干姜炙草汤

干姜 炙草

自汗尿多心烦,津液已伤。反用桂枝汤加附子增桂枝以发汗,津液更伤。无津液则阳无所归而中阳亡,遂肢厥咽干吐逆躁烦。干姜、炙草温补中阳,中阳回复,厥躁等证乃止。

芍药炙草汤

芍药 炙草

中回之后,津液未复,木气枯燥故脚不伸。芍药炙草以润木液,其脚乃伸。用承气汤使大便微溏,阳明结消,谵语乃止。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因而阳亡谵语者,宜四逆汤以回阳也。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

发汗后汗漏不止。阳亡风动,故恶风、尿难、肢急。附子回肾阳,桂枝实表阳,芍药息风敛阳,炙草、姜、枣补中气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 炙草 附子

发汗而表病不解,反恶寒,此恶寒乃肾阳虚也。附子以补肾阳,芍药、甘草以解表也。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内去芍药

荣卫表病,误下之后,脉促胸满。脉促为表未解,胸满为胆经寒。桂草姜枣以解表,去芍药之寒胆经也。若脉促胸满而又微恶寒者,此恶寒乃肾阳虚,去芍药并加附子以补肾阳也。

真武汤(方见前)

荣卫表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者,肾阳伤水湿起也。水寒则木气拔根而克土,故头眩身瞤动也。身瞤动者风木动也。土败肾寒,中气失根,故振振欲擘地而居也。苓、术补土气,附子温水寒,芍药息风木,生姜温中降逆以止眩也。芍药、生姜并用,可去芍药寒中之弊。水寒土不败,风木不至动到如此地步,故息风须兼扶土,此为大法。

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炙草 干姜 附子

发汗之后,若又下之,表病不解,又加烦躁,阳亡而土湿也。四逆汤加人参以回阳,加茯苓以去土湿也。虽有表病,却不治表,以烦躁乃阳亡之事,故以回阳为主。

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

汗下亡阳,阳虚则昼日烦躁,夜乃安静。大气之中,昼则阳出,夜则阳入,昼阳气少,夜阳气多,人身亦然,故昼烦躁,而夜安。干姜、附子以补阳也。

禹余粮丸(原方阙载)

重发汗以亡肾阳,肾阳不能交心,则恍惚心乱。阳陷不升,则小便后阴痛。当是温肾补中之法,禹余粮收摄阳气也。

桂枝甘草汤

桂枝 炙草

发汗过多,心悸欲得按。汗泄肾阳,木气拔根,风动而冲于上也。风木之气即肝木之阳,肝阳下陷,则肝风上冲,肝阳上升,则肝风自平。桂枝升肝阳,炙草补中气,肝风冲到上部,中虚极矣。心悸得按,奔豚之渐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桂枝 炙草 大枣

汗伤肾阳,肾阳乃木气之根,肾阳伤,木气失根,则肝阳下陷而肝风上冲。其人脐下悸动,乃肝风上冲欲作奔豚之兆。桂枝升肝阳,以止悸降冲,茯苓、炙草、大枣补土气以御风木,大枣富有津液,最润木气而平风也。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再加桂二两

烧针令出汗,针处起赤核,烧针之热,将肾阳引出,故针处起赤核,此肾阳大虚之征,木气必由少腹冲心而成奔豚之状。桂枝汤加桂以大升肝阳,肝阳升,冲气乃平。若不上冲,不可与桂枝加桂。灸其核上各一壮者,灸以温回浮出之肾阳也。不上冲者,肝阳未陷,故不可加桂以升肝阳。

苓桂术甘汤

茯苓 白术 桂枝 炙草

吐下伤损肾阳,则风木上冲,心悸头眩。若因其脉沉紧而又汗之。风木更冲,木冲克土,振振身摇。桂枝以达木气之阳,阳达则风冲平息而病愈,茯苓草枣所以补中土,和升降以御风木也。凡木病,中土必虚,故治风木之冲,以达木兼补土为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烧针之火,能引阳外出,阳亡惊狂,起卧不安。于桂枝汤去芍药之寒,加蜀漆以去浊痰,加龙骨牡蛎以镇摄阳气,因脉浮故用桂枝、姜、枣、草以解表。惊狂起卧不安,必有浊痰阻塞心窍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炙草 龙骨 牡蛎

