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以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两大类症状为主,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类症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多采取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佳,中医采取内外合治疗效显著。其中,与会阴穴相关的外治法主要有会阴穴位敷贴、针灸会阴穴、会阴穴超声和中药坐浴。近年来,以会阴穴位贴敷为代表的外治法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会阴穴;慢性前列腺炎;外治法
会阴穴外治慢性前列腺炎的述评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变化较大,各家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国际健康中心的健康统计表明,35%~50%的男性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受前列腺炎影响。在我国,前列腺炎约占泌尿男科患者总数的1/3[1]。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以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两大类症状为主,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类症状,或伴有性功能障碍等[2]。尽管前列腺炎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由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多采取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由于前列腺解剖位置特殊,前列腺导管呈直角或斜形进入尿道,不利于腺体引流,而有利于尿道病原微生物进入腺体;前列腺病灶易纤维化,影响抗菌药物向病灶扩散,单纯使用西药的临床疗效并不令人满意[4]。祖国医学认为,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机是肾虚湿热、肝郁血瘀、中气亏虚。由于前列腺炎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单纯使用口服药物为主的内治法不能有效解除前列腺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治疗上应采取内外同治。其中,以会阴穴位贴敷为代表的外治法近年来疗效显著,现将会阴穴外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会阴穴外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对前列腺的认识
中医认为,精室为奇恒之腑。精室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等。《素问·五藏别论篇》中指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唐容川《医经精义》中提到:“女子之胞,名血海,名子宫,以其行经孕子也;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气海,名精室,以其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秦云峰[5]也认为男女均有“胞宫”,前列腺和子宫解剖位置接近,形态相似,均与性和生殖密切相关,生理上均有藏泄功能。因此,将前列腺归属于“胞”的范畴,称为“男胞”。张耀圣[6]提出前列腺经络所属的新观点:任脉入移行区,冲脉入中央区,督脉入周围区,即:督脉络属于前列腺的周围带,任脉络属于前列腺的移行区,冲脉络属于前列腺的中央区。前列腺不同组织区域的生理病理与传统中医学的冲任督脉、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1.2 中医对会阴穴的认识
会阴穴位于会阴缝中点 , 即男子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子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其内恰在尿生殖三角与肛门三角分界处[7]。会阴穴前方男性紧邻前列腺膀胱后部,由于会阴穴位置和前列腺相邻,为利用会阴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可能性。
任脉运行于前正中线,会阴穴为任脉起始穴,为任、督、冲三脉交会穴 ,与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密切相关,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紧密联系。《难经·二十八难》提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灵枢·营气》又提到任脉“络阴器”。明代医家杨继成所著的《针灸大成》中提到“会阴,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书中记载的症状类似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为会阴穴外治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临床依据。会阴穴为阴经脉气交会穴,与头上的百会穴成一直线,为人体精气运行的通道。人体的精微物质需通过络脉输送到前列腺以充养之;反之,前列腺疾病的相关信息也通过络脉反馈到与其相联系的脏腑,并反映于体表的相应部位。王琦[8]认为,络脉不通不畅是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机。因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从调理经络论治。会阴穴作为奇经八脉上重要腧穴,通过刺激会阴穴,激发经气的运行,进而加速血液循环,有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2 临床运用
2.1 会阴穴位敷贴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是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上,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9]。会阴穴位敷贴能促进局部的气血循环,有效缓解前列腺炎带来的疼痛不适等症状。
曹忠民等[10]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8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消痛贴做穴位贴敷,穴位以会阴穴为主,结合病情选用神阙、中极等穴。每晚沐浴后,嘱患者将消痛贴(含黑胡椒、红花、生大黄、薄荷、丁香各0.5g,冰片0.3g)贴敷在穴位上,24h更换1次。对照组:每晚睡前口服地西泮片和盐酸特拉唑嗪片。经过1个疗程3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依据NIH--CPSI评分,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治疗组94例,治愈42例,好转3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4.04%;对照组92例,治愈37例,好转3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刘绍明等[11]将72例Ⅲ型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随机等分为穴位贴敷组和灌肠组。两组分别采用芎柏前列散贴敷会阴等穴位和利用如意金黄散保留灌肠加毫米波照射前列腺区域,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慢性前列腺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和疗效。穴位贴敷组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8%。灌肠组显效7例,总有效率为82.7%。两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穴位贴敷组下降更明显(P<005)。
蒋鹏等[12]将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前列腺散外敷于会阴穴上,胶布固定后2~3天换药1次;对照组口服前列康。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48例中,痊愈21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0例中,痊愈2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发挥中药和腧穴的双重作用。中药外治不通过消化系统,药物可通过皮肤持续渗透到组织中,直达病所。穴位敷贴用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可改善会阴部的血液循环,使局部气血调畅,减轻慢性前列腺炎病人的疼痛和不适。
2.2 针灸会阴穴
现代研究表明,会阴穴深部周围毗邻许多重要脏器,有密集的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并有与盆腔器官联系的多组神经肌肉组织交织分布。针灸经穴对脏器组织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作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得气与否与肌肉神经密切相关,针刺会阴穴不仅可调整任、冲、督脉的经气失衡,其传入刺激可通过躯体和植物神经等途径传入脊髓和高级中枢,对病变部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起到良好的调整和治疗作用[13]。
李晨等[14] 将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1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四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阴虚火旺型、肾阳虚损型,主穴:会阴、中极,并随证加减配穴。对照组单纯服用盐酸特拉唑嗪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总有效率为82.45%。对照组治愈13例,总有效率为56.4%。经统计学分析后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前列腺液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
李世昌等[15]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雀啄法灸会阴穴,以穴位周围皮肤出现红润有痒感为度。对照组口服普乐安片,两组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治愈39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12例,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经过统计学处理,P<001。证明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组。
