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疗便秘医案

  • A+
所属分类:经方论治

女,50余岁,1982年4月16日初诊。自述大便困难,5~7日解便1次,服药无效有6年。询知曾服“果导”、“上清丸”、“麻仁丸”等药,常服之即通,次日又秘,治疗数年,终未痊愈。现除四肢乏力外,别无所苦,观面色淡黄,舌淡苔白滑,切得六脉均缓。遂书方如下:

桂枝15g 白术20g 茯苓20g 猪苓12g 泽泻12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

4月23日二诊:服上方1剂,大便1日解2次,连服6剂后,1日1行。

【侍诊心得】本案病人面色淡黄,四肢无力,舌淡苔白滑,脉缓,显系水津不布之征。便秘之成,系水湿内停,水津不能反渗入肠,虽有湿滞体表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湿滞之因,当为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责之于脾,乃病者面色淡黄,四肢无力也。责之于肾,一则肾司二便;二则病者年逾50,肾气始衰;三则大便困难数年,是久病及肾。故方用辛温的桂枝直达下焦,温肾助阳,恢复肾的气化功能;白术健脾输津,恢复脾胃运化水湿功能。津停为湿,又宜淡渗利湿,通调水道,故用二苓、泽泻通调三焦,利已停水湿。五药相合,令其水津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

【按语】五苓散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之主治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脉浮,烦渴”,“汗出而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从条文来看,其治症皆因脾的运化失职,不能输津,肾的气化不及,不能化气行水引起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内停所致。陈老据《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论,率先提出津滞不布之便秘机制,并开化气行水以通便之先例。此不仅拓展了五苓散临床应用范围,对指导便秘治疗尤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