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全文在线阅读

  • A+
所属分类:中医书籍 中医基础

古方上篇导言

古方上篇导言

原理如字母,此篇如拼法文法作文。学会字母拼法文法,一切作文,自能寻出办法。疾病虽多,方药虽多,只分内伤外感病两门。本篇引用经方,共十六方。前六方为整个内伤病之法。后十方为整个外感病之法。整个云者,知道具体的,乃能知道抽象的。而抽象的原则,即是具体的原则。前六方作一整个读,后十方作一整个读。读至烂熟之后,自然发现意想不到之领悟。盖本篇如电力,以下各篇如电光。到眼皆是熟书。少费多少脑力,便得着整个的成就。如读不烂熟,以下各篇,便费力多成功少也。因以下各篇的原则系统名辞文法,皆在此篇之故。

著者识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人参(即党参) 白术 各二钱 干姜 炙草 各一钱

古法煎服,只煎一次,分作三服。今人煎药,一煎二煎三煎,其害甚大。只煎一次,药质所含之成分,配合调匀。煎二次三次,药质成分,有多有少,便失制方的意义。与病机不符,服之即生他弊。亟宜煎一次,分三服也。

此方名理中汤。以此方作丸,名理中丸。用蜜为丸者,每服三钱至六钱。用水为丸者,每服二钱至四钱,温开水吞送。此分两系普通常用分两。凡古方分两,用一者,今用一钱便合功效。古方人参即党参。

治夏月寒霍乱,上吐下泻、头痛、行动无力、不渴者。脉象虚大、或微小、右脉较左脉尤微小者、病危。

此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也。人身分上下左右中五部。上部之气,由右下降。下部之气,由左上升。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整个的圆运动圆,是为无病之人。上部之气,不能右降,则头痛。下部之气,不能左升,则行动无力。而实由于中气虚寒,不能运化于中所致。中气虚寒,所以胃土之气上逆,而作吐;脾土之气下陷,而作泻也。中轴的旋转停顿,四维的升降倒作,圆运动成了不运动。故上下左右俱病。不渴,无热也。

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

夏月的大气,中上燥热,中下湿寒。体气偏于燥热之人,感触大气之燥热,引动了本身的燥热。于是燥热偏胜,津液被劫,运动不圆,遂成热霍乱。体气偏于湿寒之人,感触大气的湿寒,引动了本身的湿寒。于是湿寒偏胜,热力消减,运动不圆,遂成寒霍乱。

人身之气,乃升降运动息息皆圆之体。今升降大乱,中气暴亡,顷刻即死,故曰霍乱。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

此病土气湿寒,中气大虚。此方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寒,参草补中气之虚。中土温运,胃经复下降之常则吐止,脾经复上升之常则泻止。胃气降则上部气降,头自不痛。脾气升则下部气升,自能行动。中气运而整个升降复,是以诸病皆愈也。此土气湿寒之下泻,小便必不利也。中土湿寒,运动停顿,木气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

土败中虚,故脉微小。右为土脉,右脉尤小者,中土之气将亡,故危。阳败中虚,脉亦虚大。虚大脉,较微小脉病轻。

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此方,运轴行轮之法。

认定着落,为本书要诀。认定土气湿寒,术姜便有着落。认定中气大虚,参草便有着落。认定上逆下陷,由于土气湿寒,中气大虚,本方理中,便有着落。余方准此。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麦门冬 六钱 人参 三钱 炙草 三钱 粳米 三钱 大枣 三钱(劈) 半夏 三钱

枣有大小不同,故用以轻重为准。不劈开煮不透。故用枣必劈开。

治火逆、咳嗽上气、咽喉不利者、脉象虚而濇。

此治肺经金气不降之法也。平人中气旋转,肺气下降,故不咳嗽。肺降金收,故火不上逆。火降则气降,故不上气。气降生津,故咽喉清利。

言肺必称金者。因肺气以收敛清凉下为常。能收敛清凉下降,则肺气不病。收敛清凉下降者,造化金气之能。肺秉造化金气而生,故不收敛不清凉不下降,则肺气为病焉。故治肺气之病,必用收敛之法,清凉之法,下降之法,然后病愈。只言肺病,不称金病,则清凉收敛下降,皆无根由矣。故言肺必称金,言脾胃必称土,言肝胆必称木等,皆古中医学之定法,亦古中医学之妙法。

此病由于中虚不运,肺气偏燥,伤及肺液。肺燥气逆,收令不行,故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也。

方用炙草以补中气,粳米大枣人参以补中生津,麦冬以润肺燥。肺气逆者,胃气必逆,故用半夏以降胃气之逆。肺降津生,收敛复旧,故诸病皆愈。脉象虚濇,濇为津液不足之象,虚乃中气虚也。

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此干咳与咽喉不利,即火逆上气的事实。气往上逆,因火逆也。火之上逆,因肺金燥也。

