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方中篇导言
本文目录
古方中篇导言
先入为主,学医通弊。不只是学习从前无原则无系统的医书如此,即使学本书也是如此。欲除此弊,惟有对比的学法。《古方上篇》的编法,五行对比并学,六气对比并学。本篇的编法又与《古方上篇》对比并学。前六方为上篇。前六方为对比并学法,后五方则为形实病的学法,后二方则为妇人病的纲领学法。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炙甘草 四钱 人参 三钱 大枣 四钱(掰) 生地 四钱 麦冬 三钱 阿胶 三钱 麻仁 六钱 生姜 二钱 桂枝 二钱
治津液损伤,脉结代心动悸者。
此滋养津液以运中气之法也。血脉,心之所主。津液流通,中气旋转,心气下行,心不动悸,脉不结代,是为平人。津液损伤,脉络枯滞,中气不能旋转,故心气不能下行而跳动作悸。悸者,似惊非惊,所谓心跳是也。脉来迟缓,停止一至,来而小数为结。停而复来,来而又停为代。此津液损伤,络脉枯滞,中气因以不运之病也。
方用炙甘草党参大枣以健中气,生地麦冬阿胶麻仁以滋养津液,桂枝生姜升降肝肺之气,使生地麦冬阿胶麻仁阴润之性运动不滞也。此方滋养津液而重用炙甘草并用党参红枣,且以炙甘草为方名,非中气运化津液不能复生,却非津液滋润中气不能运化之意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轮相辅,运动流通,故结代动悸俱愈。此方与理中丸为对应的治法。一则病湿寒而中气不运,一则病燥热而中气不运;一则温补中气以运动湿寒,一则清润燥热以运动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茯苓杏仁 各三钱 甘草 一钱
治胸中痞塞短气,脉象濡短者。
此润肺金以降气除湿之法也。肺金下行为顺,肺气下行,胸中宽舒,故不痞塞。短气者,气不下行,呼吸上迫,非短少之短。
此病乃湿伤肺家津液,气不下行。方用茯苓去湿,杏仁润肺行气以除湿,甘草养中也。
此方与麦门冬汤证为对照的治法。一则病燥,一则病湿。燥乃金气之本气病,湿乃金气之兼气病,此方中气药仅用生甘草一钱,甘草生用,其性清凉。较之麦门冬汤之补中之药不及四分之一。因湿之为病,已至痞塞,已成有形之物,不可重用补中之品以增其滞塞也。此方妙处,全在杏仁润肺之功。如无杏仁肺家津液被茯苓伤耗,湿不能去也。麦门冬汤证,燥伤肺家津液,中气大虚。此证湿伤肺家津液,中气虽虚,却不可大补。
理中汤治胸痞,中气不运,无形之痞也。此方治胸痞,湿气填塞,有形之痞也。麦门冬汤证之上气,中虚不降而气逆。此证之短气,乃湿凝而吸不能深也。脉象濡短,濡为淫象,短为肺气不降之象。去湿补津液的意义,详古方下篇本方推论的意义中。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酸枣仁 四钱 川芎 三钱 知母 二钱 炙甘草 三钱 茯苓 三钱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脉象虚浮者。
此升肝以降胆之法也。人身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者,相火下行,须得胆经右降,胆经不降,多由于热。此病之胆经不降,则由于胆经之寒。肝胆升降,互为其根。胆经降则肝经升,胆经升则肝经降,肝阳弱而升气不足,胆经可遂寒而不降。
方用川芎温补肝阳以助上升,以培胆经不降之根源。酸枣仁补胆经相火,以助胆经下降之气。胆经不降,则生虚烦。烦者热也,知母以清虚热,使胆经易于下降。胆经不降,相火外泄,土气必湿,土湿则胆经更无降路,茯芩去土湿以通胆经降路,甘草培中气之旋转以降胆经。枣仁川芎,皆温补木气之热之药,知母则引木气之热下行之药。
