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医案·(十五)温病门
本文目录
- 1 1.温病兼大气下陷
- 2 2.温病兼气虚气郁
- 3 3.温病兼吐泻腿抽
- 4 4.温病少阴证
- 5 5.温病结胸(一)
- 6 6.温病结胸(二)
- 7 7.温病(一)
- 8 8.风温
- 9 9.风温兼伏气化热
- 10 10.温病兼痧疹
- 11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 12 12.温病兼下痢
- 13 13.温病兼脑膜炎
- 14 14.温热泄泻
- 15 15.温病兼虚热
- 16 16.温病体虚
- 17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 18 18.温病兼下痢
- 19 19.温病兼下痢
- 20 20.暑温兼泄泻
- 21 21.温病(二)
- 22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 23 23.温病兼胁疼
- 24 24.风温兼喘促
- 25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 26 26.温病兼呕吐
- 27 27.温病兼呕吐
- 28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 29 29.温疹
- 30 30.温疹兼喉痧
- 31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 32 32.温病兼喉疼
- 33 33.温病兼阴虚
- 34 34.温病兼喘胀
- 35 35.温病兼虚热
- 36 36.温病兼吐血
- 37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1.温病兼大气下陷
天津康××幼女,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
病因 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医多位延医二十余日,病益加剧,医者见病危已至极点,皆辞不治。继延愚为诊视,其两目上窜,几不见黑睛,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身体颤动不安,时作嗳声,其肌肤甚热,启其齿见其舌缩而干,苔薄微黄,偶灌以水或米汤犹知下咽,其气息不匀,间有喘时,其脉数逾六至,左部细而浮,不任重按,右部亦弦细,重诊似有力,大便旬日未行。
诊断 此外感之热久不退,灼耗真阴,以致肝脏虚损,木燥生风而欲上脱也。当用药清其实热,滋其真阴,而更辅以酸收敛肝之品,庶可救此极危之证。
处方 生石膏(二两轧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一两)生怀山药(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大盅,分三次温饮下,每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方解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而又加萸肉也。此方若不加萸肉为愚常用之方,以治寒温证当用白虎加人参汤而体弱阴亏者,今加萸肉借以收敛肝气之将脱也。至此方不用白虎汤加减,而必用白虎加人参为之加减者,因病至此际,非加人参于白虎汤中,不能退其深陷之热,复其昏愦之神明也。此理参观药物人参解后所附医案自明。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目睛即不上窜,身体安稳不复颤动,嗳声已止,气息已匀,精神较前明了而仍不能言,大便犹未通下,肌肤犹热,脉数已减,不若从前之浮弦,而右部重诊仍似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石膏(两半轧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六钱)天冬(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下,每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三诊 日服药一剂,连服两日,热已全退,精神之明了似将撤消而仍不能言,大便仍未通下,间有努力欲便之象,遂用灌肠法以通其便。再诊其脉六部皆微弱无力,知其所以不能言者,胸中大气虚陷,不能上达于舌本也。宜于大剂滋补药中,再加升补气分之品。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一两) 沙参(一两) 天冬(六钱)寸麦冬(六钱) 生箭 (三钱) 野台参(三钱) 升麻(一钱) 桔梗(一钱)
共煎汤一盅半,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遂能言语,因即原方去升麻减沙参之半,再加萸肉、生麦芽各三钱,再服数剂以善后。
帮助 医者救危险将脱之证喜用人参,而喻嘉言谓气若上脱,但知重用人参转令人气高不返,必重用赭石辅之始能奏效,此诚千古不磨之论也。此方中之用人参原非用其救脱,因此证真阴大亏,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白虎加人参汤之实用也。至于萸肉,其补益气分之力远不如参,而其挽救气分之上脱则远胜于参。诚以肝主疏泄,人之元气甚虚者,恒因肝之疏泄过甚而上脱,重用萸肉以敛肝使之不复疏泄,则元气之欲上脱者即可不脱,此愚屡次用之奏效而确知其然者也。
2.温病兼气虚气郁
天津迟氏妇,年二十二岁,于季秋得温病。
病因 其素日血分不调,恒作灼热,心中亦恒发热,因热贪凉,薄受外感,即成温病。
证候 初受外感时,医者以温药发其汗,汗出之后,表里陡然大热,呕吐难进饮食,饮水亦恒吐出,气息不调,恒作呻吟,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日三四次,其舌苔薄而黄,脉象似有力而不实,左部尤不任重按,一分钟百零二至,摇摇有动象。
诊断 其胃中为热药发表所伤,是以呕吐,其素日阴亏,肝肾有热,又兼外感之热内迫,致小便不利水归大肠是以泄泻,其舌苔薄而黄者,外感原不甚剧(舌苔薄,亦主胃气虚),而治以滋阴、清热、上止呕吐、下调二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八钱) 生杭芍(八钱) 生怀地黄(六钱)清半夏(五钱温水洗三次) 碎竹茹(三钱) 生麦芽(三钱) 净青黛(二钱)连翘(二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十一味,先将前十味水煎十余沸,再入茅根同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盅,分三次温饮下。服医药后防其呕吐可口含生姜一片,或于煎药时加生姜三片亦可。至药局中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煎汤,以之代水煎药。
方解 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并用,一滋阴以退热而能固大便,一清火以退热而善利小便;
芍药与甘草并用,为甘草芍药汤,仲师用之以复真阴,而芍药亦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补大便,汇集四味成方,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也。以治上有燥热下焦滑泻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半夏善止呕吐,然必须洗净矾味(药局清半夏亦有矾),屡洗之则药力减,是以用至五钱。竹茹亦善止呕吐,其碎者为竹之皮,津沽药局名为竹茹粉,其止呕之力较整者为优。至于青黛、生姜亦止呕吐之副品也。用生麦芽、鲜茅根者,以二药皆善利小便,而又善达肝木之郁以调气分也。用生地黄者,以其为滋补真阴之主药,即可为治脉数动摇者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呕吐与泄泻皆愈,小便已利,脉象不复摇摇,仍似有力,至数未减,其表里之热稍退,气息仍似不顺,舌苔仍黄,欲投以重剂以清其热,犹恐大便不实,拟再治以清解之剂。
处方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六钱)生麦芽(三钱) 鲜茅根(三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三诊 将药煎服后,病又见轻,家人以为病愈无须服药矣,至翌日晚十一点钟后,见其面红,精神昏愦,时作呻吟,始知其病犹未愈。及愚诊视时,夜已过半,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数近七至,两目直视,其呻吟之声,似阻隔不顺,舌苔变黑,问其心中何如?自言热甚,且觉气息不接续,此其气分虚而且郁,又兼血虚阴亏,而阳明之热又炽盛也。其脉近七至者,固为阴虚有热之象,而正气虚损不能抗拒外邪者,其脉亦恒现数象,至其脉不为洪滑而为弦硬者,亦气血两亏邪热炽盛之现象也。拟用白虎加人参汤,再加滋阴理气之品,盖此时大便已实,故敢放胆治之。
处方 生石膏(五两轧细) 野台参(六钱) 知母(六钱) 天花粉(六钱)玄参(六钱) 生杭芍(五钱) 生莱菔子(四钱捣碎) 生麦芽(三钱)鲜茅根(三钱) 粳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病愈不必尽剂。
效果 将药分四次服完,热退强半,精神已清,气息已顺,脉象较前缓和,而大便犹未通下,因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四两,莱菔子改用二钱,如前煎服,服至三次后,大便通下,其热全退,遂停后服。
帮助 愚用白虎加人参汤,或以玄参代知母(产后寒温证用之)、或以芍药代知母(寒温兼下痢者用之)、或以生地黄代知母(寒温兼阴虚者用之)、或以生山药代粳米(寒温热实下焦气化不固者用之、产后寒温证用之),又恒于原方之外,加生地黄、玄参、沙参诸药以生津液,加鲜茅根、芦根、生麦芽诸药以宣通气化,初未有加莱菔子者,惟此证之气分虚而且郁,白虎汤中加人参可补其气分之虚,再加莱菔子更可理其气分之郁也。至于莱菔子必须生用者,取其有升发之力也。又须知此证不治以白虎汤而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者,不但为其气分虚也,凡人外感之热炽盛,真阴又复亏损,此乃极危险之证,此时若但用生地黄、玄参诸滋阴之品不能奏效,即将此等药加于白虎汤中亦不能奏效,惟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所以伤寒汗吐下后与渴者治以白虎汤时,仲圣不加他药而独加人参也。
3.温病兼吐泻腿抽
族侄××,年五十三岁,于仲春下旬得温病兼吐泻,腿筋抽缩作疼。
病因 素为腿筋抽疼病,犯时即卧床不能起,一日在铺中,旧病陡发,急乘车回寓,因腿疼出汗在路受风,遂成温病,继又吐泻交作。
证候 表里俱壮热,呕吐连连不止,饮水少许亦吐出,一日夜泻十余次。得病已三日,小便滴沥全无,腿疼剧时恒作号呼,其脉左部浮弦似有力,按之不实。右部则弦长有力,重按甚硬,一息逾五至。
诊断 此证因阴分素亏血不荣筋,是以腿筋抽疼。今又加以外感之壮热,传入阳明以灼耗其阴分,是以其脉象不为洪滑有力而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阴亏之现象也。其作呕吐者,因其右脉弦硬且长,当有冲气上冲,因致胃气不下行而上逆也。其小便不利大便滑泻者,因阴虚肾亏不能漉水,水归大肠是以下焦之气化不能固摄也。当用拙拟滋阴宣解汤以清热、滋阴、调理二便,再加止呕吐及舒筋定疼之品辅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一两) 生杭芍(一两) 清半夏(四钱温水淘三次)碎竹茹(三钱) 净青黛(二钱) 连翘(钱半) 蝉蜕(钱半)甘草(三钱) 全蜈蚣(大者一条为末)
药共十味,将前九味煎汤一大盅,送服蜈蚣细末,防其呕吐俾分三次温服,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服后口含生姜片以防恶心。