治肺金之燥之药,只麦冬一味,而中气之药,如此之多。因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本乎自然。必以中气药辅肺金之药,肺金乃能降耳。且土为金母,补土以生金,圆运动之力更速也。此轴轮并运之法。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饴糖 二两调服 炙草 二钱 大枣肉 六钱 桂枝 钱半 生姜 一钱 白芍 三钱

治虚劳里急、腹中痛、衄、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痛者,脉象浮虚或濇数。

此治胆经相火不降之法也。虚劳者,气血皆虚,劳极困乏之意。里急腹痛者,胆木不降则肝木不升,郁而不舒,冲击作痛也。肝胆的肉质,俱在身右。肝经胆经的作用,则胆经作用在右,肝经作用在左。必胆经相火下降之气,藏于少腹。然后发生肝经作用。胆经作用在右降,肝经作用在左升也。言肝胆必称肝木胆木者,木本生火。胆木降生相火,肝木升生君火。人身肝胆,秉造化的木气而生,所以肝胆之病,属木气之病。

衄者,鼻中血出。肺窍于鼻。胆木不降,相火逆行,肺金被刑,不能收敛也。肺秉造化的金气而生,有收敛的作用。金性收敛凉降,火性发散热腾。造化的火气,能克金气。人身的火气,能克肺气。故曰肺金被火刑克,不能收敛也。

手足心热烦者,甲木不降,心包相火逆行,故手心热。乙木不升,郁生下热,故足心热也。甲乙乃分别木气的阴阳的符号。不曰甲木乙木,只曰胆木肝木亦可。惟不曰胆木肝木,只曰胆腑肝脏则不可。只曰胆腑,如何能使手心热。只曰肝脏,如何能使足心热乎。手心,乃心包经穴道。心包属相火,故胆经相火之气不降,心包相火不降,手心即能作热。足心乃肾经穴道,肝木生于肾水,肝木之气不升,下陷于肾水之位,故足心即能作热。

咽干口燥者,甲木不降,风热耗伤肺液也。风者,人身之动气,为木气所发生。甲木下降,风气自平。甲木乃阳性之木。如其不降,阳性主动,风气亦动。风动狂肆,肺金不能收敛,则肺家津液即被风木耗伤。金伤不降,火气不收,故燥热也。肝胆,病则疏泄。疏泄者,木气之作用。凡动风发热,皆木气疏泄使然。故言肝胆,必曰木气,惟肝胆本脏肉质有病,则曰肝脏胆腑也。

梦中失精者,甲木不降,相火拔根。子半阳生,阳生木动。经脉滞塞,运动不通。阳气郁阻,故疏泄而梦中遗精也。妇人带病,亦经脉滞塞,甲木不降,水气不藏之故。

四肢痛者,四肢秉气于脾胃。土困木贼,津液干枯。脾胃病于内,荣卫经络瘀塞于外也。荣卫,详下文桂枝汤麻黄汤。

木火金水俱病,中气之虚极矣。中气虚极,不能运化四维,故病如此。

此病全胆经甲木不降,克伤中气,相火上逆,烧灼肺液,腠理瘀塞而起。故方中重用芍药,以降甲木敛相火而通腠理。重用饴糖,以养津液,并用炙草姜枣以补中气而调荣卫。甲木乙木本是一气。甲降则乙升,故重用芍药以降甲木,轻用桂枝以升乙木。木调土运,肺降津生,火降归根,中气转旺。经气之升降既复,木不克土。脾胃气和,饮食加增,气血充足,故虚劳诸病皆愈。腠理,详原理下篇。脉象濇而数,濇为津少,数为中虚,又为虚热。浮虚者,火逆中虚故浮虚也。

降胆经必重用中气药,中气旋转则四维升降也。建中气必降胆木,四维升降则中气旋转,中气生于相火也。此轴轮并运之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 三钱 生姜 三钱 羊肉 半斤

治寒疝、胁痛、里急、腹痛、及产后腹痛者。此病脉象虚大,或细微。

此治肝经木气不升之法也。肝经木气者,生气也。温暖滋润,则生气充足,条达上升,而化心火。如不温暖滋润,则肝阳下陷,生气下郁,而病寒焉。

足厥阴肝经,下络睾丸。肝木下陷,陷则生寒,故病寒疝。疝者,睾丸肿痛,木气结聚成形也。胆经循右胁下降,肝经循左胁上升。肝家生气郁而不升,是以胁痛。肝木之气,升于左而发于右,循行腹部全体。生气郁而不舒,升不上来,故病里急腹痛。产后腹痛者,产后血去,温气消失,肝经生气不足,木气郁而不舒也。当归温补肝血,羊肉温补肝阳,滋补木中生气,以助升达。加生姜以行其寒滞,故诸病皆愈也。

