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奇穴大成》

  • A+
所属分类:经络养生

中华奇穴大成

1.本书是集我国古今医书、杂志、刊物所载奇穴于一体的一部关于奇穴的专著,故名为《中华奇穴大成》。重点介绍了每个穴位的名称、位置、解剖、主治和操作等五项,对少数穴位需要再着重说明之处,则另加按注一项以示之。专供中西医护人员、针灸奇穴爱好者临床参考和应用。
2.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计十二章。上篇针灸腧穴基础分为二章,即腧穴概述与针灸操作;中篇为奇穴专篇,计分六章,介绍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部诸多奇穴;下篇为特种针奇穴专篇,包括耳针、头针,其他部位针奇穴和其他特种针奇穴等。全书共计记述了奇穴2200个左右。为了便于读者对十四经的腧穴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并便于对照,故在上篇针灸腧穴基础中作为提要也一起作了介绍。
3.有关奇穴的名称,在尽量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欠妥之处如“革命”、“反修”等穴进行了删改;并根据部位主治等特点另起新名,以便更合于情理。
4.有关主治,大体上遵照原著,对部分奇穴于临床进行了验证,对有出入之处也进行了删改,以便于临床使用,中更能符合实际。
5.有关操作一项,也在尽量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其中不符解剖原理,不合临床实践,或者易致医疗事故的针刺方法也大胆进行了修改,以便使学者更能安全地掌握好这些穴位的操作和应用。
6.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中国针灸》、《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经外奇穴汇编》、《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针灸腧穴索引》、《红医针疗法》、《头针疗法》、《新医疗法汇编》、《耳针疗法》等书,并对散刊于杂志刊物等处的奇穴集中加以整理,撰汇成书。在此,对各书的作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7. 由于穴众手寡,撰集中困难诸多,好多良穴难免遗漏,殷切期望同道们补充指正,以便日后更臻完善。
8.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刘芳稿、陈文明先生以及刘世桢先生、刘织先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谢意。

作者简介

刘炎,1941年生,上海松江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中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综合疗法研究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刺灸分会副理事长。擅长中医针灸各科,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飞针”专家的名誉,他负责的“针刺手法测定仪”等科研课题获得3项奖,近年参与“丹芪益心贴透皮吸收方法学实验研究”等七项国家局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针灸界影响颇深,其教学录像片《毫针刺法》、《灸法》曾先后获得优秀教材、优秀片奖以及教学奖等,其《古典针法》获华东区和全国比赛一等奖;先后发表了《脐海探秘》等科研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华自然疗法》、《中华特种针疗法》、《中华脐疗大成》、《中华奇穴大成》等近20本,同时参加了《新编针灸大辞典》等10余部著作的撰写工作。

目录

上篇 针灸腧穴基础
第一章 腧穴概述
一 腧穴的起源、发展和分类
二 腧穴的命名和作用
三 腧穴的定位法
四 十四经腧穴提要
第二章 针灸操作
一 毫针刺法
二 灸法
三 针灸注意事项
四 其他针法
中篇 经外奇穴
第三章 头面颈项部奇穴
一 头颅部
二 额颅部
三 眼周部
四 面口鼻部
五 口舌部
六 耳周部
七 颌周部
八 颈部
九 枕项部
第四章 胸胁腹阴部奇穴
一 胸部
二 胁肋部
三 上腹部
四 下腹部
五 阴部
第五章 脊背腰臀部奇穴
一 脊背部
二 腰臀部
第六章 上肢部奇穴
一 肩周部
二 上臂外侧部
三 上臂内侧部
四 肘周部
五 前臂外侧部
六 前臂内侧部
七 手背部
八 手掌部
第七章 下肢部奇穴
一 大腿前部
二 大腿后部
三 大腿外侧部
四 大腿内侧部
五 小腿前外侧部
六 小腿内侧部
七 小腿后侧部
八 足背部
九 足踝及旁侧部
十 足底部
第八章 特殊奇穴
一 传统组合穴
二 透穴针组穴
下篇 特种针奇穴
第九章 耳针耳穴
一 标准耳穴
二 普通耳穴
三 其他耳穴
第十章 头针头穴
一 标准头穴
二 普通头针头穴
三 蓝田头针头穴
第十一章 其他部位针奇穴
一 面针穴
二 鼻针穴
三 眼针穴
四 人中针穴
五 口针穴
六 舌针穴
七 脊针穴
八 腹针穴
九 腕踝针穴
十 第二掌骨针穴
十一 手针穴
十二 足针穴
第十二章 其他特种针奇穴
一 奇穴针穴
二 太极针疗法
三 割治疗法
四 神经干刺激穴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