方解 方中用蝉蜕者,不但因其能托邪外出,因蝉之为物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是以其蜕亦有利小便固大便之力也。用蜈蚣者,因其原善理脑髓神经,腿筋之抽疼,固由于肝血虚损不能荣筋,而与神经之分支在腿者,实有关系,有蜈蚣以理之,则神经不至于妄行也。
复诊 将药服后呕吐未止,幸三次所服之药皆未吐出,小便通下两次,大便之泻全止,腿疼已愈强半,表里仍壮热,脉象仍弦长有力。为其滑泻已愈,拟放胆用重剂以清阳明之热,阳明胃之热清,则呕吐当自止矣。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生怀山药(两半) 生怀地黄(一两) 生杭芍(五钱)滑石(五钱) 碎竹茹(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
方解 按用白虎汤之定例,凡在汗吐下后当加人参。此方中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与石膏、甘草同用,斯亦白虎汤也。而不加人参者,以其吐犹未止,加之恐助胃气上升,于斯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至两半,其冲和稠粘之液,既可代粳米和胃,其培脾滋肾之功,又可代人参补益气血也。至于用白虎汤而复用滑石、芍药者,因二药皆善通利小便,防其水饮仍归大肠也。且芍药与甘草同用名甘草芍药汤,仲圣用以复真阴,前方之小便得通,实芍药之功居多(阴虚小便不利者,必重用芍药始能奏效)。矧弦为肝脉,此证之脉象弦硬,肝经必有炽盛之热,而芍药能生肝血、退肝热,为柔肝之要药,即为治脉象弦硬之要药也。
三诊 将药分四次服完,表里之热退强半,腿疼全愈,脉象亦较前缓和,惟呕吐未能全愈,犹恶心懒进饮食,幸其大便犹固。俾先用生赭石细末两半,煎汤一盅半,分三次温饮下,饮至第二次后,觉胃脘开通,恶心全无,遂将赭石停饮,进稀米粥一大瓯,遂又为疏方以清余热。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两次服完,表里之热全消,大便通下一次,病遂脱然全愈。惟其脉一息犹五至,知其真阴未尽复也。俾用生怀山药轧细过罗,每用七八钱或两许,煮粥调以蔗糖,当点心服之。若服久或觉发闷,可以送服西药百布圣五分,若无西药处,可用生鸡内金细末三分代之。
4.温病少阴证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
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黑,频频饮水不少濡润,饮食懒进,一日之间,惟强饮米汤瓯许,自言心中热而且干,周身酸软无力,抚其肌肤不甚发热,体温37. 8℃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至数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涩。
诊断 此伏气触发于外,感而成温,因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实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阴虚多生内热,至春令阳回其内热必益加增,略为外感激发,即可成温病。而此等温病亦未必入少阴也。惟其人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伤之寒伏于三焦,随春阳而化热,恒因其素不藏精乘虚而窜入少阴,此等证若未至春令即化热窜入少阴,则为少阴伤寒,即伤寒少阴证二三日以上,宜用黄连阿胶汤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热窜入少阴,当可名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中内有实热,脉转微细者也。诚以脉生于心,必肾阴上潮与心阳相济,而后其跳动始有力。盖此证因温邪窜入少阴,俾心肾不能相济,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脉转微细,其咽喉疼者,因少阴之脉上通咽喉,其热邪循经上逆也。其唇裂舌干而缩者,肾中真阴为邪热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阳益妄动上升以铄耗其津液也。至于心中发热且发干,以及大便燥结小便赤涩,亦无非阴亏阳亢之所致。为其肾阴心阳不能相济为功,是以精神昏愦,闭目蜷卧,烦人言语,此乃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候,在温病中最为险证。正不可因其脉象无火,身不甚热,而视为易治之证也。愚向拟有坎离互根汤可为治此病的方,今将其方略为加减俾与病候相宜。
处方 生石膏(三两轧细) 野台参(四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玄参(五钱) 辽沙参(五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五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鲜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水煮数沸,取其汤代水煎药。
方解 温病之实热,非生石膏莫解,辅以人参并能解邪实正虚之热,再辅以地黄、山药诸滋阴之品,更能解肾亏阴虚之热。且人参与滋阴之品同用,又能助肾阴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热。用鸡子黄者,化学家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为滋补肾脏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其凉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以消解无余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周身之热度增高,脉象较前有力,似近洪滑,诸病皆见轻减,精神已振。
惟心中仍觉有余热,大便犹未通下,宜再以大剂凉润之药清之,而少佐以补气之品。
处方 生石膏(一两轧细) 大潞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辽沙参(八钱) 大甘枸杞(六钱) 甘草(二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帮助 此证之脉象沉细,是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也。
迨服药之后,脉近洪滑,是肾气已能上潮于心而心肾相交也。为其心肾相交,是以诸病皆见轻减,非若寻常温病其脉洪大为增剧也。
5.温病结胸(一)
天津张姓叟,年近五旬,于季夏得温热结胸证。
病因 心有忿怒,继复饱食,夜眠又当窗受风,晨起遂觉头疼发热,心下痞闷,服药数次病益进。
证候 初但心下痞闷,继则胸膈之间亦甚痞塞,且甚烦热,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沉牢。
诊断 寒温下早成结胸,若表有外感,里有瘀积,不知表散药与消积药并用,而专事开破以消其积,则外感乘虚而入亦可成结胸。审证察脉,其病属结胸无疑,然其结之非剧,本陷胸汤之义而通变治之可也。
处方 病者旬余辍工,家几断炊,愚怜其贫,为拟简便之方,与以自制通彻丸(即牵牛轧取头次末,水泛为小丸)五钱及自制离中丹两半,俾先服通彻丸三钱,迟一点半钟,若不觉药力猛烈,再服下所余二钱,候须臾再服离中丹三钱,服后多饮开水,俾出汗。若痞塞开后,仍有余热者,将所余离中丹分数次徐徐服之,每服后皆宜多饮开水取微汗。
效果 如法将两种药服下,痞塞与烦热皆愈。
6.温病结胸(二)
天津赵××,年四十二岁,得温病结胸证。
病因 季春下旬,因饭后有汗出受风,翌日头疼,身热无汗,心中发闷,医者外散其表热,内攻其发闷,服药后表未汗解而热与发闷转加剧。医者见服药无效,再疏方时益将攻破之药加重,下大便一次,遂至成结胸证。
证候 胸中满闷异常,似觉有物填塞,压其气息不能上达,且发热嗜饮水,小便不利,大便日溏泻两三次。其脉左部弦长,右部中分似洪而重按不实,一息五至强。
诊断 此证因下早而成结胸,又因小便不利而致溏泻,即其证脉合参,此乃上实下虚外感之热兼挟有阴虚之热也。治之者宜上开其结,下止其泻,兼清其内伤外感之热庶可奏效。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生莱菔子(一两捣碎)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服药后上焦之结已愈强半,气息颇形顺适,灼热亦减,已不感渴,大便仍溏,服药后下一次,脉象较前平和仍微数,遂再即原方略加减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生莱菔子(八钱捣碎) 滑石(八钱) 生杭芍(五钱) 甘草(三钱)
先用白茅根(鲜者更好)、青竹茹各二两,同煎数沸,取汤以之代水煎药。
效果 将药煎服后,诸病皆愈,惟大便仍不实,俾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两许,水调煮作茶汤,以之送服西药百布圣五分,充作点心以善其后。
7.温病(一)
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
病因 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
诊断 此病系在太阳而连及阳明少阳也。为其病在太阳,所以脉浮;为其连及阳明,所以按之有力;为其更连及少阳,是以脉浮有力而又兼弦也。其胸膈满闷呼吸不利者,因其怒气溢于胸中,挟风邪痰饮凝结于太阳部位也。宜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兼和解其少阳,更开荡其胸膈,方为完全之策。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蒌仁(二两炒捣) 生莱菔子(八钱捣碎) 天花粉(六钱)苏子(三钱炒捣) 连翘(三钱) 薄荷叶(二钱)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后,复衾取微汗。
效果 服药后阅一小时,遍身得汗,胸次豁然,温热全消,夜能安睡,脉已和平如常,惟大便犹未通下,俾但用西药旃那叶一钱,开水浸服两次,大便遂通下。
8.风温
邑北境赵××,年近三旬,于孟秋得风温病。
病因 孟秋下旬,农人忙甚,因劳力出汗过多,复在树阴乘凉过度,遂得风温病。
证候 胃热气逆,服药多呕吐。因此屡次延医服药,旬余无效。及愚诊视,见其周身壮热,心中亦甚觉热,五六日间饮食分毫不进,大便数日未行。问何不少进饮食?自言有时亦思饮食,然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强食之即呕吐,所以不能食也。诊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
诊断 即此证脉相参,知其阳明腑热已实,又挟冲气上冲,所以不能进食,服药亦多呕也。欲治此证当以清胃之药为主,而以降冲之药辅之。则冲气不上冲,胃气亦必随之下降,而呕吐能止即可以受药进食矣。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 知母(八钱) 潞党参(四钱)粳米(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服下。
方解 此方乃白虎加人参汤又加赭石,为其胃腑热实故用白虎汤,为其呕吐已久故加人参,为其冲胃上逆故又加赭石也。
效果 将药三次服完,呕吐即止,次日减去赭石,又服一剂,大便通下,热退强半。至第三日减去石膏一两,加玄参六钱,服一剂,脉静身凉,而仍分毫不能饮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晓其家人曰∶此病已愈,无须用药,所以仍不饮食者,其胃气不开也。胃之食物莫如莱菔,可用鲜莱菔切丝香油炒半熟,而以葱酱作汤勿过熟,少调以绿豆粉俾服之。至汤作熟时,病患仍不肯服,迫令尝少许,始知香美,须臾服尽两碗,从此饮食复常。病患谓其家人曰∶吾从前服药十余剂,病未见愈,今因服莱菔汤而霍然全愈,若早知莱菔汤能如此治病,则吾之病不早愈乎?其家人不觉失笑。