肺金应乎秋气,清凉则降。肝木应乎春气,温暖则升。此方所治各病,皆肝木纯寒,无一些风燥之病。所以服温暖之药,诸病皆愈。脉象虚大细微,皆肝经阳气不足,因而生寒之象。

肝经因寒不升,而现寒疝等病。此等病都不能食者,四维不能运动,中气因以不足故也。人身中气旋转,则四维升降。四维升降,则中气旋转。凡病愈的结果,在四维升降,而中气复原。中气复原,生命乃能复原。古方之有补中药者,直接补中之法。无补中药者,皆调理四维升降,以复中气之法。此方当归生姜羊肉温补肝经,使其上升。即是调理四维之升降,以复中气之法。四维之运动圆,则生中气是也。此运轮复轴之法。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干地黄 六钱 薯蓣 四钱 山茱萸 二钱 丹皮 三钱 茯苓 一钱 泽泻 一钱 桂枝 一钱去皮 附子 二钱

治虚劳消渴、小便过多、或小便不利、里急、少腹拘急者,脉虚两尺极微。

此治肾经水气不升之法也。肾水者,人身津液之存于下部者也。津液来源,在于肺金。津液消耗,在于肝木。肾水主藏,肝木主泄。木气疏泄,则生风气。消渴者,肾水被风消耗,水气不能养木。风气愈增,且消及肺家津液也。肺液被消,故渴。

人身小便流通,原赖肝木疏泄之力。平人小便,亦不过多,亦无不利者,木气和平,疏泄适宜也。消渴之病,水火不足,不能养木。木气失根,忽而疏泄太过,忽而疏泄不及。疏泄太过,则小便太多,疏泄不及,则小便不利。虚劳里急,少腹拘急,皆水气不足,木气失根,郁而不舒耳。

方用地黄润木气,调疏泄,而保水气。薯蓣补金气,助收降,而生水气。茱萸敛火,丹皮清热,苓泽除湿。湿者,木金升降不遂,土气郁而为湿也。用附子补水中之火以培木气之根也。用桂枝,达木气之郁也。水火俱足,木气得根。故风平渴止,小便照常,诸病皆愈。水中火足,则生木气。水中有气,则木气上升。木气上升,则疏泄自调。脉象两尺极微。肾为人身津液之主,候在尺脉,津液少故两尺脉微。两尺以候肾,左尺以候水,右尺以候肾水中之相火。此病两尺脉微,右尺必较左尺更微。所以养水药中,又用附子。附子大热,专补下焦相火之药。中气为生命之主,肾气为中气之根也。消渴,小便过多,小便不利,里急,少腹拘急,此木气成风的事实也。

造化之气,春木主升,秋金主降。木升生火,火气又随秋金而降入水中,金降生水,水气又随春木而交入火内。木升金降,火水交济,四维既圆,中气自旺。人与造化同气,无病之人的气化,即是一个肾气丸。病此病者,服此方后,病愈身安,精神爽健,饮食增加。即是四维的升降既已复旧,中气的旋转,因而照常也。此运轮复轴之法。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 一钱 黄连 一钱 黄芩 一钱 麻沸汤渍少顷,热服。沸水,多时泡如麻子细,即为麻沸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脉洪,重按不空。

此治心经火气不降之法也。人身水气在下,火气在上。水气在下,应往上升。火气在上,应往下降。火者,动气也。火气不降,动而上逆,则吐血衄血。手之三阴,其气主降。心气不足,降气不足也。法当用三黄以降心火。渍而不煎,取味最轻。麻沸汤,性轻而浮,使三黄之性缓缓下行也。曰泻心者,只降上脘以上之火,不降及中脘之意。如泻及中脘,便生大祸矣。心火不降,心包相火不降也。心经君火不病。脉象洪,洪乃上盛之象。浮多降少,故上盛而洪。重按不空,故可用三黄。

火气最易直上,全赖金气收而降之,入于土下。吐血衄血者,金之降气,被火之升气所伤,金之收令不行也。三黄苦寒,将火降下,肺金乃收。运动复圆,故病愈人安也。病愈人安者,四维升降,中气复旺也。此运轮复轴之法。

图的说明

将此图合在自己身体上,揣想五行整个圆运动的生理与病理与医理。揣想明白,便得着整个医学的基础。此图君火相火,均往下降。君火为相火的终气,相火为君火的始气。造化之气,今年太阳直射地面的相火,降入冬季水中,明年由水中升至地面的天空,则成君火。人身之气,今日胆经的相火,降入肾水之中,明日由肾水中升至心房,则成君火。虽是五行,实是六行。

人身一小宇宙。中土旋转于中央,火金右降于南西,水木左升于北东。理中丸,中土不运之方。麦门冬汤,金气不降之方,小建中汤,胆经相火不降之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木气不升之方。肾气丸,水气不升之方。泻心汤,心火不降之方。人身六行六气之病与治法,即以此六方为大法。大法者,大概以此为准之法也。此六方,须作整个圆运动读。