烧针亡阳而生烦躁,此烦躁较惊狂之阳亡病虚,故不用蜀漆之去痰,而用桂枝和表,炙草补中,龙牡镇阳也。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当归四逆汤(方见前)

下利而脉浮革肠鸣,浮革为木气虚寒,肠鸣肝胆寒热不和,肠间停有水气。当归、桂枝温木气之寒,桂枝、白芍调肝胆之寒热,通草通调肝经而平胆热,细辛补益木气,而理肠间之水,草、枣补中也。

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

吐为中寒,入口即吐为上热。干姜温中寒,连、芩清上热,人参补中气。厥阴之气,下寒上热。故其病如此。

桂枝汤(方见前)

荣卫病时,发汗又下,而脉仍浮。荣卫病仍在,仍再用桂枝汤以和荣卫也。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 黄连 黄芩 炙草

利不止而脉促喘汗。脉促为表未解,喘而汗出为阳明经气之热。脉促喘汗之利,此阳明经之热利也。葛根升散手阳明经气以解表,连芩清热止利,炙草补中也。

麻杏甘石汤

麻黄 杏仁 炙草 石膏

发汗下后,汗出而喘。汗乃胃热,喘乃肺实。石膏清胃热,麻黄杏仁泻肺实,炙草补中气也。若身外有大热,其内必寒,不可用石膏。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服桂枝汤而大汗出,烦渴不解,脉洪而大,此本有阳明胃热,服桂枝、生姜增了胃热,胃热蒸发,故大汗出大烦渴。脉洪而大,虚也。故用白虎以清胃热,加人参生津液以补虚也。若吐下后,七八日,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渴而舌上干燥而烦,能饮水数升,亦津伤燥起,亦宜白虎清燥,加人参以生津液也。

栀子厚朴汤

栀子 厚朴 枳实

下后胃中气滞,胃热上逆,故心烦腹痛,卧起不安。栀子清涤胃逆之热,厚朴、枳实舒降胃气之滞也。

栀子干姜汤

栀子 干姜

大下伤中,中寒则相火不降而身热不去,胃热上逆而心微烦。干姜温中以降相火而退身热,栀子清胃热而止微烦也。

栀子香豉汤

栀子 香豉

胃热上逆,又加津凝气滞,则心烦而胸中窒塞。栀子清胃热以除烦,淡豆豉以和中宣滞,以去胸窒也。

栀子甘草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炙草

栀子豉汤证而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与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是中气不足,加炙草以补中气也。

栀子生姜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生姜

若栀子豉汤证加呕者,加生姜以降胃止呕也。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麻黄升麻

麻黄 升麻 当归 芍药 黄芩 知母 葳蕤 天冬 石膏 炙草 干姜 白术 茯苓 桂枝

大下之后,泄利不止,咽喉不利而吐脓血,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脉沉而迟。咽喉不利,吐脓血,金气上逆生燥也。泄利不止,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津液伤也。脉沉而迟,卫气闭束也。升麻升陷,当归、芍药、黄芩养木清热,知母、石膏、天冬、葳蕤清金润燥,姜、草、苓、术温补中气,麻黄、桂枝调荣卫也。脓血泄利,皆伤津液。津伤则厥,木热金燥,亦能发厥。上逆下陷,中气虚寒也。此病之泄利不止,乃热利,与太阴下利清谷不止之寒利不同,此热利乃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肺逆生燥,木陷生热,中气虚寒,卫气闭束之病也。

荣卫坏病结胸方

荣卫坏病结胸方

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表未解而误下,荣卫经气下陷不升,则成协热下利。陷而复升,将水与热结于胸间,心下硬痛,脉沉热实,短气烦燥,心中懊憹,则成结胸。硝黄攻结热,甘遂攻结水也。