附记 曾记弱冠时,比邻有病外感痰喘者,延邑中老医皮××,投以小青龙汤一剂喘即愈,然觉胸中似有雾气弥漫不能进食。皮××曰,此乃湿气充盛,是以胃气不开也,此当投以开胃之剂。为疏方,用《金匮》苓桂术甘汤,煎服后未半刻,陡觉胸中阴霾顿开,毫无障碍,遂能进食,见者皆惊其用药之神奇。夫皮君能如此用药,诚无愧名医之目。而益叹经方之神妙,诚有不可令人思议者矣。
此因一用莱菔,一用古方,均开胃于顷刻之间,故附志之。
9.风温兼伏气化热
天津陈××,年四十六岁,得风温兼伏气化热病。
病因 因有事乘京奉车北上时,当仲夏归途受风,致成温热病。
证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为诊视,起居如常,惟觉咽喉之间有热上冲,咳嗽吐痰音微哑,周身似拘束酸软。脉象浮而微滑,右关重按甚实,知其证虽感风成温,而其热气之上冲咽喉,实有伏气化热内动也。若投以拙拟寒解汤原可一汗而愈。然当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剂,彼将疑而不肯服矣。遂迁就为之拟方。盖医以救人为目标,正不妨委曲以行其道也。
处方 薄荷叶(三钱) 青连翘(三钱)蝉蜕(二钱) 知母(六钱)玄参(六钱) 天花粉(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翌日复延为诊视,言服药后周身得微汗,而表里反大热,咳嗽音哑益甚,何以服如此凉药而热更增加,将毋不易治乎?言之若甚恐惧者。诊其脉洪大而实,左右皆然,知非重用石膏不可。因谓之曰∶此病乃伏气化热,又兼有新感之热,虽在初得亦必须用石膏清之方能治愈。若果能用生石膏四两,今日必愈,吾能保险也。问石膏四两一次全服乎?答曰∶非也。可分作数次服,病愈则停服耳。为出方,盖因其有恐惧之心,故可使相信耳。
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 粳米(六钱)
共煎汤至米熟,取汤四盅,分四次徐徐温饮下。病愈不必尽剂,饮至热退而止。大便若有滑泻,尤宜将药急停服。
复诊 翌日又延为诊视,相迎而笑曰∶我今热果全消矣,惟喉间似微觉疼,先生可再为治之。问药四盅全服乎?答曰∶全服矣。当服至三盅后,心犹觉稍热,是以全服,且服后并无大便滑泻之病,石膏真良药也。再诊其脉已平和如常,原无须服药,问其大便,三日犹未下行。为开滋阴润便之方,谓服至大便通后,喉疼亦必自愈,即可停药勿服矣。
10.温病兼痧疹
天津舒××,年四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兼痧疹。
病因 舒××原精医术,当温疹流行之时,屡次出门为人诊病,受其传染因得斯病。
证候 其前数日皆系自治,屡次服表疹清热之药,疹已遍身出齐而热仍不退,因求愚为延医。其表里俱觉发热,且又烦躁异常,无片时宁静,而其脉则微弱不起,舌苔薄而微黄,大便日行一次不干不溏,小便赤涩短少。
诊断 此证当先有伏气化热,因受外感之传染而激发,缘三焦脂膜窜入少阴遏抑肾气,不能上与心火相济,是以舌苔已黄,小便短赤,阳明腑热已实,而其脉仍然无力也。其烦躁异常者,亦因水火之气不相交也。此虽温病,实与少阴伤寒之热者无异,故其脉亦与少阴伤寒之脉同。当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将原方少为变通,而再加托表疹毒之品辅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大潞参(四钱) 天花粉(八钱) 生怀山药(八钱)鲜茅根(四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方解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花粉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而又加鲜茅根也。花粉与知母,皆能清热,而花粉于清热之外又善解毒,山药与粳米皆能和胃,而山药于和胃之外又能滋肾。方中之义,用白虎汤以治外感实热,如此变通则兼能清其虚热解其疹毒,且又助以人参更可治证实脉虚之热,引以鲜茅根并可治温病下陷之热也。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热退强半,烦躁亦大轻减,可安睡片时。至翌日过午,发热烦躁又如旧,脉象仍然无力,因将生石膏改用三两,潞参改用五钱,俾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每饮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后其病亦见愈,旋又反复,且其大便一日两次,知此寒凉之药不可再服。乃此时愚恍然会悟,得治此证之的方矣。
处方 鲜白茅根(六两切碎)
添凉水五盅,在炉上煎一沸,即将药罐离开炉眼,约隔三寸许,迟十分钟再煎一沸,又离开炉眼,再迟十分钟,视其茅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若茅根不沉水底,可再煎一沸,约可取清汤三盅,乘热顿饮之以得微汗方佳。
效果 此方如法服两剂,其病脱然愈矣。
帮助 按此证其伏气之化热,固在三焦,而毒菌之传染,实先受于上焦,于斯毒热相并随上焦之如雾而弥漫于全身之脏腑经络不分界限。茅根凉而能散,又能通达经络脏腑无微不至。
惟性甚平和,非多用不能奏效。是以一剂重用至六两,其凉散之力,能将脏腑经络间之毒热尽数排出(茅根能微汗利小便,皆其排出之道路),毒热清肃,烦躁自除矣。愚临证五十年,用白虎加人参汤时不知凡几,约皆随手奏效。今此证两次用之无效,而竟以鲜白茅根收其功,此非愚所素知,乃因一时会悟后则屡次用之皆效,故特详之以为治温疹者开一法门也。若其脉象洪滑甚实者,仍须重用石膏清之,或石膏、茅根并用亦可。又按白茅根必须用鲜者,且必如此煎法方效。但根据之成功多用可至十两,少用亦须至四两,不然此证前两方中皆有茅根四钱未见效验,其宜多用可知矣。又药局中若无鲜者,可自向洼中剖之,随处皆有。若剖多不能一时皆用,以湿土埋之永久不坏。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族弟××,年三十八岁,于孟夏来津于旅次得温病。
病因 时天气炎热,途中自挽鹿车,辛苦过力,出汗受风,至津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甚热,合目恒谵语,所言多劳力之事。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硬,右部洪实而浮,数逾五至。
诊断 此证因长途炎热劳碌,脏腑间先有积热,又为外感所袭,则其热陡发。其左脉弦硬者,劳力过度肝肾之阴分有伤也。右部洪实者,阳明之腑热已实也。其洪实兼浮者,证犹连表也。拟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更辅以透表之药以引热外出。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大潞参(四钱) 玄参(一两) 生怀山药(六钱)甘草(三钱) 西药阿斯匹林(一瓦)
将前五味共煎汤两大盅,先温服一盅,迟半点钟将阿斯匹林用开水送下,俟汗出后再将所余一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服一盅后,即不作谵语,须臾将阿斯匹林服下,遍体得汗,继又将所余之汤药徐徐服下,其病霍然全愈。
帮助 白虎汤中以石膏为主药,重用至三两,所以治右脉之洪实也;于白虎汤中加人参更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退热之中大具滋阴之力(石膏、人参并用,能于温寒大热之际,立复真阴),所以治左脉之弦硬也。用药如用兵,料敌详审,步伍整齐,此所以战则必胜也。至于脉象兼浮,知其表证未罢,犹可由汗而解,遂佐以阿斯匹林之善透表者以引之出汗,此所谓因其病机而利导之也。若无阿斯匹林之处,于方中加薄荷叶一钱,连翘二钱,亦能出汗。
12.温病兼下痢
天津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 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浓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 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所以脉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实者,因从前服开降之药过多也。其腹疼甚剧者,因弦原主疼,兹则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气化不和故疼甚剧也。其烦躁者,因下久阴虚,肾气不能上达与心相济,遂不耐肝火温热之灼耗,故觉烦躁也。
宜治以清温凉肝之品,而以滋阴补正之药辅之。
处方 生杭芍(一两) 滑石(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天花粉(五钱)山楂片(四钱) 连翘(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温热已愈强半,下痢腹疼皆愈,脉象亦见和缓,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剂,以清其余热。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五钱) 生怀地黄(五钱)玄参(五钱) 山楂片(三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病遂全愈。惟口中津液短少,恒作渴,运动乏力,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日两次,浃辰之间当即可撤消矣。盖山药原善滋阴,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培养气化之虚耗。惟其性微温,恐与病后有余热者稍有不宜,借鲜梨自然汁之凉润以相济为用,则为益多矣。
13.温病兼脑膜炎
天津侯姓幼男,年八岁,得热病兼脑膜炎。
病因 蒙学暑假乍放,幼童贪玩,群在烈日中HT 戏,出汗受风,遂得斯证。
证候 闭目昏昏,呼之不应,周身灼热无汗,其脉洪滑而长,两寸尤盛。其母言病已三日,昨日犹省人事,惟言心中发热,至夜间即昏无知觉。然以水灌之犹知下咽,问其大便三日未行。
诊断 此温热之病,阳明腑热已实,其热循经上升兼发生脑膜炎也。脑藏神明主知觉,神经因热受伤,是以知觉全无,宜投以大剂白虎汤以清胃腑之热,而复佐以轻清之品,以引药之凉力上行,则脑中之热与胃腑之热全清,神识自明了矣。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知母(八钱) 连翘(三钱) 茵陈(钱半)甘草(三钱) 粳米(五钱)
煎至米熟其汤即成。取清汁三茶杯,徐徐分三次温服,病愈无须尽剂。
效果 服至两次已明了能言,自言心中犹发热,将药服完,其热遂尽消,霍然全愈。
14.温热泄泻
天津钱姓幼男,年四岁,于孟秋得温热兼泄泻,病久不愈。
病因 季夏感受暑温,服药失宜,热留阳明之腑,久则灼耗胃阴,嗜凉且多嗜饮水,延至孟秋,上热未清,而下焦又添泄泻。
证候 形状瘦弱已极,周身灼热,饮食少许则恶心欲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一昼夜十余次,多系稀水,卧不能动,哭泣无声,脉数十至且无力(四岁时,当以七至为正脉),指纹现淡红色,已透气关。
诊断 此因外感之热久留耗阴,气化伤损,是以上焦发热懒食,下焦小便不利而大便泄泻也。宜治以滋阴、清热、利小便兼固大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甘草(三钱)
煎汤一大盅,分数次徐徐温服下。
方解 此方即拙拟滋阴清燥汤也。原方生山药是一两,今用两半者,因此幼童瘦弱已极,气化太虚也。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能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以汇集而为一方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热退泻止,小便亦利,可进饮食,惟身体羸瘦不能遽复。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七八钱许,煮作粥,调以白糖,作点心服之。且每次送西药百布圣一瓦,如此将养月余始胖壮。