此方与小建中汤证,为对照的治法。芍药性寒,川芎性热,胆木气热不降,故用芍药以降胆经,胆木气寒不降,故用川芎温升肝经以降胆经,肝经木气阳升,胆经木气自然不寒。此为治木气之对照治法中的亘根治法。小建中汤清降胆经,肝经自升。此方温升肝经,胆经乃降也。脉象虚浮者,阳气不降之象。虚者,肝阳不足之象。
人身中气旋转,最密最速之时,唯在睡卧酣甜之候。如人一夜不眠,次早膝冷如冰,精神不振,饮食不甘,形成废人。一旦得睡,膝即温暖。醒来之后,精神健壮,饮食甘美,前后判若两人,中气增减的关系也。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治肝经热利,后重,渴而饮水,脉象沉细而有力者。
此治肝木因热不升之法也。阴升化阳,阳降化阴。不升则陷,不降则逆,逆则生热,陷则生寒,自然之理。唯木气之病,有陷而生寒者,有陷而生热者。当归生姜羊肉汤,木陷生寒之病,此方木陷生热之病。因木本生火,木郁不生,必生下热也。木主疏泄,热性本动,故病热利。疏泄不通,又欲疏泄,故病后重,木热伤津故渴而饮水。方用白头翁秦皮专清木热,黄连黄柏并清湿热。因疏泄不遂,必有湿气,湿与热合,阻木气上升之路,故病热利而又后重。湿热除去,木气乃升也。此方与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为对应的治法。一则肝经下陷而病寒,一则肝经下陷病热。故一则用温,一则用清。脉象沉细数而有力,下热伤津之象。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薯蓣丸 即山药 麦冬 当归 阿胶 地黄 炙甘草 党参 白朮 茯苓 白敛 豆黄卷 各二两 防风 杏仁 神曲 桔梗 干姜 各五钱 大枣 熬膏三两 蜜为丸,每服三钱,日二服。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脉象弦涩小数者。
此概括治虚劳病之法也。
此方所治之风,并非外来之风,乃本身木气失和之气。但看得见的,只有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筋肉润动,觉得是风。其余的风,都看不见了。风气百疾的虚劳,金气失收,风气肆动。风气一动,克土,耗水,煽火,侮金。经络因而滞塞。运动因而不圆之病也。
此方重用山药,补金气而助收敛,加桔梗杏仁以降肺金之滞,加麦冬以滋肺家津液,则金气收也,用当归地黄阿胶养血润木,芍药清降甲木,川芎桂枝温升乙木。甲降乙升,运动复圆,则风息也。金逆木动,全由中土旋转之衰。故用参,枣,炙草以补中气。中土气虚必生湿,故用白术茯苓以补土去湿。金逆木动,经络不运,必生积滞,故用干姜,神曲以行中土之滞,柴胡防风白敛豆黄卷以疏木气之滞也。
此方与肾气丸证是对应的治法。肾气丸养金养木以保肾经,而重在养木。此方补金养木以维全体而重在补金。寒热并施,虚实兼顾,补泻同行,理全法备之方也。此方与建中汤亦是对应的治法。小建中重在降甲木,甲木降相火乃降。此方重在降辛金,辛金降风木乃平。脉象涩弦小数。肺金不收,津被风耗,则脉涩。风木疏泄则脉弦。中气虚,血液少,则脉小数也。
人身十二经络,六升六降。而升的主力在肝木,降的主力在肺金。升降的枢轴在二土。大气的圆运动,虽有升浮降沉之四部作用。其实整个的圆运动,只有升降而已。升极则降,无浮之存在也。降极则升,无沉之存在也。妨碍升降,由于滞塞,故方中疏通滞塞之法并重。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各二钱 党参 炙甘草 各三钱 干姜 二钱 大枣 三钱掰
治伤寒坏病,心中痞硬,发热头汗,干噫,食嗅,胁下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脉轻按浮涩,重按虚小者。