大陷胸丸

大黄 芒硝 葶苈 杏仁

如大陷胸证而兼项强,病连荣卫,不可急攻,宜用丸药缓攻。硝黄清结热,杏仁降滞气,葶苈去结水也。

小陷胸汤

即前之三物小陷胸汤

黄连 瓜蒌 半夏

结胸脉不沉而浮滑,心下不按不痛,按之则痛。此热痰结在心下,宜黄连瓜蒌半夏清降热痰,不可攻也。

荣卫坏病痞证方

荣卫坏病痞证方

桂枝人参汤

桂枝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草

表未解而数次下之,当经气下陷,而病协热下利。今不病热利,而病下利不止之寒利,以至心下痞硬,宜人参汤以温寒止利,桂枝以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下后又发汗,中气大伤,湿热上逆而成胸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下湿热而消痞。若痞而仍恶寒者,是病证尚在,当先用桂枝汤以解表,然后用大黄黄连以泻心。渍而不煎,又只渍少顷,轻之至也。若不用轻剂,泻着胃中,则大坏也。

附子泻心汤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

心下痞,关上脉浮,此为上热。大黄、黄连泻热消痞。若心下痞而复恶寒出汗者,汗出为上热,恶寒为下寒。附子温下寒,三黄清上热也。用附子故加黄芩,附子动木热,黄芩清木热。

十枣汤

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

若头痛心下痞而硬痛,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不恶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气聚在胸胁,并无肾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枣保中气顾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

生姜泻心汤

生姜 半夏 黄连 黄芩 炙草 人参 干姜 大枣

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胁下有水,故腹中雷鸣,中气虚寒,上热不降,故干噎食臭而心痞,中气虚寒,寒热混合,故下利。宜炙草人参补中虚,连芩清上热,干姜温中寒,半夏生姜降逆利水也。

甘草泻心汤

炙草 大枣 黄连 黄芩 半夏 干姜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日利数十行,又遭攻下,痞硬更甚。此中气下伤,宜炙甘草大枣以补中,干姜以温中,连芩清热,半夏降逆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

若痞而下利不止,服理中其利益甚者,病在下焦,不能收涩,不可温补中气。宜用赤石脂禹余粮以收涩下焦也。

五苓散(方见前)

若服泻心汤,痞不解反渴而口燥生烦,小便不利。此下伤中气,水湿不行,阻格上焦相火所致,宜五苓以泻水湿也。复利不止者,当用五苓散利小便也。

旋复花代赭石

旋复花 生姜 半夏 代赭石 炙草 人参 大枣

若下利等病已愈,只是心下痞硬,噎气不除。此仅中虚胃逆。参枣炙草补中虚,旋复花半夏赭石生姜降胃逆也。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若病如荣卫之恶寒发热,但不头痛项强。而胸痞气冲,不得呼吸,此为胸中有痰。当用瓜蒂赤小豆涌吐胸中之痰也。此赤小豆乃半红半黑者,红如朱,黑如漆,有毒,非金匮赤小豆当归散之赤小豆。赤小豆当归散之赤小豆,乃食品之红饭豆。

太阴脾脏热证方

太阴脾脏热证方

黄连汤

黄连 干姜 人参 炙草 大枣 半夏 桂枝

腹中痛,欲呕吐。欲呕吐为胸中有热,腹中痛为胃中有寒。上热中寒中气之虚。黄连清热,干姜温寒,参枣炙草补中气,半夏降胃阴以收热,桂枝达肝阳以散寒,寒热不调,故名邪气。

栀子柏皮汤

栀子 炙草 柏皮

脾湿夹热则发黄。栀子柏皮清热以行湿,炙草补中以培土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 连翘 杏仁 炙草 生姜 大枣 赤小豆 生梓白皮

黄病乃瘀热在里。热瘀之由,由于汗孔不开,尿道不利,中气不足。麻黄杏仁开汗孔,连翘赤小豆利尿道,炙草姜枣补中气,生梓白皮清瘀热也。此赤小豆是红饭豆,乃食品无毒。不是半红半黑之赤小豆。

茵陈蒿汤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黄病而至腹满,小便不利,乃湿热结聚之实证。大黄下结聚,栀子茵陈清湿热也。大阴阴湿,小便不利,不可下之。惟湿热结聚之小便不利,非下去湿热之结聚,小便不能利也。