15.温病兼虚热
山西高××,年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 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 周身骨节作疼,身热39.4℃,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干嗽,身体酸软殊甚,动则弦晕,脉数逾五至,浮弦无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
诊断 此证乃薄受外感,并非难治之证。因治疗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内热自不能清。病则懒食,又兼热久耗阴,遂由外感之实热,酿成内伤之虚热,二热相并,则愈难治矣。斯当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以解表泻热之药佐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一两) 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 大甘枸杞(五钱) 天冬(五钱) 天花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匹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 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八钱) 玄参(六钱) 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 天门冬(六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真阿胶(三钱捣碎)
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 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
帮助 方中重用大队凉润之品,滋真阴即以退虚热,而复以阿斯匹林解肌、滑石利小便者,所以开实热之出路也。至于服阿斯匹林半瓦,即遍身得汗者,因体虚者其汗易出,而心有燥热之人,得凉药之濡润亦恒自出汗也。
16.温病体虚
辽宁刘××幼子,年七岁,于暮春得温病。
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又延他医遽以承气下之,病尤加剧,因其无可下之证而误下也。从此不敢轻于服药,迟延数日见病势浸增,遂延愚为诊视,其精神昏愦间作谵语,气息微喘,肌肤灼热。问其心中亦甚觉热,唇干裂有凝血,其舌苔薄而黄,中心干黑,频频饮水不能濡润。其脉弦而有力,搏近六至,按之不实,而左部尤不任重按,其大便自服药下后未行。
诊断此因误汗误下,伤其气化,兼温热既久阴分亏耗,乃邪实正虚之候也。宜治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其热,以人参补其虚,再加滋阴之品数味,以滋补阴分之亏耗。
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 知母(一两) 野党参(五钱) 大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七钱) 玄参(四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饮下。病愈者勿须尽剂,热退即停服。白虎加人参汤中无粳米者,因方中有生山药可代粳米和胃也。
效果 三次将药服完,温热大减,神已清爽。大使犹未通下,心中犹觉发热,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原方去山药仍煎三盅,俾徐徐温饮下,服至两盅大便通下,遂停药勿服,病全愈。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天津张姓媪,年过五旬,先得温病,腹疼即又下痢。
病因 因其夫与子相继病,故屡次伤心,蕴有内热,又当端阳节后,天气干热非常,遂得斯证。
证候 腹中搅疼,号呼辗转不能安卧,周身温热,心中亦甚觉热,为其卧不安枕,手足扰动,脉难细诊,其大致总近热象,其舌色紫而干,舌根微有黄苔,大便两日未行。
诊断 此乃因日日伤心,身体虚损,始则因痛悼而脏腑生热,继则因热久耗阴而更生虚热,继又因时令之燥热内侵与内蕴之热相并,激动肝火下迫腹中,是以作疼,火热炽盛,是以表里俱觉发热。此宜清其温热,平其肝火,理其腹疼,更宜防其腹疼成痢也。
处方 先用生杭芍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每次送服卫生防疫宝丹四十粒,约点半钟服完两次,腹已不疼。又俾用连翘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作三次温服。每次送服拙拟离中丹三钱,嘱约两点钟温服一次。
复诊 翌日晚三点钟,复为诊视,闭目昏昏,呼之不应。其家人言,前日将药服完里外之热皆觉轻减,午前精神颇清爽,午后又渐发潮热,病势一时重于一时。前半点钟呼之犹知答应,兹则大声呼之亦不应矣。又自黎明时下脓血,至午后已十余次,今则将近两点钟未见下矣。诊其脉左右皆似大而有力,重按不实,数近六至,知其身体本虚,又因屡次下痢,更兼外感实热之灼耗,是以精神昏愦,分毫不能支持也。拟放胆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复即原方略为加减,俾与病机适宜。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野台参(五钱) 生杭芍(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甘草(三钱) 生怀山药(八钱)
共煎汤三盅,分三次徐徐温服下。
此方系以生地黄代原方中知母,生山药代原方中粳米,而又加芍药。以芍药与方中甘草并用,即《伤寒论》中甘草芍药汤,为仲圣复真阴之妙方。而用于此方之中,又善治后重腹疼,为治下痢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后,时过夜半,其人豁然省悟,其家人言自诊脉疏方后,又下脓血数次,至将药服完,即不复下脓血矣。再诊其脉,大见和平,问其心中,仍微觉热,且觉心中怔忡不安。拟再治以凉润育阴之剂,以清余热,而更加保合气化之品,以治其心中怔忡。
处方 玄参(一两) 生杭芍(六钱) 净萸肉(六钱) 生龙骨(六钱捣碎)生牡蛎(六钱捣碎) 沙参(四钱) 酸枣仁(四钱炒捣)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余热全消,心中亦不复怔忡矣。遂停服汤药,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一两弱,煮作茶汤少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
帮助 温而兼痢之证,愚治之多矣,未有若此证之剧者。盖此证腹疼至辗转号呼不能诊脉,不但因肝火下迫欲作痢也,实兼有外感毒疠之气以相助为虐。故用芍药以泻肝之热,甘草之缓肝之急,更用卫生防疫宝丹以驱逐外侵之邪气。迨腹疼已愈,又恐其温热增剧,故又俾用连翘、甘草煎汤,送服离中丹以清其温热,是以其证翌日头午颇见轻。若即其见轻时而早为之诊脉服药,原可免后此之昏沉,乃因翌日相延稍晚,竟使病势危至极点,后幸用药得宜,犹能挽回,然亦险矣。谚有“走马看伤寒”,言其病势更改之速也。至治温病亦何独不然哉。又此证过午所以如此加剧者,亦以其素本阴虚,又自黎明下痢脓血多次,则虚而益虚,再加以阴亏之虚热,与外感之实热相并,是以其精神即不能支持。所赖方中药味无多,而举凡虚热实热及下痢所生之热,兼顾无遗,且又煎一大剂分三次温饮下,使药力前后相继,此古人一煎三服之法。愚遵此法以挽回险证救人多矣。
非然者则剂轻原不能挽回重病,若剂重作一次服病患又将不堪。惟将药多煎少服,病愈不必尽剂,此以小心行其放胆,洵为挽回险病之要着也。
18.温病兼下痢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洪实,一息五至。
诊断 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下迫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
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参汤,因其肝热甚盛,证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药代粳米以固下焦气化,更辅以凉肝调气之品,则温与痢庶可并愈。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野党参(四钱)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一两) 知母(六钱) 白头翁(五钱) 生麦芽(四钱) 甘草(四钱)
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温热已退强半,痢疾已愈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脉象亦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山药(八钱) 生杭芍(六钱)知母(五钱) 白头翁(五钱) 秦皮(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诸病皆愈,惟脉象似仍有余热,胃中似不开通懒于饮食。俾用鲜梨、鲜藕、莱菔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三钱许,日服两次,至三次则喜进饮食,脉亦和平如常矣。
帮助 凡温而兼痢之证,最为难治。盖温随下痢深陷而永无出路,即痢为温热所灼而益加疼坠,惟石膏与人参并用,能升举下陷之温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药一味,在白虎汤中能代粳米以和胃,在治痢药中又能固摄下焦气化,协同芍药、白头翁诸药以润肝滋肾,从容以奏肤功也。至于麦芽炒用之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实能舒发肝气,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后重可除也。至后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涩,借之以清热补虚,原为痢病将愈最宜之品。是以《伤寒论》白头翁汤中亦借之以清厥阴热痢也。
19.温病兼下痢
天津姚姓媪,年六旬有二,于孟秋得温病兼下痢。
病因 孟秋天气犹热,且自觉心中有火,多食瓜果,又喜当风乘凉,遂致病温兼下痢。
证候 周身灼热,心中热且渴,连连呻吟不止,一日夜下痢十二三次,赤白参半,后重腹疼,饮食懒进,恶心欲呕,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似有力而重按不实,数近六至。延医治疗近旬日,病益加剧。
诊断 其左脉弦而兼硬者,肝血虚而胆火盛也。其右脉似有力而重按不实者,因其下痢久而气化已伤,外感之热又侵入阳明之腑也。其数六至者,缘外感之热灼耗已久,而其真阴大有亏损也。证脉合参,此乃邪实正虚之候。拟用拙定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及通变白头翁汤二方相并治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野台参(四钱)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一两)白头翁(四钱) 金银花(四钱) 秦皮(二钱) 生地榆(二钱)甘草(二钱) 广三七(二钱轧细) 鸦胆子(成实者五十粒去皮)
共药十一味,先用白糖水送服三七、鸦胆子各一半,再将余药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至煎渣再服时,亦先服所余之三七、鸦胆子。