方名 证状 原理 治法 脉象 备考
理中丸 上吐下泻头疼 动无力不渴 中气虚土气湿寒 补中燥湿温寒 微小虚大 治中土不运法
麦门冬汤 火逆咳嗽咽喉不利上气 中气虚肺气燥逆 补中润肺降肺降胃 虚涩 治肺经金气不降法,
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腹中虚,衄,手足心烦()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疼痛 中虚胆逆,土木两枯,相火外泄,滞寒荣卫。 补中气降胆经相火润燥通塞 涩数或浮虚 治胆经相火不降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痛胁痛,产后腹痛。 肝经寒 温润肝经 虚大或细微 治肝经木气不升法
肾气丸 虚劳消渴,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里急。小腹拘急。 肾气不升 补气滋肝除湿补火 两尺极微 治肾经水气不法
泻心汤 衄血,吐血 心经降气不足 降心气 两尺极微 治心经火气不降法

人身疾病多矣。事实上只分内伤病、外感病两门。内伤病,不论何经有病,仍是圆运动着的。必待积年累月,形质力量损坏消灭,不能运动,中气不能复生,然后人死。

外感病,六气运动失圆之病也。初则一气偶偏,继则一气独胜。一气独胜,诸气败亡。中气消灭,所以人死。前六方治内伤病,除理中丸证,中气暴亡,其死甚速外;其余各病,皆可徐徐调理,将五行运动失圆之处,调之使圆。若外感一气独胜之病,治救稍迟,即致死亡。因形质不易损灭,气则易于消散也。外感病以《伤寒论》为宗。伤寒病,分荣卫表病,脏腑里病,少阳经病。外感风寒、项强、身痛、恶寒、发热、可发汗而愈之病,为荣卫表病。阴脏病寒,温补乃愈。阳脏病热,攻下乃愈之病。为脏腑里病。表主外,里主内也。不在表,不在里。不可发汗,不可温补,不可攻下,和解乃愈之病。为少阳经病。少阳经病,在表里之间也。

荣卫的意义

荣卫的意义

宇宙间澎力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成风,收敛则成寒。人身阴阳混合而成圆运动的气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疏泄谓之荣,收敛谓之卫。疏泄者,木火之气;收敛者,金水之气。木火之气,由内向外,有发荣之意,故曰荣;金水之气,由外向内、有卫护之意,故曰卫。荣卫者,脏腑以外,整个躯体圆运动之气之称。整个圆运动分离,则疏泄偏现而荣病,收敛偏现而卫病,分而复合,荣卫交互,圆运动恢复整个,则汗出病愈也。荣卫为风寒所伤,则荣卫分离也。分离小则病轻,分离大则病重。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芍药 三钱 炙草 二钱 大枣 六钱 生姜 三钱 桂枝 三钱

水四杯,煎成二杯,温服一杯,饮热稀粥一杯。覆衣,取微汗。如不汗,再服一杯。如仍不汗,再煎一剂。服如前法。禁生冷粘滑油腻肉面酒酪五辛臭恶之物。

治荣卫外感于风。项强、头痛、身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

此治荣卫表证,偏于疏泄之病之法也。风者,空气中疏泄之气。荣者,人身中疏泄之气。疏泄故发热恶风,疏泄故汗出。风性疏泄,故脉缓。缓者,疏泄虚散之意。荣卫行身之表,荣卫病,故脉浮。卫伤荣郁,荣卫不和,故项强、头痛、身痛。卫气收敛,与风异性,故风不伤荣而伤卫。卫被风伤,病却在荣。风伤卫而荣病者,卫伤则卫的收敛作用减少,荣的疏泄作用加多。多则郁,郁则病也。

此方用芍药收敛荣气之疏泄,以交卫气为主。用桂枝者,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服此汤后,中气复而荣卫和,故汗出而病解。已经自汗伤津,故饮热粥助津液,以作汗也。禁生冷诸物者,荣卫根于脾胃。荣卫郁则脾胃滞,生冷诸物增加脾胃之滞,荣卫更不能调和也。荣卫,详原理下篇。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麻黄 三钱 杏仁 三钱 炙草 二钱 桂枝 二钱

水五杯,先煎麻黄,减二杯。去沫,入诸药,煎二杯,温服一杯。覆衣取微汗,不用饮粥。禁如桂枝(汤)法。

治荣卫外感寒邪,项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恶寒、脉浮紧者。

此治荣卫表证,偏于收敛之病之法也。寒者,空气中收敛之气。卫者,人身中收敛之气。收敛故恶寒,收敛故无汗,收敛故脉紧。紧者收敛闭束之意。荣卫行身之表,荣卫病,故脉浮。荣伤卫郁,荣卫不和,故项强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荣气疏泄,与寒异性,故寒不伤卫而伤荣。荣被寒伤,病却在卫。寒伤荣而卫病者,荣的疏泄作用减少,卫的收敛作用加多。多则郁,郁则病也。

此方用麻黄疏泄卫气之收敛以交荣气为主。用桂枝者,桂枝益表阳,调荣卫也。卫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用杏仁者,卫闭则肺逆作喘,杏仁降肺逆也。不用生姜大枣不饮热粥者,未经自汗,中气与津液未伤也。服此汤后,中气复而荣卫和,故汗出而病解。此证项强身痛,较桂枝汤证重,卫气闭束之故。