此清热温寒升陷降逆并用之法也。心中痞而硬者,中气虚寒,旋转无力,胆胃之经气不降也。发热头上汗出者,胆胃不降,相火上逆也。干噫食嗅者,胆经不降,木气逆冲,上脘横滞也。胁下腹中雷鸣者,胆经横滞,相火散漫,寒热混乱,水气漫溢也。下利目数十行者,胆胃之经热,散漫不收也。此病复杂极矣。其实只是中气虚寒,因而升降反常之故。
方用生姜半夏温中降胃,以开相火下降之路。用黄芩黄连,降相火降胆经,以收散漫之热。用干姜枣草人参,以温补中气而升降上下。经方寒热并用,此为大法。泻心者,降相火也。热利有屁而射远,寒利无屁不射远。寒利一日数次即危,不能数十次。此方拨乱反正,各得其宜。此方升陷之法,乃间接的非直接的。上降则下升也。此方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均称泻心者,言只泻胃上之热,不可泻动胃气之意,利虽属于热,中气却是虚寒。
注意:
此方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为对应的治法。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不过在上的火气,上逆而已。此方则在上之火,既已上逆,在下之火,又复下陷,在内之火,又复外泄。火气散漫,内必生寒,上逆下陷,中气必虚,所以生姜干姜与连芩并用,而以参枣炙草补中,用生姜者,降胃也。此病复杂极矣,而治之法,则甚简单。脉象轻按浮涩,重按虚小,胆热外泄则脉浮,汗出津伤则脉涩,中气虚寒,则重按虚小。
方名 | 炙甘草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酸枣仁汤 | 白头翁汤 | 薯蓣丸 | 生姜泻心汤 |
证状 | 心动悸 | 胸痞气短 | 不得眠而虚烦 | 下利后重, 渴而饮水 | 虚劳, 里急, 自汗, 烦热, 腹痛, 食减, 遗精白带, 气短形廋等. | 心痞, 下利, 发热, 头汗, 干噫, 食臭, 胁下腹中雷鸣 |
原理 | 血枯中伤 | 肺气湿逆 | 胆经寒 | 肝木下陷生热, 有湿 | 肺金失敛, 风水妄动, 五行皆病 | 中虚, 胆胃逆, 上热中寒, 外热内寒 |
治法 | 润血补中 | 除湿润肺养中 | 温肝经以降胆经 | 清热除湿 | 补金敛木, 去滞调中 | 温寒清热补中 |
脉象 | 脉结代 | 脉濡短 | 脉虚浮 | 细沉而数 | 弦涩小数 | 脉涩虚小 |
备考 | 理中丸证中虚而脾胃湿, 此证中虚而血液燥 | 麦门冬汤证肺气燥, 此证肺气湿.麦门冬汤证中虚甚, 此证中虚不能补中. | 温肝经以补胆经之阳, 胆经阳足, 自能下降.小建中汤证, 胆热不降, 此证胆寒不降.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肝木下陷生寒. 此证肝木下陷生热.肝为阴臓, 阴臓病寒者轻, 阴臓病热者重. | 肾气丸证木泄耗水, 此证金气木动.金败木动因而火逆金亏, 木滞生热此治虚劳病之大法. | 大黄黄莲黄苓泻心汤证, 为热气不降, 此证热气不降, 又兼中气虚寒, 经气散乱, 下焦不升.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炙黄芪 二钱 炒白芍 五钱 桂枝 二钱 生姜 三钱 大枣 六钱噼
治血痹身体不仁,脉象虚涩者
此治荣卫内伤之形质病之法也。荣卫者,各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整个圆运动之气也。人身气化的运行,在右曰卫,在左曰荣。荣气左升以交于右,卫气右降以交于左。荣中有卫,卫中有荣,气血流通,血不痹也。身体健康,无不仁也。平日荣卫之气偏虚偏盛,中气不能调和,时有分离之意。偶遭风寒外感,情思内动,一经激刺,荣卫分开。开而不合,则中气脱而人死。开而仍合,合不复旧,则荣卫乖错,中气损伤,而患血痹身体不仁。
