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

  • A+
所属分类:中医基础

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是外感秋令燥邪所引起的病证,内燥多为脏腑津亏而致。不论是外燥还是内燥,其症状有共同点就是诸干燥症状。肺为娇脏,故外燥为患,肺脏多受累而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若燥邪化热则伤津耗气,故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之剂(知母、石膏、天花粉栀子等)或益气生津之品(黄芪人参山药、生熟地麦冬等)。

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外燥时——秋季之时,燥气当令,由于夏季暑热之气渐去,冬季寒凉之气渐近,秋令气候温凉差异较大,故外感秋燥亦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初秋时节,余热还在,燥邪侵犯肺卫,故见发热头痛,咽痛口渴,干咳无痰等症。治以清宣温燥,用辛凉之桑叶、梨皮;甚者用栀子、石膏等清除余热。

凉燥:凉燥犯肺,易于生痰,而见恶寒微热,无汗头痛,咳嗽咯痰,咽干等。治用轻宣凉燥之代表杏苏散。

(2)治疗内燥时——内燥发病部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累及脏腑有肺、胃、肾、大肠之别。上燥,症见干咳、少痰、咽燥;中燥,症见呕逆食少,肌肉消瘦;下燥,症见消渴或肠燥便秘。治则重在滋阴润燥,沙参生地、熟地、麦冬等。上燥咳嗽者,加百合杏仁桔梗;胃燥,麦冬、山药为主,配伍养胃的梗米、大枣生姜降逆止呕及助消化之品(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下燥仍用生熟地、麦冬之品,且量要大,便秘者加麻子仁、郁李仁等润肠药。内燥若病久而有气虚、血瘀之象了,适当加入益气活血的药(黄芪、人参、党参玄参当归赤芍等)。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