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鼎派诸家精华与代表人物

  • A+
所属分类:道家功法

炼丹

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 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道教金丹思想是道教徒从事金丹活动的思想依据、 思想方法。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包括外丹黄白术和内丹术。丹鼎派流传至 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 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 唐,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征。宋元以后,由外丹转向内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 炼内丹。

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虽然理想高远,罕有所及,但却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累累硕果。

丹鼎诸家精华

萧天石:“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天元神 丹,立地飞升,惟百世不一遇耳。地元灵丹,点化黄白。惟世罕真传。人元大丹,性 命双修,阴阳锻炼。超凡人圣,了当生死,莫过于此。前二者为外金丹法,后者为内 金丹法,丹经中亦有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 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人元内丹,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 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举有为法,顿超直人,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 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 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要 皆可以南北两宗范畴之。余则不足道矣,且亦皆可并入两宗之内也”(《道家养生学 概要》)。

大道渊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丹家有所谓“文始最高,少阳最大”,“文始 少阳皆出老子”的说法。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文始派以关尹子为宗祖,关尹子 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之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者。刘向谓: “喜著书凡九篇,名关令子广《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 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著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 近似,故《庄子?天下篇》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 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故亦即先秦之纯粹哲学派,或纯粹道学 派。尹传麻衣(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 阳,开全真教一派。王传钟离权,钟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丘长春,开 北宗,又称龙门派。吕祖嗣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 (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 梁之陶隐居宏景,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 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钟吕派

钟吕派炼虚合道采取五气朝元、五液朝元、三阳聚顶和一意守中的方法来完成。

钟离权说:“五气朝于中元,从君火以超人院。下元阴中之阳,其阳无阴,升而 聚于神宫。中元阳中之阳,其阴无生,升而聚于神宫。黄庭大药,阴尽纯阳,聚而升 在神宫。五液朝于下元,五气朝于中元,三阳朝于上元。朝元既毕,功满三千,或而 鹤舞于顶中,或而龙飞于身内。但闻嘹亮乐声,又睹仙花乱坠,紫庭盘桓,真香馥 郁。三千功满,不为尘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圣而脱质升 仙”(见《钟吕传道集?论炼形》)。朝元功夫完成后,要“一意不散,神识俱妙。静 中常闻乐声,如梦非梦。若在虚无之境。风光景物不比尘俗,繁华美丽胜过人世。楼 台宫阙,碧瓦凝烟。珠翠绮罗,馨香成阵。当此之时,乃日超内院,而阳神方得聚会 而还上丹,炼神成仙以合大道。一撞天门,金光影里以现法身,闹花深人而坐凡体。 乘空如履平川,万里若同展臂者也。复再入本躯,神与形合,天地齐其长久者也。

厌居尘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于紫府太微真君处,契勘乡原,对会名姓,较量 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岛,而遨游永在于风尘之外,其名曰超尘脱凡(见《钟吕传道 集?论朝元》)。

南世常称南五祖者,系由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薜道光,薜传陈泥 丸,陈传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 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亦即男女双修为主, 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 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真中,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 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上阳子)。至南宗始祖, 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车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悟真》为圣经。 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白著全近禅理,尤切清修,为世所尊。

闵一得说:“金丹只须还虚合道,遂合真元。何须用意,修炼有复性复命之烦, 只因生身之后,七窍已窍窍通灵。不能常最于一窍,以致混沌破而为知,知而复转而 成识,从此心感于物而成识”(见闵一得《还源篇阐微》)。

其方法为:“始而相依,渐而蛰藏,从此相依于无,相依遂并蛰藏,于无可蛰藏 之际,是为相忘,湛然常寂,即是化虚,到了寂无所寂,即是炼虚合道也。” “可以 长生久视,智周万类,泽流永世,参天两地,中立为三。故白子有言曰:人若不为形 所累,眼前即是大罗天。

文曰: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即此忘之一字,便 是无物也”(同上)。这就是说打破一切,与道合体。

炼虚合道后的境界是:“阳神离体,冥冥窈窈,刹那间游遍三岛,出人纯熟,按 捺住别寻,玄妙合真,空虚无事了”(见陈致虚《陈虚白规中指南》)。

南宗丹法特点及与北宗的区别有:

1.南宗特别重视“由无生有,重在有物”的丹法要诀。其人手功夫是追求“有 象”、“有物”、“有精”、“有信”之效验。而北宗功夫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句 起修,欲通过“九层炼心”追求一无染滞的元神。

2.南宗丹法是“先命后性,重在命功”,北宗丹法是“先性后命,重在性功”, 这是南北丹法的根本区别。阴阳(男女)双修和清净孤修并非南北二宗的根本区别。

3.南宗强调炼丹应“由后天转先天,借假修真”,清修丹法和阴阳丹法皆可走 通。其命功完成后不着意炼性功也可健身,而北宗性功完成后尚须命功成就方能结 丹。

4.南宗丹法强调“返璞归真,以简驭繁,慢中求快,依诀而炼”,其人手根本法 诀是“收视返听,凝神人炁,调息绵绵,心息相依”。郭武教授则认为南北宗除在对 待修行之“性”、“命”秩序上略有差异外,其余思想理论大致是相同的。二者都宣 扬“道”是世界观的根源和本体,将“道”等同于“心”,都滑入了主观唯心主义阵 营;二者皆主张“无为而通灵”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二者也都认同行善积德、忠孝 仁义的伦理价值观。南北二宗的思想理论最终是服务于其得道成仙信仰。

三、北派

世称北七真者,即丘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 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 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 微妙亦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北宗始,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此 派经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刊行之《古书隐楼藏书;K北派工法,专主清静无为,而一以“悟道全真”为上乘旨意;故能大宏“全真 教派”,又简称“真宗”。盖体清净无为之旨,全在悟真一事耳。虽曰清净无为,其 下手法则全在清净二字,能得真清净,自可无为矣。马丹阳有云:“三十六导引,二 十四还丹,比乃人道之渐门,不可便人大道。若穷法于炉灶,取象于龟蛇,乃无事生 事,性上添伪也。”此皆误人甚矣!神气须在自身中炼养,火符须在自身中生用,以 至过关服食,结胎脱胎,了当虚无:无不尽集一身。仙道种子,人人具有,个个现 成,不假外求,故一以自修、自炼、自成、自证为上乘主旨。

四、东派

东派为明嘉靖隆庆间淮海陆潜虚真人所创,亦称为吕祖亲传。陆潜虚名西星,号 长庚。早岁事举子业,瑰玮世林,后究金火,翘楚玄门。于修真期中,曾亲感吕祖降 于其家,留“北海草堂” 二十日,得其丹法,以阴阳双修为宗,而开东派。以所著 《方壶外史丛编》十五种,而阐丹法,精深奥妙,玄微莫测。其双修丹法之精密,诀 要之上彻,较密宗双身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至驯道人称其著述,“洞晓阴阳,深达造 化,发群经之秘奥,揭千圣之微传,乃修玄之正脉,度世之慈航也。”诚为凭心之 论。

东派炼虚合道用周天火府图和还元图来形容。周天火府图称“进退符火,周天 数卦,三百功圆,脱胎神化”,强调“此中得意须忘象,若究群爻谩役情”见陆西星 《金丹大旨图》。就是说采取进阳火退阴符的方法,来烹炼和温养金丹。还元图称 “三年九载,面壁功深,返于无极,与道合真”同上。陆西星认为“功夫到此一句说 不得,一字用不着”(同上)。就是说功夫炼到此步,即可以冲关,冲关后便是与逍 合一,化为仙真。

五、西派

西派为李涵虚真人所创,亦称为吕祖直传。虽亦为阴阳二品大丹,然较之东派, 则又略有逊焉,以其丹法较为严繁也。惟仍可统属于南宗。其所分全在用鼎成丹之工 程法,及其接命之术,略有异耳。

李初名元植,后改名西月,涵虚,其字也,又字团阳,涵虚则较为世所善知。李 为四川乐山长乙山人,曾于峨嵋山遇吕祖于禅院,密付真旨,卒得成道于清咸丰丙 辰,时在民国纪元前约六十余年。李初事孙教鸾真人高弟郑朴山,得其口诀;在未遇 吕祖指点前,亦曾遇三丰祖,故从事三丰派丹法甚久,且有独得之秘,其编订之 《三丰全集》,与吕祖年谱圣迹之《海山奇遇》,卓具匠心,风行一世,迄民初尤未稍 衰。李于成道后,曾潜心注释《太上十三经》、《大洞老仙经发明》,及《二注无根树 道情词》。最后并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文终经》、《后天串述》、《圆峤内 篇》五种,后一书则今已失传矣。