此方芍药调荣,黄芪调卫。桂枝以助芍药黄芪之力。生姜大枣补中气生血液,以助荣卫之升降。不用甘草者,甘草性壅,因血已庳身体已不仁,荣卫运气已不通,甘草性壅,即不相宜。此方乃整个圆运动,以通调血气之方也。脉象涩,血不流通也。脉象虚,荣卫败也。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 蟅虫 各三钱 桃仁 干漆 蝱虫 水蛭 蛴螬 杏仁 黄芩 芍药 地黄 各二钱 炙甘草 三钱 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日三服。
治虚劳赢瘦,腹满。不欲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脉沉细而涩者。
此治干血形质病之法也。人身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灵通流利。一气循环。百病不生,是曰平人。若是内有干血,肝经失养,气脉不通横滞于中,脾不能开,胃不能降,故腹满而不欲食。内有干血,故赢而肌肤如鳞甲之错落,肝窍于目,肝经枯故两目黯黑。此时中气滞涩极矣。如不将干血磨化,经脉愈滞愈涩,中气愈滞愈减,中气消尽,人遂死矣,但磨化干血,宜缓不宜急,更宜顾着中气。
此方用大黄.虫桃仁干漆蝱虫水蛭干血,磨蛴螬也。血干则气滞,杏仁以疏气滞。血干则生热,黄芩芍药以清血热。血干则枯结,地黄以润枯结。以上各药,皆须以中气以运行,故用炙草以补中气。干血磨去,经脉自和,中气旺而升降复其常,斯病去而人安也。
此等病症,内而脏腑,外而经络,以至皮肤,干枯滞涩,劳伤赢瘦。所以不死者,仅一线未亡之中风耳。非磨化干血,不能使中气复新,非中气复新,不能新血复生,此方妙在磨干血之药,与补中气之药同用。尤妙在每服只五七丸。不曰攻下干血,而曰磨下干血。所以徐俟本身运动,自然回复也。
此方与黄芪五物汤为对待的治法。一则调和气化,以活动形质,一则活动形质,以调和气化。脉象细而涩,即内有干血之象。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极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脓未成可下。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薏苡一两 附子 二钱 败酱三钱 即苦菜
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洪数者。
次治局部形质病之在下者之法也,大黄牡丹汤证,血气结聚,故少腹肿痞,按之痛。肠热内实,故小便自调。内热实,故发热自汗。痈之为病,荣卫必郁,故恶寒。脉迟紧者,迟为沉实之象,乃不数之意。紧者,向内结聚之象。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攻其实热。牡丹皮瓜子桃仁下其结血也。此迟字,不可认为寒之迟。此肠痈实热证之治法。
脉如洪数,血已化脓,便不可下。此时按之,必不即痛。必不时发热恶寒汗出也。脉紧迟为内实。脉洪数为内虚,故洪数脉,不可下。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大肠与肺皆秉金气,肠内肉腐,金气伤损,收令不行,故身甲错。金气散漫,故腹皮急而按之濡如肿状。痈而发热,身不热而脉数,故知为虚。大肠为腑,腑气属肠。肠痈而身不热。脉又不沉实而虚数,故知为腑肠之弱。薏苡附子败酱散,附子温回腑阳,薏苡除湿健脾理滞,败酱涤腐生新也。此肠痈虚寒证之治法。
凡肠痈之病,病在左,左腿伸则腹痛,病在右,右腿伸则腹痛。再以手循大肠地位按之,必痛也。
治气化病,认定全身运动因何不圆,用药帮助本身气化运动,回复其圆。治形质病,一面用药去腐。一面用药生新,腐去则运动圆,圆运动则生新也。