桂枝加芍药汤

于桂枝汤加重芍药

太阴脏病,无满痛者。其满而痛,乃湿热阻遏木气,木气结聚之故。于桂枝汤加重芍药,以泻木气之结聚也。

桂枝加大黄汤

于桂枝加芍药汤内加大黄

如腹满而痛至于大痛实痛,此木邪结聚已深,须于桂枝加芍药汤中加大黄以重泻木气。太阴土气病则阴寒,大黄泻木气之结,非泻大阴也。桂枝汤乃调和木气之第一方,其中炙草姜枣调中气生津液,尤为调和木气要药,故攻泻木气,宜用此汤加芍药大黄。

少阴肾脏热证方

少阴肾脏热证方

甘草汤

甘草

少阴之气,水火同宫,病则寒水克火。故伤寒少阴病,属于肾脏阴盛,故以附子温肾阳为王。少阴阳亡病寒,少阴阳复则又病热。因中气已伤,升降之力弱少,故阳复之后,阳升不降,于是病热,咽痛即阳复生热不能下降之病。甘草补中降热也。

桔梗汤

桔梗 炙草

服甘草汤,病不瘥,此必热气伤肺,咽中已现白点。白点者,肺家津液被热灼伤而成脓也。炙草补中降热,桔梗降肺排脓。有脓之处,热结难散,必须排脓,热乃能散,桔梗降肺排脓,是其特长。

半夏散

半夏 桂枝 炙草

少阴咽痛,有木气化风上冲者。木气化风,肝阳下陷也。桂枝升肝阳以熄风,半夏降逆,炙草补中。凡下陷上逆,中气必虚。

苦酒汤

半夏 鸡子白 苦酒

少阴咽痛,声音难出,其痛如锁。此湿伤肺家,肺气结聚。鸡子白润肺经,半夏破结降逆,苦酒散结聚生津液,收敛火气下降也。苦酒即酒醋。二味用鸡蛋壳装,搅匀,柴火于壳下煮三沸。

猪肤汤

猪肤 白蜜 白粉

咽痛而下利,胸满心烦。此津液大伤,猪肤白蜜温和润泽,极滋津液,白粉收涩止利也。白粉即铅粉。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少阴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利为湿为风,烦渴咳呕失眠为燥。猪苓茯苓泽泻以去湿,滑石阿胶以润燥息风,而安眠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 黄芩 芍药 阿胶 鸡子黄

少阴阳复,心烦不得卧。此阳复生热,灼伤心液。连芩芍药清热,阿胶养心液,鸡子黄温肾补液,以上交于心也。鸡子黄性大热,此方与黄连黄芩并用,使心肾相交,故烦止得眠。其义深矣。

桃花汤(方见前)

少阴病,阳复生热,而便脓血,可刺以泄热。若下利便脓血,此为寒证,仍宜桃花汤以温寒也。

少阴阳复吐证方

少阴阳复吐证方

四逆汤(方见前)

胸中有实痰阻格,则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阳气不通,则手足寒而脉弦迟。弦者聚也,迟者痰也。当用吐法吐去其痰。若膈上有寒饮干呕,急用四逆汤以温之,不可吐也。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大承气汤(方见前)

少阴水负,趺阳土胜为顺。但土气太过,伤及肾阴而口燥咽干,伤及肝阴而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伤及脾阴而腹胀不大便,皆宜大承气汤下燥土以救脏阴。然乃燥土之事,非少阴阳复之事耳

厥阴肝脏热证方

厥阴肝脏热证方

白头翁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厥阴阳复,木气生热,木郁于下则下利,热伤津液则口渴,木陷不胜则下重。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木气之热,热清则木气上升也。

小承气汤(方见前)

小承气汤(方见前)

下利谵语,此为厥阴阳复生热,灼伤胃中津液而成燥屎之故。宜小承气汤下燥屎以复津液也。

瓜蒂散(方见前)

痰实结在胸中,阳气不达,故肢冷脉乍紧。胸中窒塞,故烦而不能食,宜瓜蒂散以吐痰也。

四逆散

柴胡 芍药 枳实 炙草

阳复生热,热伤木液,木气滞塞,升降不和,则病咳悸,小便不利,腹痛,泄利下重。柴胡芍药升降木气,枳实调滞气,炙草养中也。此证脉必沉滞。

阳明胃腑寒证方

阳明胃腑寒证方

四逆汤(方见前)

脉迟为寒,脉浮为虚,外热内寒,故下利清谷。宜四逆汤以补虚温寒也。

吴茱萸汤(方见前)