针灸会阴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被不少男科医师接受,但目前尚缺乏针灸治疗安全性研究。
2.3 会阴穴超声
超声治疗是将超声波能量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患和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是利用一定剂量的超声波辐射导致的生物体系在不同结构层次上产生的各式各样生物效应。这些超声生物效应主要包括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16]。超声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安全方便的特点。
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表明,经会阴超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17]。该试验将符合标准的9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声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形、操作方式完全一致但不产生超声波的治疗仪治疗。每次治疗10分钟,隔日1次。主要疗效指标为NIH-CPSI,次要疗效指标:1单项症状积分变化; 2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 、卵磷脂小体) 。经过1个疗程2周共7次的治疗,治疗组治愈12例,总有效率为70.83%;对照组治愈治愈3例,总有效率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在疼痛症状、排尿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
王传航[18]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8 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治愈7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愈3例,总有效率为29.1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研究表明,超声外治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
2.4 中药坐浴
中药坐浴不仅可以使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血流量增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改善组织细胞的营养代谢,而且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经会阴部皮肤黏膜渗透进入前列腺,发挥改善循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19]。慢性前列腺炎中湿热、血瘀证型占较大比例[20],中药坐浴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和清热利湿的中药,能有效消除患者的局部疼痛和不适。
张桂芳等 [21]用中药坐浴(丝瓜络30g,青皮、川楝子、王不留行、丹参各12g,红花、炙乳没、牛膝、大黄、萆薢、石菖蒲各9g)对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56例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34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4%。
童寅等[22]将10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氧氟沙星和前列康;治疗组中药坐浴结合提肛运动,中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方,经过2个疗程共6周的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袁培英[23]运用按摩配合坐浴的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25例,经过1个疗程共15天的治疗,17 例痊愈,前列腺液镜检正常,6例有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直肠指诊检查仍有压痛;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
2.5 其它疗法
赵树华等[24]将确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激光照射治疗组386例,中药组和西药组各120例。治疗组取会阴穴常规消毒,将光导纤维经特制的空芯激光针,于会阴穴刺入深度约20cm,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可进行第二疗程。结果激光照射组治愈210例,总有效率为96.9%,中药对照组治愈41例,总有效率为79.2%,西药对照组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62.5%。激光照射组、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间疗效有差异。
张仁良[25]采用曲安奈德会阴穴封闭加手法按摩治疗前列腺痛,每15d封闭1次,4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29例,痊愈13例,总有效率达93.1%。
3 结语
近年来,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被越来越多的男科医生重视。外治法相对于内治法,可以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在前列腺组织内形成较高的血液浓度。
会阴穴外治慢性前列腺炎疗效可靠,操作方便。中医外治法可明显缓解前列腺炎的疼痛。中医外治法和内服中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但是目前部分临床报道方法样本量较小,个别报道只有治疗组疗效,缺乏对照,说服力不够。其次,报道中所用的部分中药和会阴穴外治方法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需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宏军,黄宇烽.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3):213-215.
[2]黄宇烽,李宏军.实用男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7.
[3]莫旭威,王彬,李海松. 慢性前列腺炎身心同治探讨.环球中医药,2013,6(9):684-686.
[4]王琦.王琦男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4.
[5]秦云峰. 对中医“男胞”—前列腺生理功能再认识.中华男科学,2003,9(1):76-78.
[6]张耀圣,李彩芬. 论前列腺的经络所属及临床的意义.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64-265.
[7]张进成.会阴穴临证治法举隅.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5):34-35.
[8]姚石林.王琦从络论治前列腺痛的经验.中医杂志,2007,48(2):114-115.
[9]邢建伟,方剑乔.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临床研究进展.江西中医药,2006(3):20-21.
[10]曹忠民,温建余,鲁明.皮肤透药法治疗非炎症性盆痛综合征 94 例.陕西中医,2010(31)3:322-323.
[11]刘绍明,息金波,陈小均. 芎柏前列散穴位贴敷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12(32)3:201-204.
[12]蒋鹏,王春菊.前列腺散外敷会阴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8例.山东中医杂志,1997(12):16-17.
[13]姜俊,严振国,张建华,等. 会阴穴的应用解剖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31-32.
[14]李晨,王洪昭.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2006,25(11):680-681.
[15]李世昌,赵 黎.针刺与艾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分析.四川中医,2011,29(11):112-113.
[16]张志刚.超声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医疗设备信息.2006,2l(4):61-62,67.
[17]李海松,王彬,韩亮. 经会阴超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1):49-52.
[18]王传航,周强,李兰群. 经会阴超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25(5):52-53.
[19]刘涛,吴勉华.慢性前列腺炎的外治疗法.河南中医,2013,33(3):454-456.
[20]李海松,韩富强,李曰庆. 918 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北京中医药,2008,27(6):416-418.
[21]张桂芳.中药坐浴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56例的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34-35.
[22]童寅.中药坐浴结合提肛运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社区医学杂志,2011,9(9):40-41.
[23]袁培英. 按摩配合热水坐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25 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2):47-48.
[24]赵树华,张赫焱,齐山. 激光照射会阴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86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6):329-330.
[25]张仁良.会阴穴封闭加手法按摩治疗前列腺痛.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20(8):60-61.
——本文来源:中国性科学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