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五运六气学说的运用

  • A+
所属分类:中医基础

运气医学即五运六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它是古代医家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医学理论。这种以阴阳、五行、六气结合天干、地支来推论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的方法,亦被道教医家所运用,成为道医诊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章对道医与运气医学作一简要介绍。

运气医学这种医学气象化的诊治方法究竟始于何年,无从考核,直到唐朝的王冰重注《黄帝内经》一书时,特别强调了运气医学这一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医家的一大创造。道医学家们,把医学理论和自然天象的定律相互结合,根据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命理、人理的事实,总结归纳出了一套与实践相结合的生理、病理、命理、-贯化的诊治大纲,称之为气运象学。在内经中特别强调了气运医学这一部分,《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等多篇经文,成为后来中国医者们遵循的向导,为我国传统医学中,最珍贵的古老文献,至今被广泛应用在道医临床上。

五运六气

古代名医对运气学说的重视,根源于我们的身心与自然本来就是相互呼应的原故。人们身心健康与大自然、宇宙的关系,与我国传统历法上纪年的关系,与季节的变化、五运六气、经络脏腑、七情六欲的关系,也正是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关系。

古人将宇宙的上称为天,下称为地,结合天上的星象变化和地下的气候变化,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的数字组合来记年,整理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历法。因此天干、地支就成了中国历法的代名词。历法的本身就是用来记录天地之间的变化,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排列,是按阴、阳单数与双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它的规律是阴干配阳支,如:天干中,甲、丙、戍、庚、壬为阳,配的地支是:子、寅、辰、午、申、戌等阳支;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配丑、卯、巳、未、酉、亥等阴支,在阴阳之间是不能混淆的。从子时开始,按序组合成六十个数字后正好是一个循环。然后从甲子再从新计算起,因此每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由五个方位运作出风、寒、湿、燥、热的各型气候;应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又受气候而濡染生出怒、喜、思、忧、恐的五种不同型态。人生长在天地之中,因五运周而复始地相袭化生,人才能有健康的脏腑和宁静的情绪。因此古代医家将五种元素及各个元素的特性,彼此之间不同的属性,依此对人体、个性、疾病、气候、味道、德行等做了大分类,从人情、病情、医情、生理、病理、命理各方面的比较,客观地诊断疾病。五行之理运用到人体上,把经脉、脏腑、情志等等与阴阳五行相配合的结果,产生了中国传统医学,成为一套独特的医理。

天的五气与十干之气化生为地支五行,再生之六气:风、寒、暑、燥、火、湿。

五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互感召生化万物。源于地之五行而成有肺、心、肝、脾、肾五脏的人形;有形的五脏化风寒、暑、湿、燥,而生喜、怒、忧、思、恐五情志。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天之十干支运行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又上呈三阴三阳之六气,所以五运和阴阳的天地之道实乃万物的纲记,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所以人体的各项反应、病变与天地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在五行中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存在,然后再推进到地理、气候中,运气医学的基本结构就出现了。

东方生木,木的气为风,风气布于春。

南方生火,火之气为热,热气布于夏。

西方生金,金之气为燥,燥气布于秋。

北方生水,水之气为寒,寒气布于冬。

中央生土,土之气为湿,湿气布于长夏。

我国的地理环境与五行的现象相符,如:东方海滨,易生季候风;南方位居亚热带,气候炎热;西部地区,多高原沙漠,天干气燥;北部高纬区,风寒冰冻;中部多湖川,湿气凝重,加之时序和自然现象的交替变化,也都是与五行极为相吻合的。除此外,五行的推定与自然景观相符,再把夏季分为长夏和盛夏,代以"君火〃,f相火",加入三阴三阳六经,就成了“六气〃。

厥阴风木,主春,初之气,

少阴君火,主夏,二之气,

少阳相火,主盛夏,三之气,

太阳湿土,主长夏,四之气,

阳明燥金,主秋,五之气,

太阳寒水,主冬,终之气。

要把五行之理运用到人体上,就必须知道将经脉、脏腑、情志……与阴阳五行相配合的道理,及天地、阴阳、五行的关系;五运化五行;六气化天地;五行有六质:风、暑、湿、热、燥、寒,六质又为地之阴阳,分火为君火,相火,以配三阴三阳,生长化收藏于地;六质为天之三阴、三阳。天地阴阳合人之五脏六腑,包括十二经脉。因为天干于阴阳合而为五,以主五运的化生关系如下:

甲化阳土合人之胃,乙化阴金合人之肺,丙化阳水合人之膀胱,丁化阴木合人之肝,

戊化阳火合人之小肠,己化阴土合人之脾,庚化阳金合人之大肠,辛化阴水合人之肾,壬化阳木合人之胆,癸化阴火合人之心。

相火属阴者合人之三焦。相火属阳者合人之包络,说明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

十二地支以阴阳二分为六,以主六气如下:

子午主少阴君火,丑未主太阴君火,寅申主少阴阳火,卯酉主阳明燥金,辰戊主太阳寒水,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心与小肠。合人之脾与胃。合人之三焦包络。合人之肺与大肠。合人之膀胱与胃。合人之肝与胆。

以上为地支合人之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

依据运气学说,道医还根据人的出生日、时来推论人体的健康。人体与天地宇宙是相通的,按“天人合一〃的理论,大宇宙天地的运行周转与人体小宇宙的运转原理是相应的。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时辰,人体亦有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是互相对应的。如人体的营卫诸气起于肺经,必行于寅时;肺经下接大肠经,行于卯时;大肠经接胃经,行于辰时;胃肾二经相接,脾经行于巳时;心主经脉行于午时,小肠经脉行于未时,膀胱经脉行于申时,肾经脉行于酉时;包络经脉行于戊时,三焦经脉行于亥时;肝经行于子时,下接脾经脉行于丑时,再接肺经行于寅时。

如此周而复始的营运,使人气得到运转,为人创造生机而孳生不息。经脉与脏腑里外是一致的,它的运行又有主时的时辰,将它引申到生辰上来说,如:

子时出生的人,要注意胆方面的保养。

丑时出生的人,要注意肝方面的保护。

寅时出生的人,呼吸器官较弱,易受感染。

卯时出生的人,大肠排泄功能较差。

辰时巳时出生的人,消化系统方面较滞碍。

午时出生的人,心脏血管方面要多加小心。

未时出生的人,小肠的运行功能较弱。

申时酉时出生的人,肾功能较弱。

戊时出生的人,心血管方面易生病。

亥时出生的人,在免疫系统和淋巴系统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护。当然这些都是属于先天体质上的差异,如果后天在养生保健上做得好,先天的不足并无多大的妨碍;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这样就会大大地影响人体的健康了。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数千年的生活、生产的体验和积累,总结和归纳了自然界的变化,同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把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分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人体内部的各种人气,如营气、卫气等不论昼夜,都有规律地运行;彼此互为表里相生,达成协调的有机运动,促进脏腑的新陈代谢,有效地发挥人体各种功能,使生理、心理趋于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因为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肌能也随着发生变化;四季气候的不同,也容易引起人体患各种不同的疾病。

人体有十二经脉,阳经脉属阴脏络阳腑,阴经脉属阳腑络的阴脏;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的联结正好与自然界的二十四节气是一致的,人的脏腑和经脉,不但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有其运行最旺盛的时候,而且在一个月中,手的阴阳经脉有各自最旺盛的日子,足的阴阳经脉也有各自最旺盛的月份。依照手足各经脉之相属五行的差别,在一年中更有各自的旺盛季节。如:胆足少阳经脉和肝足厥阴经脉属木,木旺于春季;心经手少阴经脉和小肠手太阳经脉属火,火旺于夏季;胃足阳明经脉和脾足太阳经脉属土,土旺于夏;肺手太阴经脉和大肠手阳明经脉属金,金旺于秋季;膀胱足太阳经脉和肾足少阳经脉属水,水旺于冬;心主手厥阴经和三焦手少阳经脉,统于胆足少阳经脉和足厥阴经脉。在一年四季中,它们有规律地运行着阳腑,阴脏又藉着阴阳经脉的相互流通,相互调剂。到了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肝经脉旺行,人体内新陈代谢作用加快,春寒未消,起伏无常,寒气容易侵入肺部,除注意冷热变化外,还应注意饮食的摄取,更要当心旧病复发。到了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因为夏与长夏是心经脉和脾脉最旺盛的季节,少食过苦和甘味的食物,一旦失调,精神状况和饮食消化都会受到影响。为维持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要多着重于阳气的积累,并为冬天的阴盛做好补阳的工作,因为阴盛阳衰,易感寒邪之症,总之春夏是养人体阳气最好的季节。

到了秋天,阳渐隐,阴气上升,秋天是肺和大肠经脉旺行的季节,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激动,情绪应稳定安宁,保持肺气的匀和和大肠的运化通畅,因为经夏天的湿气、热气的侵袭,秋天来后胃肠呈内虚状态,抵抗力减弱,少食剌激性大的食物,以免伤肺和大肠的机能。

到了冬天,阴盛阳衰,寒风剌骨,藏尽了万物的生机,冬天是肾经脉和膀胱经脉旺盛的季节,肾的好坏是关系着人命的盛衰,补肾生阳对身体虚弱的人是非常需要的。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