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的区别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中医基础

  【问】什么叫中医、中医学?什么叫西医、西医学?

【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中医——①中国固有的医学。②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见《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765页)。因此,“中医”二字的含义包括:

(1)中医学,指中医学这一门学问和科学,比如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意思就是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学这一门科学,但是这里却强调了一点,就是说一定要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固有者,传统是也。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医学,以示与后来传入我国的西医学相区别。中医先生们为什么这样固执小气?不说“传统的”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后来知道,这传统的中医学和后来传入的西医学是各自属于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千万混淆不得,一混了,便会越弄越糊涂而生出许多麻烦来(道理详后述)。因此一般对内又称“祖国医学”。

中医学、西医学,都是医学科学,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起源和历史,各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术语、概念、标准等等,这不同的一套就叫不同的理论体系。举例:一个咳嗽,中医学里是先看病人的神色形态,然后看舌头舌苔,再是仔细地诊脉(也叫摸脉、切脉、号脉、搭脉),最后得出诊断。比如说诊得是中医里的“风热外感”了,接着就开了叫“疏风清热”的中药给你治疗,这是一套。那么西医学呢?它用听诊器、化验室、X光机、B超、CT等等给你检查,最后比如说你得的是“上感”(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了,然后开给你消炎、止咳之类的西药治疗,这又是一套。结果上面的中医和西医都把你的病治好了。但它们两者的说法、方法、理论等等都是不同的——这就叫做“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2)“中医”,又是“中医生”的简称,但词典同样也强调必须是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就是诸如口谈阴阳五行、阴虚阳虚……手举三个指头切脉,看舌头舌苔等治病的医生。否则,哪怕你是道道地地正宗的中国人,满口之乎者也,也不能称你为中医或中医生。道理还是一个:中、西医学不能相混。

再说什么叫西医、西医学。顾名思义,西者,西洋也,当然是指从西洋传入我国的医学了。因为这西医学是以现代科学,如生物学、进化论、理化学、现代数学等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现代医学”。因此“西医”也应该指用西医学的理论方法治病的医生。他们手拿听诊器,利用显微镜、X光机、B超、CT、磁共振仪查病、看病。否则,不管你是正宗的西洋人,还是西装革履满口洋文的中国人,都不能称你为西医或西医生,理由还是一个:中、西医学不能相混。

后来,由于中、西医学的互相渗透,在我国又有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医生。就是说一个医生,他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因此,他可以同时或先后为同一个病人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治病,这种医生,就叫“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早期又曾叫“西学中”医生。这个结合,按内容又大致可分“临床应用上的结合”和“理论研究上的结合”。(“临床”,医学术语,指医生给病人诊疗疾病,是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的。)临床应用的结合比较容易而普遍,内容也视医生水平层次的不同而异。现在正规的中、西医生大多能不同程度地结合应用,比如同一个感冒,医生既给你用阿司匹林、病毒灵等西药,又给你服银翘解毒片、桑菊饮等中药,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结合,既易行又普遍;遇到疑难大病,共邀中、西医生会诊治疗,则是难度层次较高的结合。

至于理论研究上的结合,在早期,人们也曾认为不很困难,只要中医学点西医,西医懂点中医,名词术语互相解释移用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用西医方法验得是“贫血”了,便说全等于中医的“血虚”;中医方法诊得是“肝胆湿热”时,便说全是西医里的“肝炎”;中医里的“内障”眼病,便说全是西医的“白内障”等。后来发现,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因为事实不断证明,中、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科学,如要真正在理论上结合,就要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做起,不能互相“凑合”或“拼合”。因此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是不易当的。他们必须在临床上理论上都熟练精通中、西医两套本领,然后经过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升华,最后达到理论上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这就困难复杂多了,这种就叫“高级理论上的结合”。后来证明,这是个艰巨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所以大家还在不断摸索探讨之中,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而且也已出现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名家。这是我们中国医学,也包括西医的整个中国医药学界的骄傲!是很了不起的。在早年,初次开办西医学习中医时,毛泽东同志就曾说希望中国出几个优秀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家,指的就是这些人。

  【问】什么叫中药?什么叫西药?

