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黄疸型肝炎

  • A+
所属分类:中医医案

张xx,女,30,农民。1965年4月8日就诊。

现症;于一个月之前自觉胸闷嗳气,继而出现尿黄。近十天来发现两眼巩膜发黄,颜面及皮肤均发黄,右肋下有时如针刺样疼痛,胸闷腹胀更甚,食欲减退,厌油腻,尿色红黄,大便溏。

检查:颜面皮肤及两眼巩膜黄染,面黄晦黯,上颚和舌下粘膜均发黄,腹软,肝肿大在右乳中线肋下约3cm,中等硬度,边缘清楚,压疼不著。舌苔薄白,右脉迟缓无力,左脉沉弦。肝功能:黄疸指数75个单位,凡登白直接试验(++),间接试验(-),胆红质10mg%,脑磷脂絮状试验9个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高田氏(+),尿胆红质(+++)。

辨证: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而致脾阳不运。

法:健脾阳,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加味。

处方:茵陈30g,附子9g,干姜6g,桂枝12g,白术9g,木通9g,泽泻9g,麦芽12g,砂仁9g,土茯苓15g。

上述处方加减连服35剂后,两眼及全身皮肤黄色消失,尿变清白,其它症状消失,病告痊愈。

按:黄疸病,现代医学谓“黄疸型肝炎”。其性质属湿热蕴蒸,郁遏中焦,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而发黄。古人把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沿用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病的纲领,但阳黄证多为湿热蕴蒸,开始有轻微的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疲乏无力,或胸闷纳差、口腔上颚和舌下粘膜发黄、尿黄等,此为黄疸病的早期症状。此阶段如不加注意,往往会诊为感冒或消化不良而误治。阴黄多为寒湿阻遏中州,脾阳被困所致。临床实践,阳黄较多,阴黄较少,同时阳黄发病急,多有发烧,症多烦躁,病程较短,疗效迅速,预后良好,根据不同性质也有发病较缓慢的,为此把阳黄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三型。

治疗黄疸病属于阳黄热重于湿者,必须通腑泻热,以消壅塞之瘀,使瘀活、结散、热清则病除。

治疗湿热并重者,必须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浊,使湿热之邪从前后分消。

治疗湿重于热者必须健脾祛湿。

治疗阴黄必须温阳化湿。

总之不论哪一种类型的黄疸,均以祛湿利小便为主,不利小便则邪无从出路。阳黄用茵陈、栀子黄柏以除湿郁之黄,栀子并能散热于上,黄柏导热于下,大黄芒硝以消壅塞之瘀;花粉以清热解毒消肿,是治疗黄疸病(阳黄)的重要药物,佐茵陈,滑石,清热利湿解毒更为显著;土茯苓甘淡无毒,利湿解毒,用于黄疸病湿重于热型和阴黄效果胜于茯苓,白芍敛肝以止痛。诸药合用,以收全功。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