桂枝善实表阳。桂枝汤证自汗出,表阳虚,桂枝与芍药之收敛,相辅而行也。麻黄汤证之用桂枝、麻黄发汗,最虚表阳。桂枝所以善麻黄之后也。

阴阳二气合成的圆运动个体,一开一合。荣气疏泄,病在开,桂枝汤以合之之法为治。卫气收敛,病在合,麻黄汤以开之之法为治。荣卫分离,中虚之故。桂麻二方,皆重在补中。此伤寒表病之大法。一切外感病发热恶寒之法统此。桂枝汤并非治外感入了身体之风。风伤卫耳,风并未入了人身也。麻黄汤并非治外感入了人身体之寒。寒伤荣耳,寒并未入了人身也。芍药所以收敛荣气,非散风也。麻黄所以疏泄卫气,非散寒也。若果风寒入了人身,岂有反用芍药收敛,而病愈之理。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芍药 钱半 桂枝 钱半 麻黄 钱半 杏仁 一钱 炙甘草 钱半 生姜 一钱 红枣 三钱

治荣卫双郁,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身痛、八九日不解、形如疟者、脉虚,此荣卫双解之法也。外感之病,偏于疏泄,汗出发热。偏于收敛,无汗恶寒。荣卫之气,如环无端。单卫郁者少,单荣郁者亦少。荣卫必郁,卫郁荣必郁者实多。不过分何方郁的轻重耳。

此荣卫双郁,多日不解。既现荣卫双郁之证,而脉转虚。虚者,不偏紧不偏缓,微弱之象。微弱之脉,病势不盛。荣卫单郁者病重,双郁者病轻。单郁者,一方隔绝之势。双郁者,双方欲和之机。双方欲和而未能,故用桂麻二方,减轻合用以和之。服后得欲似汗即解矣。

荣卫单郁,中气大虚,易入脏腑。荣卫双郁,双方平衡,中虚较轻。故病八九日有如疟状,仍在表也。

此三方为治外感表病大法。荣郁发热,偏于疏泄。卫郁恶寒,偏于收敛,是对待的。表病不解,入脏病寒,入腑病热,亦是对待的。荣卫病,乃人身荣卫为风寒所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荣卫为病。入脏入腑云者,亦脏腑自病,并非风寒入了脏腑为病。此点要紧,切不可忽。

中气不足,故荣卫偏郁。中气败甚,故表病入里。里气偏寒之人,故脏病。里气偏热之人,故腑病。名曰表病入里,其实乃脏腑里气自病。自病二字解决,全部伤寒论解决。一切外感病解决。

荣卫之气,外发则吉,内陷则凶。荣卫病,总以早得汗而解为好,汗则外发也。以上荣卫表病。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附子 三钱 干姜 炙草 各二钱

治太阴病,自利、腹自痛、腹满而吐、食不下、脉沉而微。

此治太阴脾脏病之法也。脾乃阴脏,阴中阳足,则脾经上升,与胃经合成圆运动。阴阳和平,不病寒也。病则太阴阴盛,阳消灭,则病湿寒。寒湿偏多,故自利。腹满,吐而食不下。水寒火灭,木气失根,郁而冲击,故腹自痛。此火土两寒,中气将脱,危险极矣。

此方用炙草补中气,用干姜温中寒、除湿气,用附子温肾水以救火。火土俱复,阳与阴平,运动复圆,所以病愈。

此六气运动不圆,太阴湿土一气独胜之病。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脾阳素虚之人,病即由表入里,则成此病。或表证才现,里证即作,则成此病。病成之初,必面色灰黯,精神短少,舌胎灰润,而口淡不渴也。表证里证兼现者,先温里,后解表。阴盛阳微,故脉沉微。

表里本是一气。表气偏,里气必偏,所以表病不解,里病必作。里病已愈,表病自愈。表气病,里气不病者,必中气健旺之人。里气的阴阳调和,不成里病。里病一成,便成生死问题矣。他脏他腑准此。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附片 白术 茯苓 人参 炒白芍 各三钱

治少阴病,手足寒、背恶寒、蜷卧、但欲寐、骨节痛、脉现微细。

此治少阴肾脏病之法也。伤寒病,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阳腑病热,阴脏病寒。少阴肾脏,病则阴寒。水寒克火,火灭土亡,危险极矣。

四肢秉气于中土。中土阳亡,则手足寒冷。阳入于阴则寐,水寒无阳,则蜷卧欲寐,而不能寐。肾主骨,肾寒则背脊恶寒。水寒土湿,木郁风生,则骨节痛。此病致死极速。

此方用附子温补肾阳。人参茯苓白术,补土泄湿,芍药和木息风。附子温补肾阳,易动风木之气。附子与芍药并用,肾阳复而风木不动也。已现骨节疼痛,风已起矣。故既用附子以温水,又用芍药以息风也。火土复而木气安,阳与阴平,运动复圆,是以病愈。芍药性寒,最败肾阳。此方与附子同用,附子温补肾阳也。风乃木气,非风寒之风也。