大黄牡丹汤,腐去则运动圆也。因阳气偏多,阴气偏少,故运动不圆。大黄芒硝下去过多之阳,阴阳和平,则运动圆也。薏苡附子败酱散,阳复则运动圆而新生也。因阳气少,阴气偏多,故运动不圆。附子补起腑阳,阴阳平和,则运动圆也。
此二方为对照的理法。大黄牡丹汤证,误用附子,阳更盛阴更衰则病加。病虽加,不既死。薏苡附子败酱散证,误用大黄,腑阳更退,不待病加,人即死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葶苈 三钱 捣末熬令黄色 大枣 一两掰 先煎大枣去渣,入葶苈调服。
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脉涩数者。
此治局部形质病之在上者之法也。肺痈之病,中虚而肺胃上逆。肺胃俱逆,胆经相火必不降。相火不降,将肺间津液熏灼成痰。熏灼即久,肺的形质即生脓成痈。于是气不降而发喘,津液变脓而口燥。肺被痈伤,故不能卧而胸痛。
此方葶苈下脓,大枣补津液补中气。不用灸草而用大枣如此之重者,葶苈下脓,极伤中伤,极伤津液。大枣津液极多又能补中也。肺痈之人,津液损伤,血管干涩。炙草补中,力大性横不宜也。脉象数,中气虚。脉象涩,津液少也。
此方与肠痈二方,为对照的治法。在上之病,用中气药,在下之病,不用中气药之别。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炙甘草 二钱 小麦 二两 大枣 二两掰
治妇女脏燥,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脉象弱涩。
此治怪病之法也。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者,本已并无悲伤的心思,而悲哭不能自主,故而神灵所作。此为怪病。其实并不为怪。
缘妇人之病,木郁为多。木郁生风,妄肆疏泄,伤耗肺臓津液。金性本燥,肺属阴金,从湿土化气。金气主降,金气发现,志悲声哭。所以其病发作。如神灵为之,不能自主。欠者开口嗬气,伸者举臂舒筋。此阴阳相引,欲交不能之象,乃中气虚也。方用小麦生津清燥,大枣炙草养液补中,故病愈也。脉象弱涩,津液不足,中气虚乏之象。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 二钱 川芎 一钱 芍药 二钱 阿胶 桂枝 麦冬 各二钱 党参
炙甘草 各三钱 法半夏 二钱 吴茱萸 生姜 各一钱 丹皮 二钱
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经过多,或至期不来。又治带下,唇口干燥,内有淤血。又治妇人年五十内有淤血,下利数十日不止,日暮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心烦热。脉象轻按浮数,重按弱涩。
此治妇人经血病之法也。妇人之病,与男子相同。所不同者,胎产与月经也。其实月经胎产之病,与治之法,乃五行升降圆运动而已。
少腹寒久不受胎者,水气主藏,木气主生。胎乃藏气与生气之事。水中火泄,温气不足,木气的生气无根,藏气与生气不旺也。
崩中去血者,内寒外热,上焦之气因热不降,下焦之气因寒不升。不降则不收,不升则下崩也,月水过多者。木气热而疏泄太过。月水不来者,木气寒而疏泄无力也。
带下者,水气阻滞,升降失调。郁而疏泄,津液外注也。
内有瘀血,而唇口干燥者,瘀血阻滞,脾阳不能上升以化生津液也。
年五十下利不止者,五十月经应止,水气应当安静之时。内有瘀血,木气失养,因而疏泄。疏泄于前,则为崩中带下,疏泄于后,则下利不止也。
日暮发热者,内有瘀血,木气枯燥,日暮阳气下降,阴枯血少,不能藏阳,阳气化热也。少腹里急与腹满者,木气为瘀血所阻也。
手掌心烦热者,瘀血阻碍木气升降之路,手厥阴心包相火不降也。