复诊 将药煎服日进一剂,服两日表里之热皆退,痢变为泻,仍稍带痢,泻时仍觉腹疼后重而较前轻减,其脉象已近平和,此宜以大剂温补止其泄泻,再少辅以治痢之品。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炒怀山药(一两) 龙眼肉(一两) 大云苓片(三钱)生杭芍(三钱) 金银花(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痢已净尽而泻未全愈,遂即原方去金银花、芍药,加白术三钱,服两剂其泻亦愈。
20.暑温兼泄泻
天津侯姓学徒,年十三岁,得暑温兼泄泻。
病因 季夏天气暑热,出门送药受暑,表里俱觉发热,兼头目眩晕。服药失宜,又兼患泄泻。
证候 每日泄泻十余次,已逾两旬,而心中仍觉发热懒食,周身酸软无力,时或怔忡,小便赤涩发热,其脉左部微弱,右部重按颇实,搏近六至。
诊断 此暑热郁于阳明之腑,是以发热懒食,而肝肾气化不舒,是以小便不利致大便泄泻也。当清泻胃腑,调补肝肾,病当自愈。
处方 生怀山药(两半)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 净萸肉(四钱)生麦芽(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服药一剂泻即止,小便通畅,惟心中犹觉发热,又间有怔忡之时,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八钱) 生杭芍(六钱)生麦芽(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其病霍然全愈。
帮助 初次所用之方,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加山萸肉、生麦芽也。
从来寒温之热传入阳明,其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最为难治,因欲治其上焦之燥热,则有碍下焦之滑泻;欲补其下焦之滑泻,则有碍上焦之燥热,是以医者对之恒至束手。
然此等证若不急为治愈,则下焦滑泻愈久,上焦燥热必愈甚,是以本属可治之证,因稍为迟延竟至不可救者多矣。惟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山药与滑石并用,一补大便,一利小便。而山药多液,滑石性凉,又善清上焦之燥热,更辅以甘草、芍药以复其阴(仲景谓作甘草芍药汤以复其阴),阴复自能胜燥热,而芍药又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调大便,汇集四味为方,凡遇证之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莫不随手奏效也。间有阳明热实,服药后滑泻虽止而燥热未尽清者,不妨继服白虎汤。其热物理虚者,或服白虎加人参汤,若虑其复作滑泻,可于方中仍加滑石三钱,或更以生山药代粳米煎取清汤,一次只饮一大口,徐徐将药服完,其热全消,亦不至复作滑泻。愚用此法救人多矣,滋阴清燥汤后,附有治愈多案可参观也。至此案方中加萸肉、生麦芽者,因其肝脉弱而不舒,故以萸肉补之,以生麦芽调之,所以遂其条达之性也。至于第二方中为泻止小便已利,故去滑石。为心中犹怔忡,故将萸肉加重。为犹有余热未清,故又加生地黄。因其余热无多,如此治法已可消除净尽,无须服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也。
21.温病(二)
武清县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
病因 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洪长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钟七十八至。
诊断 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气化热,或有暑气之热内伏,略为外感所激,即表里陡发壮热,一两日间阳明府热已实,其脉之洪长有力是明征也。拟投以大剂白虎汤,再少佐以宣散之品。
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 知母(一两) 鲜茅根(六钱) 青连翘(三钱)甘草(三钱) 粳米(三钱)
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表里之热分毫未减,脉象之洪长有力亦仍旧,大便亦未通下。此非药不对证,乃药轻病重药不胜病也。夫石膏之性《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若遇阳明大热之证,当放胆用之。拟即原方去连翘加天花粉,再将石膏加重。
处方 生石膏(六两) 知母(一两) 天花粉(一两) 鲜茅根(六钱)甘草(四钱) 粳米(四钱)
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下燥粪数枚,其表里之热仍然不退,脉象亦仍有力。愚谓孙××曰∶余生平治寒温实热证,若屡次治以大剂白虎汤而其热不退者,恒将方中石膏研极细,将余药煎汤送服即可奏效。今此证正宜用此方,孙××亦以为然。
处方 生石膏(二两研极细) 生怀山药(二两) 甘草(六钱)
将山药、甘草煎汤一大碗,分多次温服。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钱许,热退勿须尽剂,即其热未尽退,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亦宜将药停服。
效果 分六次将汤药饮完,将石膏送服强半,热犹未退,大便亦未通下,又煎渣取汤两盅,分数次送服石膏末,甫完,陡觉表里热势大增。时当夜深,不便延医。孙××自持其脉弦硬异常,因常阅《衷中参西录》,知脉虽有力而无洪滑之象者,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遂急买高丽参五钱,煮汤顿饮下,其脉渐渐和缓,热亦渐退,至黎明其病霍然全愈矣。
帮助 按伤寒定例,凡用白虎汤若在汗吐下后及渴者,皆宜加人参。细询此证之经过始知曾发大汗一次,此次所服之药虽非白虎汤原方,实以山药代粳米,又以石膏如此服法,其力之大,可以不用知母是其方亦白虎汤也。若早加党参数钱,与山药、甘草同煎汤以送服石膏,当即安然病愈。乃因一时疏忽,并未见及,犹幸病者自知医理以挽回于末路。此虽白虎汤与人参前后分用之,仍不啻同时并用之也。
此证加人参于白虎汤中其益有三∶发汗之后人之正气多虚,人参大能补助正气,俾正气壮旺自能运化药力以胜邪,其为益一也;又发汗易伤津液,津液伤则人之阴分恒因之亏损。人参与石膏并用,能于邪热炽盛之时滋津液以复真阴,液滋阴复则邪热易退,其为益二也;又用药之法,恒热因凉用凉因热用,《内经》所谓伏其所因也。此证用山药、甘草煎汤送服石膏之后,病则纯热,药则纯凉,势若冰炭不兼容,是以其热益激发而暴动。加人参之性温者以为之作引,此即凉因热用之义,为凉药中有热药引之以消热,而后热不格拒转与化合,热与凉药化合则热即消矣,此其为益三也。统此三益观之,可晓然于此病之所以愈,益叹仲圣制方之妙。即约略用之,亦可挽回至险之证也。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李姓媪,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温病,兼项后作疼。
病因 饭后头面有汗,忽隔窗纱透入凉风,其汗遂闭,因得斯证。
证候 项疼不能转侧,并不能俯仰,周身发灼热,心中亦热,思凉物,脉象左部弦而长,右部则弦硬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少。
诊断 此因汗出腠理不闭,风袭风池、风府,是以项疼,因而成风温也。高年之脉,大抵弦细,因其气虚所以无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细而不濡,至于弦硬而长有力,是显有温热之现象也。此当清其实热而辅以补正兼解表之品。
处方 生石膏(一两轧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五钱)玄参(三钱) 沙参(三钱) 连翘(二钱)
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先将阿斯匹林用白糖水送下,继将中药煎汤一大盅,至甫出汗时,即将汤药乘热服下。
效果 如法将药服下后,周身得汗,表里之热皆退,项之疼大减,而仍未脱然。俾每日用阿斯匹林一瓦强(约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点钟服一次。若初次服后微见汗者,后两次宜少服,如此两日,项疼全愈。盖阿斯匹林不但能发汗去热,且能为热性关节疼痛之最妙药也。
23.温病兼胁疼
天津李××,年三十八岁,于孟冬上旬得温病。
病因 其妻于秋间病故,子女皆幼,处处须自经管,伤心又兼劳心,遂致暗生内热,薄受外感,遽成温病。
证候 初得时,即表里俱热,医者治以薄荷、连翘、菊花诸药,服后微见汗,病稍见轻。至再诊时,病患自觉呼吸短气,此气郁不舒也,医者误以为气虚,遂于清热药中加党参以补其气,服后右胁下陡然作疼,彻夜不能卧,亦不能眠,心中发热,舌苔白浓,大便四日未行,其左右脉皆弦,右部尤弦而有力,一分钟八十二至。
诊断 凡脉象弦者主疼,又主血液短少,此证之右胁非常疼痛,原为证脉相符,而其伤心劳心以致暗生内热者,其血液必然伤损,此亦证脉相符也。其右脉弦而有力者,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也。拟治以白虎汤而辅以开郁滋阴之品。
处方 生石膏(二两轧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天冬(八钱)川楝子(五钱捣碎) 生莱菔子(五钱捣碎) 连翘(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三钱)
共煎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服完,热退强半,胁疼已愈三分之二,脉象变为浮弦,惟胸膈似觉郁闷,大便犹未通下。再治以宽胸清热润燥之剂,为其脉浮有还表之象,宜再少加透表之药以引之外出,其病当由汗而解。
处方 糖栝蒌(二两切碎) 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五钱) 玄参(五钱)连翘(三钱) 川楝子(四钱捣碎)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二次温服下。其服完两次之后,迟一点钟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温复以取微汗。
效果 如法将药服完,果周身皆得微汗,病若失,其大便亦通下矣。
24.风温兼喘促
辽宁赫姓幼子,年五岁,得风温兼喘促证。
病因 季春下旬,在外边HT 戏,出汗受风,遂成温病。医治失宜,七八日间又添喘促。
证候 面红身热,喘息极迫促,痰声漉漉,目似不瞬。脉象浮滑,重按有力。指有紫纹,上透气关,启口视其舌苔白而润。问其二便,言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微黄,然甚通利。
诊断 观此证状况已危至极点,然脉象见滑,虽主有痰亦足征阴分充足。且视其身体胖壮,知犹可治,宜用《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再加杏仁、川贝以利其肺气。
处方 麻黄(一钱) 桂枝尖(一钱) 生杭芍(三钱) 清半夏(二钱)杏仁(二钱去皮捣碎) 川贝母(二钱捣碎) 五味子(一钱捣碎) 干姜(六分)细辛(六分) 生石膏(一两捣细)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方解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然其石膏之分量,仅为麻桂三分之二(《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其石膏之分量原有差误,曾详论之),而此方中之生石膏则十倍于麻桂,诚以其面红身热,脉象有力,若不如此重用石膏,则麻、桂、姜、辛之热,即不能用矣。又《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之例,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黄者,因重用生石膏以监制麻黄则麻黄即可不去也。
