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组成】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附子 人参 芒硝各二两(各6g)大黄五两(15g)甘草二两(6g)

【方歌】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用法】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阳虚阴寒里实之征。治宜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中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共为君药。芒硝软坚泻下,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温脾汤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慢性结肠炎、幽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慢性结肠炎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气阴两虚明显者加黄芪石斛补气养阴;肝气乘脾者加柴胡陈皮;脾肾阳虚者加煨葛根羌活。幽门梗阻呕吐,可加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久痢不止,寒中夹热,加入黄连黄芩银花炭等以增强泻邪去浊之功能。

3.典型医案 患者,男,43岁,2015年10月4日初诊。间断性上腹部胀满不适2年余。现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每因腹部受凉或饮食寒凉后加重,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神疲纳呆,舌淡暗,苔白,脉沉迟细。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中医辨证:中焦虚寒,升降失司。治宜温阳健脾,散寒行气。方用温脾汤加减,处方:附子6g,干姜5g,红参5g,熟大黄6g,槟榔10g,木香10g,乌药20g,厚朴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服药7剂,患者心下痞塞、胀闷不舒、乏力均减轻,食欲增强。原方又进7剂,诸症悉平。[张卫川,雍文兴.张志明教授运用温脾汤经验中医研究,2016,29(8):49-51.]

【使用注意】便秘属热结或阴虚者忌用。《药典》收录炮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熟附子)、淡附片和白附片5个品种。炮附片最为常用,效专力宏,回阳之力最强,黑顺片稍次之,白附片作用再次之,淡附子作用最弱,不良反应也最小,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临床上白附片多用于上焦病变,炮附子多用之回阳救逆,黑顺片多入下焦温补肾阳,淡附片多治疗一般阳虚之证。内服3~15g,宜久煎。孕妇禁用。

【附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大黄四两(12g)附子大者一枚(9g)干姜二两(6g)人参二两(6g)甘草二两(6g)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功用: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本方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热痢门,治久利赤白,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意在以温阳为主。两方不同之处不可混淆,前方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门,治大便不通,脐腹绞痛,故硝、黄并用,且干姜用量大于附子,意在以散寒为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