方用当归川芎温暖升发,以培木之生气。芍药阿胶,收敛滋润,养木息风,以助水之藏气。桂枝配合芍药于归芎阿胶之中,以升降木气,而调寒热。丹皮以去瘀血,麦冬清燥热,半夏降逆,参草补中,生姜吴萸以通寒滞,故诸病皆愈。经血不和,腠理必多结塞不通之处。结塞之原,由于津燥,麦冬润燥,最能开结。此方用之,随参枣姜萸之后,导归芎芍桂胶丹之先。此方要药也。
此治妇人病整个原理与治法也。此整个原理治法了解,凡前贤所治妇人病医案,皆可就其所用药性,寻求所治病理,以合于圆运动的原则。脉象轻按浮数,中虚热逆之象。重按弱涩,津亏气滞之象。
方 名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大黄蛰虫丸 | 大黄牡丹汤 |
证状 | 血痹,身体不仁。 | 羸瘦,腹满不欲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 | 肠痈, 少腹肿痞, 按之极痛, 发热出汗, 恶寒. |
原理 | 荣卫不和 | 干血阻滞, 经络不通 | 气血结聚,肠热内聚。 |
治法 | 调和荣卫 | 磨化干血,兼养中气。 | 攻下结热 |
脉象 | 虚涩 | 沉细而涩 | 迟紧 |
备考 | 此治半身不遂之法 | 此治干血阻滞之法 | 此治肠痈实证之法 |
方 名 | 薏苡附子败酱散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甘麦大枣汤 | 温经汤 |
证状 | 肠痈,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身无热。 | 肺痈, 喘不得卧, 口燥胸痛 |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 | 妇人久不受胎, 崩中去血, 月经不来, 或来过多, 带下, 口干, 妇人五十下利不止, 日暮发热, 腹满, 里急, 手心烦热, 内有瘀血。 |
原理 | 痈成阳虚 | 中气虚, 肺胆胃三经上逆, 相火灼肺成脓. | 木郁生风, 伤耗津液, 中气大虚. | 水寒木郁,升降不和,瘀血阻滞, 整个圆运动失常 |
治法 | 补阳涤脓 | 排脓, 补中气, 补津液。 | 润燥补中 | 温寒, 调水, 清热, 去瘀, 兼养中气。 |
脉象 | 虚数 | 虚涩 | 弱涩 | 浮数弱涩. |
备考 | 此治肠痈虚证之法 | 此治肺痈之法 | 此治怪病之法 | 此治妇人病之大法 |
人身十二经,脾胃肝胆肺肾,病证惟多。脾胃肝胆肺肾六经治,其余六经自治。故仲圣《伤寒》《金匮》之方,多系脾胃肝胆肺肾之病。如心经心包经不降,只须肺胆胃三经下降,心经心包经自然下降。如膀胱经上逆,肺胆胃三经下降,膀胱即不上逆。如小肠经大肠经不升,肝脾肾三经上升,大肠经小肠经自然上升。如心经心包经病热,肺胆胃三经下降生阴,心经心包经即不病热。
心经心包经病寒,肝脾肾三经上升生阳,心经心包经即不病寒。大肠经小肠经病寒,肝脾肾三经上升生阳,大肠经小肠经即不病寒。三焦经火弱,胆经下降生火,三焦经自然火足是也。虽亦有各本经之病,应治各本经,只是极少之数。故先学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之方,省事得多。却能推行尽利也。再进一步说,肺为阴脏,居最高之位。阴性本是降的,只要胃胆二经下降,相火不克他,胃经不阻碍他,肺经是最喜下降的。至于肾经,只要胆经下降,相火下交于肾,肺金下降生水,水源不断。肝木平静,不去耗水水无去路。也是最喜上升的,是肺肾之病亦极少。只是中气与肝胆二经之病多耳。五行之气,皆各有定性。所不定者,水气耳。肝胆二经,挟土气为升降,水气和则中土旺。归纳之下,注重水气与中气,便能得到极妙之境。桂枝汤为治外感之法,小建中汤为治内伤之法,同是一方,包举中医证治之纲领,而皆肝胆中气之药。可以见矣。无定性之木气病解决,有定性之金气水气火气土气,不难解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