复诊 将药服尽一剂,喘愈强半,痰犹壅盛,肌肤犹灼热,大便犹未通下,脉象仍有力,拟再治以清热利痰之品。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栝蒌仁(二两炒捣) 生赭石(一两轧细)
共煎汤两盅,分三次徐徐温饮下。
效果 将药分三次服完,火退痰消,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帮助 此案曾登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评此案云∶“风温犯肺胀喘促,小儿尤多,病最危险,儿科专家,往往称为马脾风者此也。此案断定为外寒束内热,仿《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再加贝母开豁清泄,接方用二石蒌仁等清镇滑降而痊。先开后降,步骤井然。
惟五岁小儿能受如此重量,可见北方风气刚强,体质茁实,不比南方人之体质柔弱也。正惟能受重剂,故能奏速功。”观何廉臣评语,虽亦推奖此案,而究嫌药量过重,致有南北分别之设想。不知此案药方之分量若作一次服,以治五岁孺子诚为过重。若分作三次服,则无论南北,凡身体胖壮之孺子皆可服也。试观近今新出之医书,治产后温病,有一剂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见于刘蔚楚君《遇安斋证治丛录》,刘君原广东香山人也。治鼠疫病亦有一剂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见于李健颐君《鼠疫新篇》,李君原福建平潭人也。若在北方治此等证,岂药之分量可再加增乎?由此知医者之治病用药,不可定存南北之见也。且愚亦尝南至汉皋矣,曾在彼处临证处方,未觉有异于北方,惟用发表之剂则南方出汗较易,其分量自宜从轻。然此乃地气寒暖之关系,非其身体强弱之关系也。既如此,一人之身则冬时发汗与夏时发汗,其所用药剂之轻重自迥殊也。
尝细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仲景当日原先着《伤寒论》,后着《金匮要略》,《伤寒论》小青龙汤,原有五种加法,而独无加石膏之例。因当时无当加石膏之病也。至着《金匮》时,则有小青龙加石膏汤矣,想其时已现有当加石膏之病也。忆愚弱冠时,见医者治外感痰喘证,但投以小青龙汤原方即可治愈。
后数年愚临证遇有外感痰喘证,但投以小青龙汤不效,必加生石膏数钱方效。又迟数年必加生石膏两许,或至二两方效。由斯知为医者当随气化之转移,而时时与之消息,不可拘定成方而不知变通也。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天津徐姓媪,年五十九岁,于中秋上旬得温病,带有伏气化热。
病因 从前原居他处,因迁居劳碌,天气燥热,有汗受风,遂得斯病。
证候 晨起,觉周身微发热兼酸懒不舒,过午,陡觉表里大热,且其热浸增。及晚四点钟往视时,见其卧床闭目,精神昏昏。呻吟不止。诊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洪实,数近六至。问其未病之前,曾有拂意之事乎?其家人曰∶诚然,其禀性褊急,恒多忧思,且又易动肝火。欲见其舌苔,大声呼数次,始知启口,视其舌上似无苔而有肿胀之意,问其大便,言素恒干燥。
诊断 其左脉沉弦者,知其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是以呻吟不止,此欲借呻吟以舒其气也。其右脉洪实者,知此证必有伏气化热,窜入阳明,不然则外感之温病,半日之间何至若斯之剧也。此当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而以调气舒肝之药佐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知母(八钱) 生莱菔子(三钱捣碎) 青连翘(三钱)甘草(二钱) 粳米(四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方解 莱菔子为善化郁气之药。其性善升亦善降,炒用之则降多于升,生用之则升多于降。
凡肝气之郁者宜升,是以方中用生者。至于连翘,原具有透表之力,而用于此方之中,不但取其能透表也,其性又善舒肝,凡肝气之郁而不舒者,连翘皆能舒之也。是则连翘一味,既可佐白虎以清温热,更可辅莱菔以开肝气之郁滞。
复诊 将药两次服完,周身得汗,热退十之七八,精神骤然清爽。左脉仍有弦象而不沉,右脉已无洪象而仍似有力,至数之数亦减。问其心中仍有觉热之时,且腹中知饥而懒于进食,此则再宜用凉润滋阴之品清其余热。
处方 玄参(一两) 沙参(五钱) 生杭芍(四钱) 生麦芽(三钱)鲜茅根(四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中用滑石者,欲其余热自小便泻出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其热全消,能进饮食,脉象亦和平矣。而至数仍有数象,俾再用玄参两半,潞参三钱,煎服数剂以善其后。
26.温病兼呕吐
天津刘××,年三十二岁,于季夏得温热病,兼呕吐不受饮食。
病因 因在校中宿卧,一日因校中无人,其衾褥被人窃去,追之不及,因努力奔跑,周身出汗,乘凉歇息,遂得斯病。
证候 心中烦热,周身时时汗出,自第二日,呕吐不受饮食。今已四日,屡次服药亦皆吐出,即渴时饮水亦恒吐出。舌苔白浓,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部弦硬,右部弦长有力,一息五至。
诊断 其脉左部弦硬者,肝胆之火炽盛也。右部弦长者,冲气挟胃气上冲也。弦长而兼有力者,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也。此证因被盗怒动肝气,肝火上冲,并激动冲气挟胃气亦上冲,而外感之热又复炽盛于胃中以相助为虐,是以烦热汗出不受饮食而吐药吐水也。此当投以清热镇逆之剂。
处方 生石膏(二两细末) 生赭石(六钱细末) 镜面朱砂(五钱细末)
和匀分作五包,先送服一包,过两点钟再送服一包,病愈即停服,不必尽剂。方用散剂不用汤剂者止呕吐之药丸散优于汤剂也。
效果 服至两包,呕吐已愈,心中犹觉烦热。服至四包,烦热全愈,大便亦通下矣。
帮助 石膏为石质之药,本重坠且又寒凉,是以白虎汤中以石膏为主,而以甘草缓之,以粳米和之,欲其服后留恋于胃中,不至速于下行。故用石膏者,忌再与重坠之药并用,恐其寒凉侵下焦也,并不可与开破之药同用,因开破之药力原下行也。乃今因肝气胆火相并上冲,更激动冲气挟胃气上冲,且更有外感之热助之上冲,因致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是以饮食与药至胃中皆不能存留,此但恃石膏之寒凉重坠原不能胜任,故特用赭石之最有压力者以辅之。此所以旋转脏腑中之气化,而使之归于常也。设非遇此等证脉,则石膏原不可与赭石并用也。
27.温病兼呕吐
天津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
病因 家庭勃溪,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汗出受风,遂得此证。
证候 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长,右部洪长,重按皆实。
诊断 此少阳阳明合病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府,是以表里俱壮热,而舌苔已黄,为其激动之火积于少阳肝胆,是以其火上冲频作呕吐。治此证者欲其受药不吐,当变汤剂为散,且又分毫无药味,庶可奏效。
处方 生石膏(一两细末) 鲜梨(两大个)
将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细细嚼服。
复诊 将梨片与石膏末嚼服一强半未吐,迟两点钟又将所余者服完,自此不复呕吐,可进饮食,大便通下一次。诊其脉犹有余热,问其心中亦仍觉热,而较前则大轻减矣。拟改用汤剂。以清其未尽之热。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杭芍(八钱) 玄参(三钱) 沙参(三钱)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鲜白茅根(三钱)
药共七味,先将前六味水煎十余沸,入鲜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如法煎服一剂,热又减退若干,脉象已近和平,遂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六钱,芍药改用四钱,又服一剂,病遂全愈。
或问 石膏为清阳明之主药,此证原阳明少阳均有实热,何以用石膏但清阳明之热而病即可愈?答曰∶凡药服下,原随气血流行无处不到。石膏虽善清阳明之热,究之,凡脏腑间蕴有实热,石膏皆能清之。且凡呕吐者皆气上逆也,石膏末服,其石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又有梨片之甘凉开胃者以辅之,所以奏效甚捷也。若当秋夏之交无鲜梨时,可以西瓜代之。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天津陈姓童子,年十五岁,于仲秋得温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 初因周身发热出有斑点,有似麻疹。医用凉药清之,斑点即回,连服凉药数剂,周身热已退,而心中时觉烦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热陡然反复。
证候 表里壮热,衄血两次,小便时或带血。呕吐不受饮食,服药亦多吐出。心中自觉为热所灼,怔忡莫支。其脉摇摇而动,数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实。舌苔白而欲黄,大便三日未行。本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恐其服后作呕。
处方 生石膏(三两细末) 生怀山药(二两)
共煎汤一大碗,俾徐徐温饮下。为防其呕吐,一次只饮一大口,限定四小时将药服完。
方解 凡呕吐之证,饮汤则吐,服粥恒可不吐。生山药二两煎取浓汁与粥无异,且无药味,服后其粘滞之力自能留恋于胃中。且其温补之性,又能固摄下焦以止便血,培养心气以治怔忡也。而以治此温而兼虚之证,与石膏相伍为方,以石膏清其温,以山药补其虚,虽非白虎加人参汤,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参汤矣。
复诊 翌日复诊,热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进饮食亦不呕吐,衄血便血皆愈。脉象力减,至数仍数。
处方 玄参(二两) 潞参(五钱) 连翘(五钱)
效果 仍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方解 盖其大热已退而脉仍数者,以其有阴虚之热也。玄参、潞参并用,原善退阴虚作热,而犹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连翘以托之外出也。
帮助 此证若能服药不吐,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大热退后其脉即可不数。乃因其服药呕吐,遂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二两与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药能健脾滋肾,其补益之力虽不如人参,实有近于人参处也。至大热退后,脉象犹数,遂重用玄参二两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阴兼能清外感余热,而又伍以潞参、连翘各五钱。潞参即古之人参。此由白虎加人参之义化裁而出,故虚热易退,而连翘又能助玄参凉润之力外透肌肤,则余热亦易清也。
29.温疹
天津杨姓幼子,年四岁,于季春发生温疹。
病因 春暖时气流行,比户多有发生此病者,因受传染。
证候 周身出疹甚密,且灼热异常。闭目昏昏,时作谵语。气息迫促,其唇干裂紫黑,上多凝血。
