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痞证医案5例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案1 张某,男,42岁,剑阁县姚家乡农民。初诊:1978年8月12日。自述半月前曾患感冒,愈后自感胸脘痞塞,如有物堵,大便微干燥,不思饮食。诊得胃脘按之柔软不痛,舌质淡红,舌苔黄白相间,脉弦而沉。辨证为热痞,治宜泻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

大黄6g 黄芩12g 黄连10g 枳壳12g

服3剂后病愈。

案2 李某,男,31岁,四川师范学院教师。初诊:1980年3月2日。自述心口痞满,按之柔软,已有年余。查前医处方为平胃散、理中汤等方加味内服未愈。近日来,自感畏寒短气,四肢倦怠,心烦口苦,大便初头硬,舌质稍红、苔薄白,脉沉弦。病属阳气素虚,邪热留滞心下,致中焦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治以清热消痞、扶助阳气,附子泻心汤化裁。

制附子(先煎)12g 大黄6g 黄连10g 黄苓10g 枳壳10g

4剂。

服4剂后,自感诸症大减,又再服4剂,症状消除。现尚有肠鸣不舒,病属水饮内停,改投生姜泻心汤2剂而愈。

案3 王某,男,52岁,成都市无线电七厂工人。初诊:1980年7月28日。自诉平素气短乏力、不思饮食,10天前因饮用冷饮后,胃脘痞满、肠鸣、大便稀溏、心烦心慌,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沉弱。病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治宜补中消痞,甘草泻心汤加味。

甘草15g 黄芩10g 干姜10g 法半夏10g 黄连3g 党参18g 远志12g 大枣10枚

服6剂后病愈。

案4 赵某,女,24岁,成都市驷马桥小学教师。初诊:1980后8月17日。自述半年多来心下痞满,嗳气食臭,腹胀肠鸣,大便稀溏,日行3~4次,舌苔白腻,脉沉弦。病属水饮食滞停积胃脘,中焦痞塞,升降失常。治宜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生姜泻心汤加味。

生姜18g 大枣8枚 黄芩10g 黄连10g 党参1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10g 干姜6g 枳壳10g 神曲12g

服6剂后病愈。

案5 陈某,男31岁,成都钢管厂技术员。初诊:1980年10月5日。自述近1年来胸脘痞塞,恶心欲呕,口中热苦,腹痛肠鸣,大便不成形,一日2~3次,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沉弦。曾服香砂六君、理中丸及西药B族维生素、干酵母等,均未获效。证属少阳邪热结于心下,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治宜和中降逆消痞,半夏泻心汤化裁。

法半夏15g 黄芩10g 黄连6g 炙甘草10g 党参12g 荷叶10g 生姜10g 大枣5枚

服8剂后,痊愈。

按:痞满一证,在伤寒多因误下或下之过早,致胃气受伤,邪热结于心下而成痞;在杂病则因胃阳素虚,内有痰饮,郁久成热,阻滞气机而成。其基本病机均为寒热互结,清浊交混,气机升降失常,阻滞心下胃脘,而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逆暖气或兼有肠鸣下利为特征。故其治疗则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调理气机为法,而以《伤寒论》诸泻心汤最为常用,再视其寒热虚实偏重与其兼夹诸证之不同,而分别选用和适当化裁。若证属无形邪热聚结心下者,则宜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开结,如案1之治疗。如心下痞而复恶寒者,则属痞证兼有表阳不足之证,治宜选用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清泄痞热,以附子温阳助表,如案2之治疗。如中阳虚弱,胃气伤甚,而见干暖食臭、肠鸣下利者,此为证偏于虚,即宜选用甘草泻心汤,以缓中补虚为重,如案3之治疗,此即《伤寒论》所说“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之痞证。如有水饮内停,阻滞气机者,则先用生姜泻心汤以宣散水气、和胃消痞,如案4之治疗。如寒热互结,交混错杂而致者,则选用半夏泻心汤寒温合用、苦辛开泄,以宣通气机,如案5之治疗。要在辨证得当,运用得宜,即可奏效于反掌。

《张氏医通》说:“诸痞塞及噎膈……并宜连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诸泻心汤选用。”并引朱丹溪所说:“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以补之,茯苓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消导。世人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暂时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证以上举5例治疗及平素临证所见,若合符节,足可为痞证辨治之取法与借鉴。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