此六气运动不圆,少阴寒水,一气独胜之病。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肾阳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里,则成此病。或表证才现,里证即作,则成此病。病成之初,必神色黯淡,恶寒气微也。水寒土败,阳微气少,故脉微细。肾阳亡,故肾水寒。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乌梅 三十枚 蜀椒 当归 各四钱 桂枝 党参 附片 各六钱 干姜 二钱 黄连 黄柏 细辛 各三钱

共捣筛蜜为丸,如梧子大,服二十丸,日叁服,稍加至叁十丸。乌梅先用醋浸一宿,饭上蒸,捣如泥,和各药为丸。用时如无丸药,可减轻用分量六分之一,煎服,日叁服,隔二小时服一次。

治厥阴病,厥热往返,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脉虚细急数。

此治厥阴肝脏病之法也。厥热往返者,厥为寒冷,厥阴乃阴寒已极,微阳初生之气。厥阴风木,子气为火,母气为水。厥阴病则风动无定,或见子气而病热;或见母气而病寒;故热后复厥,厥后复热。平人之厥阴、不病厥热者,中气旺而水火交也。厥阴一病,风木克土。中气既败,水火分离。于是火气现而热,水气现而厥。热多则火土复而人生,厥多则火土亡而人死也。

消渴者,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疏泄上冲。疏泄伤津,故渴而欲饮,饮而仍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者,足厥阴肝经为风木,手厥阴心包经为相火。肝经木气上冲,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气虚败,不能下降。故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者,风动耗津,故饥。土气已败,故不能食。蚘乃木中阳气所生,中下既寒,蚘不安居。食后胃上加温,蚘避寒就温,故上行而吐出。心烦者,蚘乃肝家阳气所生,蚘动则阳动,阳动故心烦。

此病水寒火热,木枯土败。方用附子蜀椒细辛,温水寒,而培木气之根。黄连黄柏清火热,以保木气的津液。桂枝当归温养木气,以息风气。人参干姜以温中补土。乌梅大生木液,而补木气。风盛则木气自伤,惟乌梅能补木气也。水温火清,木和土复。阴阳平和,运动复圆,是以病愈。

此六气运动不圆,厥阴风木一气独胜之病。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肝阳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里,则成此病。或表证才现,里证即作,则成此病。病成之初,必气微而躁烦不安也。木气动而耗津,故脉虚细。微阳拔根,中气虚极,故脉急数。

乌梅丸为肝脏阴寒之方。黄连黄柏大寒之药,乃如是之重者。水寒则木郁生风,风又生热,热又伤津,津伤则风更动。寒不去风不息,热不去风更不息。寒温并用,木气之个性使然。此方虽寒温并用,木气之本性使然;此方虽寒温并用,仍以温水寒为主,清火热为辅。六气中为风木复杂。风木能研究澈底,余皆澈底矣。以上三阴脏病。脏病忌发汗。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 四钱 枳实 芒硝 各二钱 厚朴 八钱

治阳明病,胃家实、日暮潮热、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拒按、脉大而实。

此治阳明腑病,肠胃燥结实证之法也。承气者,承中气也。中气左旋化阳,右转化阴,阴阳平均,中气乃治。阴进则阳退,阳盛则阴消。阴阳偏胜则中气伤而人病。阴阳偏绝,则中气亡而人死。三阴病,阴盛阳绝。大承气汤证,阳盛阴绝。当此之时,阴阳平均的中气,几乎有阳无阴了。日暮潮热者,阳明燥金,气旺于申酉之时。燥金气旺,每日申酉加热,如潮来之有定时。此时胃中阳旺,故阳明病必此时热增也。谵语者,胃中津液消亡。心火不降,烧灼神昏也。手足濈然汗出,六七日不大便者,胃肠燥极也。腹满痛拒按者,肠胃有燥屎结实也。伤寒论云:胃中有燥矢。乃胃中食物,被燥气炼干云耳。故曰胃家实也。矢,古屎字。

阳明燥金,大肠主气,胃土从化。金气以收敛为能,故金燥必结,故燥屎坚硬也。阳明胃腑燥热之证,亦有泻稀水放屁,而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者。此肠中必有燥屎数枚,所谓热结旁流,亦大承气汤证也。凡用下法,总要以手按大肠部位,名曰腹诊。

此方大黄芒硝,攻下燥屎。枳实厚朴,开通滞气。阳退阴复,中气承接,运动复圆,是以病愈。

此方妙处,在大黄枳实性寒,芒硝厚朴性热。寒热混合,则生圆运动的作用。如不用芒硝厚朴之热,只用大黄枳实之寒,直攻而下,一定将人下死。脉实而大,阳热充满之象。与三阴脏病,阴盛阳微,是对待的理法。世谓芒硝性寒,错误。

但是要用大承气汤,须先以小承气汤试探。服小承气汤后,放屁,是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若不放屁,是无燥屎,便不可用。小承气汤,大黄二钱,枳实一钱,厚朴二钱。