食谷欲呕,属于阳明胃寒,吴茱萸汤以温胃寒。得吴茱萸汤,呕反增剧,此属于上焦有热,不止胃寒而已也。

茵陈蒿汤(方见前)

但头汗而身无汗,此热也。小便不利,渴而能饮,此湿也。湿热凝冱,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故宜茵陈蒿汤,以清下瘀热也。阳明阳旺,则病燥而小便多,阳明阳虚,则病湿而小便不利。湿者,太阴之气也。

栀子豉汤(方见前)

心中懊憹,饥不欲食,瘀热在胸也。头有汗,他处无汗,热越于上,宜栀子清热,香豉去瘀。此病见于阳明病下之后,可见阳明之阳虚。阳虚湿起,阳又化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胸胁满,少阳经不舒也。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经。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津液不下,故不大便,少阳经郁,故胁满而呕。舌上白苔,胆胃俱逆。故均宜小柴胡以解少阳之经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之妙也。

少阳胆经坏病方

少阳胆经坏病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黄芩 炙草 桂枝 牡蛎 瓜蒌根 干姜

少阳经病,汗下并施。胆经伤则寒热往来,胸胁满结,脾土伤,则湿生尿短,中气伤则相火不降,烦渴头汗。柴芩解少阳,除寒热,舒胸胁,牡蛎消满结,瓜蒌合黄芩以降相火。四维皆病,中气虚寒,干姜炙草以温补中气,桂枝泄小便以去土湿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半夏 人参 大枣 桂枝 茯苓 铅丹 龙骨 大黄 牡蛎 生姜

少阳被下,胆经逆则胸满烦惊谵语,脾土伤则湿生尿短,身尽重。柴胡半夏人参姜枣,疏降胆经,茯苓桂枝,疏利土湿,铅丹龙牡,镇敛胆经,大黄泄胸下停积之相火化生之热,与土气中瘀住之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胁下硬满,为少阳经气不降,身黄项强尿短,为太阴土气湿寒。黄芩寒中,故服小柴胡则下重。渴为相火逆,饮水而呕为中气寒,故均不可用黄芩。若用之,中气更寒,食谷即哕而欲吐也。

小建中汤(方见前)

伤寒二三日,为少阳经病之期,心悸而烦,乃胆经不降而中气虚。宜小建中汤补中气降胆经也。

炙甘草汤

炙草 人参 大枣 生地 麦冬 阿胶 麻仁 桂枝 生姜

少阳经病,误汗伤其津液,脉行阻滞,继续不匀而现结代,心动作悸,结代动悸,津液既伤,中气尤虚。草枣人参大补中气,地胶麦麻润肺养肝以滋津液,桂枝生姜助肝肺之阳,以行地胶等润药之力也。

大柴胡汤(方见前)

柴胡证仍在,服小柴胡汤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而心下急且微烦,此胃间有当下之热,宜大柴胡汤,解少阳之经,兼下胃热也。

柴胡加芒硝汤

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

少阳经病多日,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潮热为胃家实热,当先用小柴胡以解少阳经病,复以柴胡汤加芒硝,以滑泻胃家实热也。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大陷胸汤(方见前)

伤寒十余日之久,复往来寒热。此少阳经病,病结在胃。宜大柴胡汤解少阳之经,兼下胃热。若外无大热,但结胸者,此乃水结在胸,头上微汗出,即水气上蒸之故。宜大陷胸汤下水也。

半夏泻心汤

半夏 人参 炙草 大枣 干姜 黄连 黄芩

少阳病中,如胸满而痛,此为大陷胸汤之结胸证。若胸满而不痛,此为痞证。不可用小柴胡汤,宜用半夏泻心汤以治痞。痞者中气虚寒,热逆不降。干姜炙草人参温补中气之虚寒,连芩清热,半夏降逆。中气旋转,逆热不降,则痞消也。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胸痛满烦,此有胃热,胃热则自吐自下。用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热。若非自吐下,则胃热不甚,便不可用调胃承气。呕与吐下皆胃热,见其呕便知其自吐自下也。若但呕,而不自吐自下,胸痛微溏,此亦大阴寒证,而不能用大柴胡汤也。

大柴胡汤(方见前)