【答】笔者认为它们的定义也应该是: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包括植物类、介壳类、矿物类等);

西药:在西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药物提制而成。

有许多药物,原材料的来源可能是同一种植物,但可以因为制作方法不同,既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举个例:植物药“麻黄”,在中医学里,它去节后的生药生麻黄(未作人工提制的原药)或用蜂蜜炒后炮制而成的熟麻黄,用于中医说的寒痹“伤寒表实证”及“风寒束肺证”等等。什么叫伤寒表实证和风寒束肺证?这就要懂中医理论的一套了。如果你不懂,乱用在“伤寒表虚证”或“风热灼肺证”时,那就会适得其反,严重时甚至可以出现中医的“亡阳虚脱证”(类似西医的休克)而造成事故。所以非照它的理论使用不可。

再说这麻黄,也是西药。它可以经过西医理论的药理分析、化学提纯等手段制成一种叫“麻黄素”的西药,主要成分是一种生物碱,用于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一类的病,主要作用原理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它有更严格的应用范围和机理,用错了会出事故。什么叫支气管?生物碱?平滑肌?这药如何分析、提纯?等等,这些就要懂西医理论的一套比如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药理学等等。因此说,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一定要在各自理论指导下使用。否则,小则药不见效,笑你医生没本事,没水平;大则误了病人性命!人命关天,不能不慎!

麻黄的图片

另外,还有“草药”者,或叫“民间草药”。有的也见奇效,但它只有经验,似乎尚不见有系统理论,所以只是零星使用,未成体系。笔者想,随着它们经验的积累,如果有了中药的“药性”、“归经”(这些相当于中药的药理)等等内容了,便可自然地并入“中药”的队伍。其实,现在所谓的中药,也是这样一步步提升并入的;这草药如果通过西医的理论方法,提纯应用,便并入西药队伍而成西药了,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但在未能成为中药或西药时,因为尚不规范,就应注意一点,即要亲自向用过此药的病人当面问明该草药的性状(最好看到样品)、生产处、用法、用量、用后的反应、效验见于何时等等,才能试用,以保安全。

  【问】中、西医学为什么不同?有哪些不同?

【答】先说中医学。它起源于世界东方我国的古代,所以说,是我国的“特产”。(因此日本又称中医为“汉方医学”等等,也是此意。)据史书记载,远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前221年),由于我们祖先的长期实践和积累,祖国医学在当时就进行了一次较为巨大而系统的总结,因而产生了如《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专着)和《神农本草经》(中医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着作)等经典巨着(但也有人认为前者成书于秦汉之际;另据马王堆古墓发掘的记载,还可见到比《内经》更早的医书,此处暂不提它)。但在当时,远远没有像现代西方实验科学的产生,即还没有生物学、理化学,更没有细胞学、细菌学等等。后来西方有了,又由于我国历代某些当局的闭关自守,没有能及时地引进,因此我们的祖先就只好在当时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用了我国古代当时的哲学观念、理论方法和语言,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以及古文的之乎者也等等,又用了以概括推理为主的研究方法,总结整理了当时的医学,不断发展提高,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理论系统的中医学。所以说,远在西医学传入之前,中医学早已就是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一门科学了。问题只是在这门科学,它的内容目前还有许多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加以解释和阐明,以致它的有些理论目前还不能被人们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所以许多人只知道它的疗效,但还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以致有的人认为它“不科学”。我们应该大力纠正这种观念。

再说西医学,它来自西方。相对地说,它的萌芽发展都为时较晚,特别是传入我国更是近代的事了。它是以当时西洋的科学基础学科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乃至现代数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以现代的实验科学的手段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有相应的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及各相应的临床学科。因此它用以研究叙述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方法、概念和语言。它不用“空洞的”阴阳五行学说,没有难懂的之乎者也,序列也不用甲乙丙丁而用1234或ABCD。因此它的内容观念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懂的人多。特别是知识界,因为他们已经掌握现代科学的一套概念,比如分子原子、化合分解、生物理化数学等。在中小学里学的生理卫生也是西医概念的一套,比如细菌、细胞、蛋白质、氨基酸等,一谈就懂,一切都是配套的,所以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问】中、西医学既然体系不同,为什么它们各自的许多名词术语又是相同的?

【答】对,这个问题的确困扰了许多人。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最初翻译西医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因为肝心脾肺肾、精神气血等等都是西医没有传入之前早就已经有了的中医名词,初译过来的人,可能是为了学习应用的方便吧,就套用了原来的名词,可是他们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它们竟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科学,实质含义全然不同,以致造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理解上的混乱与困难。如果当初就知道了这层道理,倒不如当初就用原文直译更好,比如译“心脏”为哈脱(Heart);译“血”为勃劳特(Blood);译“疝气”为哈尼亚(Hernia)等等更好。如佛学里的佛经名词就用了直译法,如佛陀、如来、菩萨、罗汉、禅定等等,都是印度梵文的直译,而不套用中国原有的大帝、神仙、真人等等,这样就不易相混了。但是现已使用多年,为时已晚,只有将错就错而在观念上纠正了。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