脉象数而有力。大便不实,每日溏泻两三次。
诊断 凡上焦有热之证,最忌下焦滑泻。此证上焦之热已极,而其大便又复溏泻,欲清其热,又恐其溏泻益甚,且在发疹,更虞其因溏泻毒内陷也。是以治此证者,当上清其热下止其泻,兼托疹毒外出,证候虽险,自能治愈。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一两)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杭芍(六钱)甘草(三钱) 连翘(三钱) 蝉蜕(钱半去土)
共煎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温饮下。
效果 分七八次将药服完。翌日视之其热大减,诸病皆见愈。惟不能稳睡,心中似骚扰不安,其脉象仍似有力。遂将方中滑石、石膏皆减半,煎汤送安宫牛黄丸半丸,至煎渣再服时,又送服半丸,病遂全愈。
30.温疹兼喉痧
天津沈姓学生,年十六岁,于仲春得温疹兼喉痧证。
病因 因在体育场中游戏,努力过度,周身出汗为风所袭,遂得斯病。
证候 初病时微觉恶寒头疼,翌日即表里俱壮热,咽喉闷疼。延医服药病未见轻,喉中疼闷似加剧,周身又复出疹,遂延愚为延医。其肌肤甚热,出疹甚密,连无疹之处其肌肤亦红,诚西人所谓猩红热也。其心中亦自觉热甚,其喉中扁桃腺处皆红肿,其左边有如榆荚一块发白。自言不惟饮食疼难下咽,即呼吸亦甚觉有碍。诊其脉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钟九十八至。愚为刺其少商出血,复为针其合谷,又为拟一清咽、表疹、泻火之方俾服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玄参(六钱) 天花粉(六钱) 射干(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碎) 浙贝母(三钱) 青连翘(三钱) 鲜芦根(三钱)甘草(钱半) 粳米(三钱)
共煎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翌日过午复为诊视,其表里之热皆稍退,脉象之洪滑亦稍减,疹出又稍加多。从前三日未大便,至此则通下一次。再视其喉,其红肿似加增,白处稍大,病患自言此时饮水必须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滞碍似又加剧。愚曰∶此为极危险之病,非刺患处出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于喉左右红肿之处,各刺一长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觉呼吸顺利。拟再投以清热消肿托表疹毒之剂。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 天花粉(六钱) 赤芍(三钱) 板蓝根(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细) 生蒲黄(三钱) 浙贝母(三钱) 青连翘(三钱) 鲜芦根(三钱)
共煎一大盅半,分两次温服。
方解 赤芍药,张隐庵、陈修园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纹理甚粗,与园中所植之芍药根迥异也。然此物出于东三省,愚亲至其地,见山坡多生此种芍药,开单瓣红花,其花小于寻常芍药花约三倍,而其叶则确系芍药无疑。盖南方亦有赤芍药,而其根仍白,兹则花赤其根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贝治嗽,不如川贝,而以之治疮,浙贝似胜于川贝,以其味苦性凉能清热解毒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其病脱然全愈。
帮助 《内经》灵枢痈疽篇谓∶“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此证咽喉两旁红肿日增,即痈发嗌中名为猛疽者也。其脓成不泻则危在目前,若其剧者必俟其化脓而后泻之,又恒有迫不及待之时,是以此证因其红肿已甚有碍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红肿遂愈,此所谓防之于预也。且化脓而后泻之,其疮口恒至溃烂,若未成脓而泻,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喉证原有内伤外感之殊,其内伤者虽宜注重清热,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连翘是也。由外感者虽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表散以辛凉,不宜表散以温热,若薄荷、连翘、蝉蜕、芦根诸药,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谓喉证若由于外感,虽麻黄亦可用者,然用麻黄必须重用生石膏佐之。若《伤寒论》之麻杏甘石汤,诚为治外感喉证之佳方也。
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证之方,是以方中石膏仅为麻黄之两倍,若借以治外感喉证,则石膏当十倍于麻黄。若遇外感实火炽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为稳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证时,麻黄不过用至一钱,而生石膏恒用至两余,或重用至二两也。然此犹论喉证之红肿不甚剧者,若至肿甚有碍呼吸,不惟麻黄不可用,即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证方中止用连翘、芦根也。以上所论者,无论内伤外感,皆咽喉证之属热者也。而咽喉中之变证,间有真寒假热者,又当另议治法。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天津马××,年二十八岁,于季秋得温病兼喉痧痰喘证。
病因 初因外出受风感冒甚微,医者用热药发之,陡成温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时发现。
证候 表里俱壮热,喘逆咳嗽,时吐痰涎,咽喉左边红肿作疼(即西人所谓扁桃体炎)。其外边项左侧亦肿胀,呼吸皆有窒碍。为其病喉且兼喘逆,则吸气尤形困难,必十分努力始能将气吸入。
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黄。小便赤涩,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诊有力,一分钟九十六至。
诊断 此乃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而冲气又挟胃气肝火上冲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是以右脉之力胜于左脉,为其冲气挟胃气肝火上冲,是以左右脉皆弦长。病现喘逆及咽喉肿疼,其肿痛偏左者,正当肝火上升之路也。拟治以麻杏甘石汤,兼加镇冲降胃纳气利痰之品以辅之,又宜兼用针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处方 麻黄(一钱) 生石膏(二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怀山药(八钱)杏仁(三钱去皮炒捣) 连翘(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 射干(二钱) 甘草(一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又于未服药之前,用三棱针刺其两手少商出血,用有尖小刀刺其咽喉肿处,开两小口令其出血,且用硼砂、西药盐酸盖理,融以三十倍之水,俾其含漱。又于两手合谷处为之行针。其咽喉肿处骤然轻减,然后服药。
复诊 将药服后,其喘顿愈强半,呼吸似无妨碍,表里之热亦愈强半。脉象亦较前平和,其右部仍然有力。胸膈似觉郁闷,有时觉气上冲,仍然咳嗽,大便犹未通下。拟再治以开郁降气清热理嗽之剂。
处方 糖栝蒌(二两切碎)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赭石(五钱轧细) 生杭芍(三钱)川贝母(三钱) 碎竹茹(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煎服一剂,大便通下,诸病皆愈。唯一日之间犹偶有咳嗽之时,俾用川贝母细末和梨蒸食之以善其后。
帮助 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药味或可不动,然必细审其药之分量或加或减,俾与病机相宜。如麻杏甘石汤原方,石膏之分量仅为麻黄之两倍,而此证所用麻杏甘石汤则石膏之分量二十倍于麻黄矣。盖《伤寒论》之麻杏甘石汤原非为治喉证而设,今借之以治喉证。原用麻黄以散风定喘,又因此证之喉肿太甚,有碍呼吸,而方中犹用麻黄,原为行险之道,故麻黄仅用一钱,而又重用生石膏二两以监制之。且于临服药时先用刀开其患处,用针刺其少商与合谷,此所以于险中求稳也。尝闻友人杨××言,有一名医深于《伤寒论》,自着有《注解伤寒论》之书行世,偶患喉证,自服麻杏甘石汤竟至不起,使其用麻杏甘石汤时,亦若愚所用者如此加减,又何患喉证不愈乎?纵使服药不能即愈,又何至竟不起乎?由此知非古人之方误人。麻杏甘石汤,原为发汗后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的方,原未言及治喉证也。而欲借之以治喉证,能勿将药味之分量为之加减乎?尝总核《伤寒论》诸方用于今日,大抵多稍偏于热,此非仲景之不善制方也。自汉季至今,上下相隔已一千六百余年,其天地之气化,人生之禀赋,必有不同之处,是以欲用古方皆宜细为斟酌也。
32.温病兼喉疼
天津胡××,年五十四岁,于仲秋感受温病兼喉疼证。
病因 劳心过度,暗生内热。且日饮牛乳两次作点心,亦能助热,内热上潮,遂觉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风温,陡觉咽喉作疼。
证候 表里俱觉发热,咽喉疼痛,妨碍饮食。心中之热时觉上冲,则咽喉之疼即因之益甚。
周身酸懒无力,大便干燥,脉象浮滑而长,右关尤重按有力,舌上白苔满布。
诊断 此证脉象犹浮,舌苔犹白,盖得病甫二日,表证犹未罢也。而右关重按有力,且时觉有热上冲咽喉者,是内伤外感相并而为病也。宜用重剂清其胃腑之热,而少佐以解表之品,表解里清,喉之疼痛当自愈矣。
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 西药阿斯匹林(一瓦)
单将生石膏煎汤一大盅,乘热将阿斯匹林融化其中服之。因阿斯匹林实为酸凉解肌之妙药,与大量之石膏并用,服后须臾其内伤外感相并之热,自能化汗而解也。
效果 服后约半点钟,其上半身微似有汗,而未能遍身透出,迟一点钟,觉心中之热不复上冲,咽喉疼痛轻减。时在下午一点钟,至晚间临睡时,仍照原方再服一剂,周身皆得透汗,安睡一夜,翌晨,诸病若失矣。
33.温病兼阴虚
邻村高××,年二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
病因 仲夏上旬,麦秋将至,远出办事,又欲急回收麦,长途趋行于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温病。其叔父××与其表叔毛××皆邑中名医,又皆善治温病。二人共治旬日无效,盖因其劳力过甚,体虚不能托病外出也。
证候 愚诊视时,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无伦,分毫不省人事。
其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每月仍溏便一两次,脉象浮而无力,右寸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一分钟数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黄,中心干而微黑。