头汗、恶寒、手足冷,心烦,不欲食,大便硬,脉细,此少阳经气微结,可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若仍不了了,可用大柴胡汤,一面解少阳,一面下胃热也。

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白虎汤(方见前)

心中懊憹,舌有腻苔,此胃有热滞,宜栀子豉汤清胃热消胃滞。若渴能饮水,既饮水又口中干燥,此胃燥伤津,至于极点,宜白虎加人参汤以生津清燥。若脉浮发热,渴能饮而尿又不利,是肺金燥而脾土湿,宜猪苓汤润金燥而泄土湿。如汗多而渴,是胃燥之甚,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增胃燥。若三阳合病,腹痛,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是阳明燥证,再加自汗,燥极伤津,宜白虎汤清燥保津也。

湿病方

湿病方

桂枝附子汤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此风湿亦本身之风湿也。风湿入于荣卫,故身痛而脉浮虚,宜用桂枝汤去芍药之收敛以和荣卫,脉涩为无阳,宜用附子补阳以散风湿。不呕为无胆胃之热逆,不渴为内寒之证据。故主此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炙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白术

桂枝附子汤证,而小便利大便硬。此津液大伤,湿气不去,宜于桂枝附子汤去桂枝之疏泄小便,加白术以培土气之津液。因津液即是湿气,湿气即是津液,去湿必须养津,而后湿去。湿气之去,全要气行,津伤则气不行,湿气故不能去也。

甘草附子汤

炙草 附子 白术 桂枝

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恶风汗出,表阳虚也。短气,中气虚也。小便不利,木气虚也。骨节痛,身微肿,湿也。附子白术补阳除湿,桂枝固表疏木,炙草补中气也。以上三方,乃治湿病之大法也。

霍乱方

霍乱方

理中丸五苓散(方见前)

人参 炙草 干姜 白术

寒霍乱乃湿寒阻滞,升降停顿之病,能饮水而仍吐者,五苓散以去湿补中,不饮水者,是中虚且寒,宜干姜炙草白术人参,温补之药以理中气,而复升降也。

四逆汤(方见前)

寒霍乱至于吐利汗出,四肢拘急厥冷,此阳亡之证。宜四逆汤以回阳也。若吐利而小便多,大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亦阳亡之证。亦宜四逆汤回阳也。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炙草 干姜 附子 猪胆汁

霍乱吐利已止,汗出肢厥,脉微欲绝。汗出肢厥而脉微,此阳气将亡于汗也。通脉四逆,重用干姜温中回阳以复脉,加猪胆汁凉降于上,复阴止汗以潜藏已复之阳也。胆汁寒润,调剂姜附之燥热,妙用大矣。既加干姜,若无胆汁,阳回不能下降,必飞越以去也。

四逆加人参汤

炙草 干姜 人参 附子

利止恶寒脉微。虽微无有病象,此为下利伤血。四逆汤以治恶寒,加人参补气生血,以治脉微也。

桂枝汤(方见前)

吐利已止,别无他病,而身痛不休。此荣卫不和,宜桂枝汤和荣卫也。

大病瘥后喜唾方

大病瘥后喜唾方

理中丸(方见前)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此属胃寒。宜理中丸以温胃寒也。

伤寒愈后气逆方

伤寒愈后气逆方

竹叶石膏汤

人参 粳米 炙草 石膏 麦冬 半夏 竹叶

伤寒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伤寒阳明病后津伤燥起。参草粳米补气生津,石膏麦冬清燥,竹叶半夏降逆也。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牡蛎泽泻散

牡蛎 泽泻 葶苈 商陆 海藻 蜀漆 栝蒌根

大病已愈之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此肺热不能收水。泽泻葶苈商陆海藻蜀漆以逐水,牡蛎栝蒌以清肺热也。

大病愈后气热方

大病愈后气热方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 栀子 香豉

大病愈后因劳病复,此中气热窒。栀子清热,枳实香豉理滞也。有宿食加大黄。

阴阳易方

阴阳易方

烧裈散

裈裆即裤裆

阴阳易之为病,忽然体重,少腹痛,少气,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华,膝胫拘急,阴中筋挛。烧裈散已通阴阳之气也。男病用女裈裆,女病用男裈裆,男女伤寒交合之传染病。肝肾虚而又热之病也。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