此六气运动不圆,阳明燥金,一气独胜之病。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胃阳偏旺之人,病即由表入里,则成此病。病成之初必蒸蒸发热,汗出气盛,而舌胎干黄。数日之后,乃成此证。不比三阴病成之速也。此病表证未罢,里证续作。当先解表,然后下里。与三阴表证里证兼现,当先温里,然后解表,是对待的理法。一气独胜,诸气消灭,圆运动解体,所以人死。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桃仁 三钱 桂枝 二钱 炙甘草 二钱 大黄 二钱 芒硝 一钱

治太阳腑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内有蓄血、小便利者、脉象沉实。

此治太阳膀胱腑病之法也。太阳之腑,膀胱也。膀胱位于少腹。膀胱有热大肠血瘀,故小腹急结。血热必神乱,故人如狂。热实,故小便利。热结在里,故脉沉实。

此方大黄芒硝,以下膀胱腑热。桃仁以下瘀血。膀胱腑虽有实热可下,而胃中却无可下之物。硝黄极伤胃气,故用炙草以补胃气。用桂枝者,达表气也。因大肠膀胱之经,在荣卫之内。膀胱本腑有热,其经气即将荣卫之热,引入本腑而成此证。故用桂枝将其经气,仍达于表也。小便如不利,内热未实,便不可下。如血自下,血去热退,不必服药自愈。

此六气运动不圆,太阳腑热之病也。病在荣卫,不速汗解。平日血热阳胜之人,病即由表入里,表证不罢,里证即作,则成此病。病成之时,但觉少腹急结,忽然发狂也。以上阳明太阳腑病。腑病忌发汗。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柴胡 黄芩 法半夏 生姜 人参 炙草 各三钱 大枣肉 六钱

治少阳经病,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象虚小弦数。

此和解少阳经病之法也。少阳胆经,居荣卫之内,脏腑之间。此经一病,阴阳不和。阴郁则恶寒,阳郁则发热。郁而不解,故寒热往来。胆经不降,相火上逆,故口苦耳聋目眩咽干。胆经自头至足,循耳后,下胸,环胃,循胁。胆经不降,故胸满胁痛不食心烦喜呕。胆经与三焦经同属少阳相火。胆经相火,既上逆不降,三焦经相火,必下陷不升。上逆下陷经气结滞,故病有以上诸证。三阳腑三阴脏是平列的。少阳却无腑证,而有经证。是平列中的不平处。

此方柴胡,升三焦经之下陷,黄芩降胆经之上逆。胆经逆胃经必逆,半夏生姜降胃经之逆。相火上逆,中气与津液必伤。姜枣炙草人参补中气生津液。中伤火逆,脏阴易动。故重用补中之品,以防止脏阴之动也。此病上逆下陷中虚,此方一面升陷,一面降逆,一面补中以调升降。此和解之法也。火陷中虚,故脉虚小。木火结滞,故脉弦数。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柴胡 黄芩 法半夏 各三钱 大黄 枳实 生白芍 各二钱 生姜 三钱 大枣 六钱

治少阳经病,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呕而下利、胸下痞硬、脉象右实左弱。

此和解少阳之经兼下阳明腑热之法也。如小柴胡汤口苦目眩寒热往来等证,又兼呕而下利胸下痞硬。呕利为胆胃二经热滞,痞硬为胆胃二经横结,下利为胃腑之热。于小柴胡汤去参草之补中,加大黄枳实以清胃热,加芍药以降胆经而舒胃经。一面和解少阳之经,一面下胃腑之热也。

小柴胡汤证,脉象虚小,略兼弦数。虚小者,中阳虚而三焦之气下陷。弦数者,木火病而胆经之气上逆也。

大柴胡汤证,脉象右实,左弱。右实者,阳明胃腑热滞,左弱者,木气结而津液伤也。

此二证,大柴胡汤证少,小柴胡汤证多。因中虚不运,荣卫乃病。中虚之家,胆经相火易为上逆,相火上逆,中气更虚,故小柴胡汤证多。胃阳盛乃病大柴胡汤证,胃阳盛则中气少有虚者。中气不虚,荣卫偶病,自能汗解,不至入少阳经也,故大柴胡汤证少也。名曰入少阳经,其实乃少阳经自病。

此六气运动不圆,荣卫表病,未得汗解。脏腑阴阳,又不偏动。病气既不外出,又不内入。少阳经气被迫而成之半表半里之病也。以上少阳经病。

少阳经病,不可汗,不可下,不可温,只可和解。柴胡汤和解之方也。不可汗,柴胡略有汗意。不可下,黄芩略有下意。不可温,党参炙草生姜大枣略有温意。此和解之事实也。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发热为荣气疏泄之病,恶寒为卫气收敛之病。卫气之收敛,能交荣气的疏泄,则荣不发热。荣气之疏泄,能交卫气之收敛,则卫不恶寒。荣卫相交,中气之事。

厥阴病,为肝脏病寒之病。太阴病,为脾脏病寒之病。少阴病,为少阴肾脏肾水病寒之病,非少阴心脏君火之病。乃少阴肾水无阳,寒水克火之病。少阳之阳足,能交厥阴,则肝脏不病寒。阳明之阳足,能交太阴,则脾脏不病寒。太阳之阳足,能交少阴,则肾脏不病寒。

