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汤组成配方,用法用量,功效与作用

  • A+
所属分类:经方论治

桂枝加芍药汤组成配方】桂枝9g(3两,去皮)、芍药18g(6两)、甘草6g(2两,炙)、生姜9g(3两,切)、大枣12枚(12枚,擘)。

【桂枝加芍药汤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桂枝加芍药汤使用标准】

若具备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而兼见以下各症之一者均可用之。

1.腹满时痛,脉多弦细。

2.腹痛下痢。

【按语】

1.若表邪内陷,与肠胃有形积滞相搏而致腹满痛拒按者,即使表证未罢,也非本方所宜,当解表攻里,即桂枝加大黄汤是也。诚如汪琥所说:“如腹满痛甚者,其人胃本实,虽因太阳病误下,热邪传入太阴,然太阴之邪,已归阳明,而入于府,此非里虚,乃里实痛也。”

2.本方证的“腹满时痛”日人东洞翁曰:“腹满时痛者,即拘急而痛也,因直腹筋之挛急过甚,且形腹壁膨满也。”这有助于临床辨证。

3.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三方均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所组成,但所主治的病证各不相同,原因何在呢?有人说:。“中医之秘,秘在剂量不传”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桂枝汤,桂枝、白芍各9g,乃为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桂枝加芍药汤,芍药的剂量变为18g,乃为治疗太阴腹痛之方,正如柯韵伯所说:“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而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却是15g,变为治疗寒证奔豚的主方了。

为了引起医林同道的注意,我们不妨再例举一二。例如枳术汤与枳术丸,二者均由枳实白术构成,但剂量不同,所治的病证也不同,枳术汤乃枳实量倍白术,且作汤剂,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而枳术丸却是白术量倍枳实,改作丸剂,治疗乏力,纳呆,腹胀痞满,正如《医方论》所说:“一补脾,一去邪,简当有法,勿以其平而忽之。”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也均由大黄、枳实和厚朴三味药组成,但因君药的剂量不同,故主治亦随之有异。小承气汤重用大黄而为君,故其作用重在攻下,厚朴三物重用厚朴而为主,故作用在于行气消胀,诚如尤在泾所说:“厚朴三物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由是观之古人立方命名,实包括辨证施治之意。

再如柴胡桂枝汤乃治太少合病之主方,若将该方之诸药均以4倍的剂量,即柴胡48g、生半夏24g、黄苓18g、党参18g、桂枝18g、芍药18g、生姜18g、大枣24枚、甘草18g,乃名为“大柴桂汤”,治疗原因不明之腹痛、溃疡病、急慢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等急腹症,屡获奇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山东医刊》1965年4期介绍)。其它如治瘟败毒饮也有大剂、中剂、小剂之别,如《疫诊一得》所说:“……疫症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六脉沉而细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虚大而数者用小剂。”近年来有关增大药量,提高疗效的经验也不乏报道,如《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医林缀英》所介绍的:病员患频发性室性早搏,每分钟停8~10次,经心电图确诊。以往用炙甘草汤无效,原因是:①剂量小;②没有做到水酒同煎。后决定增量,方宗大剂炙甘草汤(方名自拟),处方如下:生地250g、麦冬45g、桂枝45g、党参30g、麻仁60g、炙甘草6og、生姜45g、大枣30g、阿胶30g,用水1600毫升,酒14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下,服后没有明显之负作用,只是想睡觉,略感头晕昏。第三天自觉早搏消失,第六天复查心电图正常。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掌握好药物的用量是多么的重要,对此,应当苦下功夫去心领神会,才不负病家生命之托。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