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救肺汤医案分析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组成】桑叶9g 石膏8g 甘草3g 人参2g 胡麻仁3g 真阿胶3g 麦门冬4g 杏仁2g 枇杷叶3g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病案】患儿,男,8岁,学生。因大便不通,脘腹胀满,口臭纳呆而来诊。患儿便秘年余,脘腹胀闷,口臭异常,纳差,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解。曾在市人民医院做过肝胆B超、肝功、胃肠钡餐透视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先后应用番泻叶、吗叮啉及通便泻火药物,均无显效。经询问,1年多前曾患大叶性肺炎(支原体感染),高热不退数日,症状较重,住院治疗20余天痊愈,后大便干结不通,脘腹胀满,口臭异常,纳呆,且伴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查: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部略胀,肝脾未及,肠鸣音略弱,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肺胃津伤之肠燥便秘。治则:宣肺润肺、益阴生津。拟方:生石膏6g,杏仁6g,炙桑白皮6g,桑叶12g,胡麻仁6g,麦冬6g,沙参6g,柴胡6g,枳实6g,焦三仙各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用3剂后,口臭、腹胀减轻,口鼻干燥、干咳症状消失,大便由数日一解成2-3日一解,原方去桑白皮,继用3剂,大便畅通,日1次,诸症消失,食纳转佳,病情痊愈,停药。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

【分析】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证有轻重。桑杏汤证属温燥之邪伤及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而本方证为燥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临床上以身热甚与不甚,干咳重与不重,舌苔及脉象等来加以区分。身热甚,干咳无痰,甚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等气阴两伤重者,即为本方的辨证要点。

在本病例中,患儿是“因大便不通,脘腹胀满,口臭纳呆而来诊”。便秘之征发生在八岁小儿身上,自是不能轻视,“肝胆B超、肝功、胃肠钡餐透视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排除了器质性的病变。“先后应用番泻叶、吗叮啉及通便泻火药物,均无显效”,看来不是单纯地泻下通便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古人云:“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功能推动大肠的食物残渣下行,同时,肺与大肠的津液同出一源。本患儿之肺炎高热不退数日,久热伤津耗液,小儿尤易伤肺胃之津,引起肺中燥热,大便艰难,另外肺脏受邪,不能行气于腑,肃降无力,以致腑气不通。因此,除便秘外,还伴有“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虽然本病例是以便秘为主症,但通过中医理论的分析和前医已失败之教训,我们仍然能看出其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治以清燥润肺,养阴益气,而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患儿因“1年多前曾患大叶性肺炎”而“便秘年余”,肠燥的症状较重,并定会影响到患儿的心情及脾胃的消化功能,故而有“脘腹胀闷”、“纳差",查体“腹部略胀”等征,所以医者去人参、真阿胶,而加入沙参、柴胡、枳实、焦三仙以行气消滞,并柴胡能升清阳,枳实降浊阴。患儿干咳症状应不是很重,故去炙枇杷叶的苦降肺气,而易炙桑白皮以宣肺通窍。余不变,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生津、润燥通便之功,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增液行舟”之法了。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