阳明病,为胃腑病热之病。太阳病,为膀胱腑病热之病。太阴之阴足,能交阳明,则胃腑不病热。少阴肾水之阴足,能交太阳,则膀胱腑不病热。惟少阳胆腑,附肝脏而生,入胃腑而下,胆的本身,却无腑病,只有经病。少阳病之寒热往来,乃肝脏之阴与胃腑之阳之气。

表里本是一气。表气的荣卫偏盛,里气的脏腑即偏郁。荣卫不得复和,则表气的荣卫偏的愈甚,里气的脏腑即愈郁而愈偏,遂成阳腑病热,阴脏病寒之病。如表气不得复和,里气又不偏盛,则成少阳经病。此整个圆运动的伤寒论的原则也。荣卫病,乃荣卫被风寒所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点认清,不惟伤寒论的原理明,温病疹病一切外感病的原理俱明矣。一部伤寒论,如内容六瓣之一橘。荣卫如橘皮,脏腑如六瓣,少阳经如橘络也。

方名 证状 原理 治法 脉象 备考
桂枝汤 项强头痛身疼 发热汗出恶风 卫气受风所伤不能交荣,荣气郁故偏现本性而疏泄,疏泄故发热。 敛荣气以交卫气 脉浮缓 此方用芍药之理不可含糊。外感之病,非风寒入了人身作病,乃荣卫 被风寒所伤,人身的荣卫自己作病。此点解决古医学复明矣。
麻黄汤 项强头痛身疼 骨节疼痛无汗恶寒。 荣气受寒所伤,不能交卫,卫气郁。故偏现本性而收敛,敛故恶寒。 泄卫气 以交荣气。 脉浮紧 麻黄汤证病在收敛偏盛,桂枝汤证病在疏泄偏盛。时令收敛则麻黄证多,时令疏泄则桂枝证多。大气寒则收敛,大气热则疏泄。
桂枝麻黄各半汤 恶寒发热无汗项强身痛数日不解 荣卫皆郁 双解荣卫 脉微弱 芍药麻黄并用。一开一合。荣卫双郁,一定之法。后人不解桂枝汤用芍药之理,一心总以为是风寒入了人身,须祛风提寒之药,冬多用些才行,于是外感病误于升散药者多矣。
四逆汤 自利腹痛。腹痛涨满而吐食不下。 火土双败 燥湿温中补火 脉沉微 三阴脏病不下利者不死。下利不愈者必死,下利乃太阴之事,脾阳不衰不惟太阴不病,即少阳(阴?) 厥阴亦可不病。太阴脾土关系大矣。
附子汤 肢寒背恶寒蜷卧,但欲寐骨节痛。 水寒土败风动 温水补土息风 脉沉微细小 少阴一气,心脏与肾脏属之。心属火肾属水,土败中灭水火分离,水寒克火故少阴脏病法当温水气之寒,扶土气之衰,同时兼防木气之动,少阴多死证,火不生土,木又克土之故,方中不用甘药嫌壅滞也。
乌梅丸 厥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 水寒火热木土败中气寒。 温寒清热补中养木息风 脉虚细急数 厥阴风木,在春冬之交。微阳升动,阳根不足一动即泄,所以厥多死证也。少阴厥阴之死证非医误之过,乃木气水气应有之事。
大承气汤 胃实潮热手足汗出谵语,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拒按。 燥热结实胃有燥屎 下燥屎 脉大而实 胃家阳盛全是阳盛之象。脉则大实,重按有力。当表证已罢,蒸蒸热盛之时。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热,不至成大承气汤证也。调胃承气汤详见伤寒读法篇。
桃核承气汤 发狂小腹急。 膀胱热结,少腹有蓄血 下热攻血顾中达表 脉沉实。 膀胱腑证极少阴脏病寒。分见三阴。阳腑病热统属阳明。故古人以三阴与阳明对称。
小柴胡汤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肋痛而兼呕烦。 少阳经病脏阴易动。 和解经气预防脏阴。 脉虚小弦数 此证常有十数日不愈者。因少阳经气居半表半里之间,既不能出表,又不能入里之故。所以非和解不可。
大柴胡汤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而兼呕,下利胸痞而硬。 少阳经病腑热已结。 和解经气兼腑热。 脉右实左弱 此证只须认明有少阳经证,则下利系阳明热利显而易见。面上神色。是阳象无阴象亦易分辨。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一要先将内容六瓣之一橘的比喻明了。

一要先将荣卫脏腑少阳经病的各证状名目,分别记清。再合成一个整个记清。

一要于记清之后默记溜熟。

一要于默记溜熟之后,将各证状的所以然,与治法分别记清,再整个默记溜熟。所谓电力充足,电光自明之功效,于最短的期间,便能得到整个成功的基础。

一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温病,四曰湿温,五曰热病。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的统称。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伤寒麻黄汤证的伤寒。仲圣伤寒论三字的意义,乃外感论意的义。此点要记明白。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