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的中医治疗医案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张××,男,24岁,河南省安阳市人。1954年3月20日来诊。患者上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半年之余,开始自疑胃病而服诸药罔效,其痛逐渐蔓延全腹,大便溏泻,日行数次,面色萎黄,短气乏力,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偶尔发现大便中有白色扁平体节,患者及其家属大恐,邀余治之。

证见:胃纳甚佳,喜食猪肉、鱼肉等荤食。《金匮要略》云:“食生肉……变成白虫。”此患者乃食入未煮熟含有囊尾蚴之猪肉而致肠内生虫之故矣。虫居其中,时静时动,所以,腹痛时作时止,虫居日久,损及脾胃,脾胃失运,水谷不化,湿虫内生,而致腹泻;虫体吸附肠壁,吸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气血虚弱,则肢体失养,故消瘦乏力;气血不能上荣,则而色萎黄,头晕眼花,便中有白色扁平体节,系绦虫节片脱落而排出体外所致。此为绦虫为患,治宜驱虫泻下。

方药:槟榔60g,榧子12g,川楝皮15g,大黄12g;黑虱8g,使君子9g,乌梅(去核)15g。水煎,早晨空腹一剂服下。

服药后,时至午后,腹痛欲便,遂便下白色面条样物体数尺长,患者望之,自疑小便解出,惊恐万状,拉断即走,随即求于余。据患者述之后,知已中病,复于上方加芒硝9g,以增强泻下之功,并嘱其患者次日再服,不要惊谎,此为绦虫,由于拉断虫体,虫头节未下,再药即可愈。

次日,患者服药后约三小时,泻下绦虫连及头节数尺。此后,患者腹痛消失,腹痛渐止,嘱其食物调养,形体逐渐复原而愈。

按:绦虫是寄生于人体的害虫之一。余用槟榔杀虫为主,配合大榧子、川楝皮、使君子、黑虱以增强杀虫之力;佐以乌梅昧酸,使虫安痛止;大黄泻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杀虫泻下之功。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