诊断 此证两目清白无火,而竟无所见者,肾阴将竭也。其两手乱动不休者,肝风已动也。病势至此,危险已至极点。幸喜脉浮为病还在太阳,右寸浮尤甚,又为将汗之兆。其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此证两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应,是以不能作汗。当用大滋真阴之品,济阴以应其阳必能自汗,汗出则病愈矣。然非强发其汗也,强发其汗则汗出必脱。调剂阴阳以听其自汗,是以汗出必愈也。
处方 熟怀地黄(二两) 生怀山药(一两) 玄参(一两) 大甘枸杞(一两)甘草(三钱) 真阿胶(四钱)
药共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碗去渣,入阿胶融化,徐徐分数次温饮下。
效果 时当上午十点钟,将药煎服至下午两点钟将药服完。形状较前安静,再诊其脉颇有起色。俾再用原方煎汤一大碗,陆续服之,至秉烛时遍身得透汗,其病霍然愈矣。此案曾载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对于此案似有疑意,以为诚如案中所述病况,实为不可挽救之证也。故今将此案又登斯编,以征此案之事实。
帮助 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而愚所阅之医书,又皆系赵氏《医贯》、《景岳全书》、《冯氏锦囊》诸喜用熟地之书,即外感证亦多喜用之。愚之治愈此证,实得力于诸书之讲究。而此证之外,又有重用熟地治愈寒温之坏证,诸多验案(地黄解后载有数案可参观)。此乃用药适与时会,故用之有效也。且自治愈此证之后,毛××、高××深与愚相契,亦仿用愚方而治愈若干外感之虚证,而一变其从前之用药矣。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病者多系气分不足,或气分下陷,外感中亦多兼见此证,即用白虎汤时多宜加人参方效。其初得外感应发表时,亦恒为加黄 方效。如是者又有年。
乃自一九二一年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其外感实热之证,多宜用大剂白虎汤,更佐以凉润之品。且人脏腑之气化多有升无降,或脑部充血,或夜眠不寐,此皆气化过升之故,亦即阳亢无制之故。治之者宜镇安其气化,潜藏其阳分,再重用凉润之药辅之,而病始可治。此诚以天地之气化又有转移,人所生之病即随之转移,而医者之用药自不得不随之转移也。由此悟自古名医所着之书,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时气化不同也。愚为滥竽医界者已五十年,故能举生平之所经历而细细陈之也。
34.温病兼喘胀
邑中王××之女,年十五岁,于仲春得温病久不愈。
病因 仲春上旬,感受风温,医者延医失宜,迁延旬余,病益增剧,医者诿为不治,始延愚为诊视。
证候 心下胀满甚剧,喘不能卧,自言心中干甚,似难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黄。小便赤少,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然仍每日下行。脉搏一息五至强,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然皆不任重按。
诊断 此其温病之热,本不甚剧。因病久真阴亏损致小便不利,所饮之水停于肠胃则胀满,迫于心下则作喘。其心中自觉干甚,固系温病之热未清,亦足征其真阴亏损阴精不能上奉也(《内经》谓阴精上奉,其人寿)。当滋其真阴,利其小便,真阴足则以水济火,而心中自然不干;
小便利则水从下消,而胀满喘促自愈。至于些些温病之余热,亦可皆随小便泻出而不治自愈矣。
处方 鲜白茅根去净皮及节间细根(六两锉碎),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点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当茶,徐徐温饮之。
效果 如法煎饮茅根两日,其病霍然全愈。盖白茅根凉润滋阴,又善治肝肾有热,小便不利,且具有发表之性,能透温病之热外出。一药而三善备,故单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鲜者用之,且复如此煎法(过煎则无效)方能有效。
凡药之性,能利水者多不能滋阴,能下降者多不能上升,能清里者多不能达表。惟茅根既善滋阴,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气下行,又善助肾阴上升。且内清脏腑之热,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逆。
35.温病兼虚热
邑城东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
病因 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心中亦热而且渴。此时若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凉润小剂,迁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热似渐退。然午前稍轻而午后则仍然灼热,且多日不能饮食,形体异常清瘦。左脉弦细无根,右部关脉稍实,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黄,毫无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颇干燥。
诊断 此因病久耗阴,阴虚生热,又兼外感之热留滞于阳明之府未尽消也。当以清外感之热为主,而以滋补真阴之药辅之。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 野党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四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将药煎服两剂后,外感之热已退,右关脉已平和,惟过午犹微发热,此其阴分犹虚也。当再滋补其阴分。
处方 玄参(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甘枸杞(五钱大者) 生杭芍(五钱)滑石(二钱) 熟地黄(一两) 生鸡内金(一钱黄色的捣) 甘草(二钱)
共煎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效果 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灼热全愈。
帮助 按此方于大队滋阴药中犹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热邪未尽,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热兼有虚热者,恒生山药与滑石并用,泻热补虚一举两得。至上有外感燥热而下焦复滑泻者,用之以清热止泻(宜各用一两),尤屡次奏效。二药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药、甘草,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可参观也。
36.温病兼吐血
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
病因 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
证候 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恒吐血一两口,急饮新汲井泉水其血即止。舌苔白浓欲黄,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长,右部洪长,一息五至。
诊断 此证因家务劳心过度,心肝先有蕴热,又兼外感之热传入阳明之府。两热相并,逼血妄行,所以吐血。然其脉象火热虽盛,而正犹不虚,虽在高年,知犹可治。其治法当以清胃腑之热为主,而兼清其心肝之热,俾内伤外感之热俱清,血自不吐矣。
处方 生石膏(三两轧细) 生怀地黄(一两五钱)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一两)知母(三钱) 甘草(三钱) 乌犀角(一钱五分) 广三七(二钱轧细)
药共八味,将前六味煎汤三盅,犀角另煎汤半盅和匀,分三次温服下。每服药一次,即送服三七末三分之一。
效果 将药三次服完,血止热退,脉亦平和,大便犹未通下,俾煎渣再服,犀角亦煎渣取汤,和于汤药中服之,大便通下全愈。
帮助 愚平素用白虎汤,凡年过六旬者必加人参,此证年过七旬而不加人参者,以其证兼吐血也。为不用人参,所以重用生山药一两,取其既能代粳米和胃,又可代人参稍补益其正气也。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奉天郑××,年五十二岁,于季春得温病,兼冲气自下上冲。
病因 其人素有痰饮,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内动,其冲气即挟痰饮上涌,连连呕吐痰水。季春之时,因受感冒成温病。温热内传,触动冲气又复上冲。
证候 表里俱壮热,嗜饮凉水,痰涎上泛,屡屡咳吐,呃逆哕气,连连不除,两胁作胀。舌苔白浓,而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硬而长,右部洪滑而长,皆重按有力。
此温病之热,已入阳明之府,又兼肝火挟冲气上冲也。是以其左脉弦硬为肝火炽盛,其弦硬而长即为冲脉上冲之现象也;其右脉洪滑,为温热已入阳明胃腑,其洪滑而长,亦冲气上冲之现象也。因冲脉虽居于上,而与阳明厥阴皆有连带之关系也。欲治此证,当重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而以泻肝降冲理痰之品辅之。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龙骨(八钱捣碎) 生牡蛎(八钱捣碎)白知母(八钱) 生杭芍(六钱) 清半夏(三钱) 浓朴(钱半)甘草(二钱) 粳米(四钱)
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效果 将药分三次服完,热退气平,痰涎亦减十之七八,脉象亦近平和。其大便犹未通下,遂即原方将石膏、龙骨、牡蛎各减半,再煎服一剂,大便通下,病全愈。
帮助 方书用石膏未有与赭石并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尝与赭石并用,恐其寒凉之性与赭石之重坠者并用,而直趋下焦也。然遇有当用之病则病当之,非人当之。有如此证,不重用石膏则阳明之大热不除,不重用赭石则上逆之冲气莫制,此所以并用之而无妨碍也。设若此证,但阳明热实而无冲气上逆,服此药后其大盒饭即通下,或更至于滑泻。而阳明胃腑之热转难尽消,为其兼有冲气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剂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谓病当之,非人当之之明征也。龙骨、牡蛎之性,皆善镇肝敛冲,以之治痰原非所长,而陈修园谓龙骨、牡蛎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为治痰之神品。其所谓痰,皆逆上之火泛滥之水所成,即此证之冲气上冲痰饮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龙骨、牡蛎各重用八钱,辅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于二药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则性凉能清热也,《伤寒论》太阳篇用龙骨、牡蛎者三方,皆表证未罢,后世解者谓,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是以仲师于表证未罢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龙骨、牡蛎下皆未注有 字,其生用可知,虽其性敛正气不敛邪气,若 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也。且 之则其气轻浮不能沉重下达以镇肝敛冲,更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