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配方,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麻黄汤证:头痛,恶风,发热,无汗,身痛而喘者。——《伤寒论》

麻黄汤(《金匮》去桂枝,《千金方》以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

【麻黄汤配方和服法】麻黄、杏仁各11克,桂枝7克,甘草5.5克。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服后,覆取以汗(通常不温覆取汗)。

【症状表现】原书所载麻黄汤证,有多条,今为省略,归纳如下:

发热,无汗,头痛,身疼,或腰痛,骨节痛,恶风,脉浮紧或浮数,喘而胸满。

李时珍云:时兼面赤,怫郁,咳嗽痰喘之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表邪遏伏于分肉之间所致。为用麻黄开泄腠理;桂枝温经通络,合力以驱逐风寒便从汗腺排出;更用杏仁利气散结,与麻黄合作,则增强平喘之功;甘草主治急迫,兼有镇咳缓痛之能,其主要意旨,重在逐表邪,而以杏草治表邪所生之症也。用是以治风寒而来之咳喘,身热胸满,身疼诸证,其有不消除者哉。

【治疗范围】据《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以脉浮紧而无汗,身热,恶寒,头痛,身体痛,有喘鸣之候者为主。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乳儿犯风邪,起鼻加答儿,苦于鼻闭时,本方与之,有神效。

方舆輗:余常值小儿之发热昏沉者,发其汗,十无一误。

柯韵伯: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方辄效。

张锡纯:服此汤后,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属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者。

《方技杂志》:哮喘痰潮,声音不出,抬肩而不得卧,恶寒发热,冷汗如油者,合生姜半夏汤用之,则立效。

《女科要诀》:舒诏,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医用催生方,又用催生符,神灵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颈腰背强痛,作一大剂麻黄汤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

《皇汉医学要诀》:本方加薏苡仁苍术,应用于急性偻麻质斯,有奇验。

《眼科锦囊》:麻黄汤治为风寒所侵,而眼目赤肿,生障翳者。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深师疗久上气,麻黄汤改为散,于气上发时,服之有效。

又:《肘后》用治中恶,短气欲绝,并通疗诸昏,客忤良,分服含咽。

又:深师,于本方去杏仁,易大枣,治新久咳嗽,吐脓血,连年不差,昼夜肩息等。

又:于本方加生姜,治上气,咳嗽,喉中水鸡鸣,吐脓血腥臭。

《圣惠方》于本方加大黄、芍药,名解肌散。治小儿伤寒,发热,四肢烦痛。

《和剂局方》本方去桂,三味生用,加生姜,名三拗汤,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四肢拘倦,胸闷,气喘等症。

其他:有将桂枝,易桑白皮名杏仁甘汤,治烦燥渴,更有以石膏易桂,加腊茶,亦名麻黄汤,治烦喘燥渴者。

《皇汉医学要诀》此方应用于热性病初期及小儿肺炎等之机会甚多。

《栗园医训》:麻黄汤证,喘而不恶寒,发热,身疼痛,若发热恶寒而身疼痛者大青龙汤证也。

李时珍:麻黄汤虽为太阳发汗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凭证使用】感冒性气管支炎,肺炎,喘急,麻疹,肠伤寒,风湿性关节痛,百日咳,斑疹伤寒,疮癣内攻,鼻感冒,乳儿鼻孔闭塞,及其他热性病之初期等。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