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症状与中药治疗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刘某某,男,22岁。1972年11月6日。
身目发黄,尿黄20余天。
现病史:20天前,突感疲乏无力,小便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发黄,食欲不振,时而呕吐。经检查,黄疸指数31单位,诊为黄疸型肝炎。曾用葡萄钠、维生素、肝太乐等药保肝治疗,但黄疸迟迟不退。于1972年11月6日来本科就诊。
现仍有头晕,困乏无力,胃脘胀满,大便溏,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欲吐,右胁微痛,口苦而粘,微发烧。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7.5C,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一),肝肿大,肋下2.5厘米,肝叩击痛明显,质软。脾(一)。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02单位,黄疸指数50单位,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
超声波:肝较密微波型。肝上界6肋,下界肋缘下2厘米。
白细胞9,080/立方毫米。
脉象:濡缓。
舌象:舌质淡,苔微黄,厚腻。
辨证:湿遏热伏,肝胆受邪,胆汁失其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发黄。湿感于热,湿为阴邪,故身黄而不鲜明。湿邪内阻,清阳不能外宣,则头沉,身困。湿困脾胃,运化力减,则胃脘痞满,纳呆,便溏。舌苔厚腻而微黄,乃湿邪过盛而兼有热象。脉濡缓乃湿困脾胃之象。
诊断:黄疸型肝炎(阳黄,湿盛于热)。
治则:芳香化浊,清热利胆。

薏苡仁
处方:藿香佩兰各12克,生苡米15克,泽泻9克,云茯苓12克,茵陈60克(后下),美人蕉根90克,益元散12克(冲),白蔻仁9克,败酱草30克,金银花板蓝根各21克,粉甘草6克,川黄连6克。水煎服。
11月20日复诊:服上方14剂后,身目发黄明显消退,恶心欲吐消失。大便、饮食、腹胀好转。舌苔厚腻已退。仍拟上方继服。
12月31日三诊:服上药11剂,黄疸全退,诸症基本消失,饮食增加,肝区仍微痛。宜疏肝理气、益气活瘀,佐以清热。方用:软柴胡12克,杭白芍、川郁金各15克,茵陈30克(后下),当归12克,美人蕉根45克,太子参30克,广陈皮12克,麦芽21克,茯苓、金银花各15克,大枣5个,生苡米、板蓝根各15克。
1973年1月25日四诊:上方断续服20余剂,肝区痛,腹胀消失。身感有力,大便正常。谷丙转氨酶60单位(正常值40~80单位),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一),黄疸指数6单位。肝区较密微波型。(李普)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肝病》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