西派称炼神还虚后,更上一层,与道合真。移神上院,端拱冥心,直要与大虚同 体,普照大千世界。如此则法身圆满,舍利交光,分身应用,充周不穷。所谓子子孙 孙,百千万化。至此应时立功,则身归三清,道超九祖。

西派及东派与南派同,均为阴阳二品大丹法,且系为上乘修法而不流于下乘,法 严而旨正。单修一派家法,当可人道证真;如有会通为用,择长舍短,则更可扶摇直 上矣。道本圆融,切不可执见执法,执则滞,滞则活法亦为死法,活诀亦为死诀矣。 人之心性与资质不齐,宜于何派工法,即修何派可也;若执此以非彼,亦自限耳。如 北七真同为王祖重阳之传,且系同时为人室弟子,复均主清净,而刘祖则在妓院修 为,丘祖则一味枯坐,而丹阳与孙不二真人又属阴阳所成。南五祖同为刘祖海蟾及张 祖紫阳所传,然薛道光禅师则弃禅还俗,以修阴阳,而白玉禅真人则自幼出家,终身 云水。南北二派中人如是,东西二派又何独不然?故切不可是此非彼,自囿自限,以 自碍其成也。

六、中派

中派以李道纯、黄元吉、尹真人师弟为其中巨擘。李著有《中和集》,选编有 《道统大成集》。黄著有《乐育堂语录》,及《老子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书, 虽亦纯主清净修为,然主援儒以人道,本儒以释道为主旨,而微始终以“守中” 一 着为诀法。宋儒常教人守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全系宗主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 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虽曰十六字, 实只一字,此一字心法,即“中”也。尹真人师弟著有《性命圭旨》一书,全旨虽 在三家合参而一其体用,然要亦对儒家佚传之命功,多隐隐有抉微者在也。此派对儒 门中人修持,易为人手有得,以其行文立说,著旨相近,一反道门之全以铅汞龙虎等 等之“喻体假用”之旨趣,故视之为“教外别传”,当无不可。至著《毅一子》之杨 毅廷,则完全是以儒说道矣。

中派炼虚合道,黄元吉认为,神生炁、炁生神后,“如此神炁交养,两两相生, 斯时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脱,心若无意……合乎天地盈虚消息”《道德经讲义》。

李涵虚注解张三丰《无根树词》认为,炼丹至于空,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然 而会有真空之念,又会有法相之念,正如太上老君所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 空既无,无无亦无”《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所以要湛然常寂,才算得上是大超脱、 大解悟、大清净、大圆觉。因为湛然有而若空,空而且无,不可以用具体事物来形 容。前一阶段的功夫还有金精、黄芽等名称,湛然却没有任何名称,犹如空谷传声, 声声相应,这就是湛然的奥妙,藏于无中。所以炼虚合道必以道为体,又必以无擒, 入于中间虚无之境,大造、大化之中,起动周天三昧真火,锻炼元神,使虚空法身返 于太无。此太无为圣真之境,玉清混洞大无天、上清赤化太无天。炼成仙道,只要授 受太清官秩,便能够返于太无,可以先朝拜道德天尊,再朝拜灵宝天尊,最后朝拜元 始天尊。要做到这一步,必须锻炼真空,要用周天三昧真火。此周天并非河车功夫, 而是任天而动,空寂盘旋,深造密化,道法自然。三昧真火并非阳火,而是天一、±也 二合而为三。人于天地之中,立鼎安炉,神冥气漠,以仙炼仙,而成天元神丹。等到 功德圆满,便可上朝三天,谒仙卿、受天符,或封为真君,或封为帝君,或封为五岳 名山洞天福地师相、逸仙等职,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达到了炼虚合道的地步(见李涵 虚《道窍谈?三车秘旨》)。

七、三丰派

三丰派认为炼虚合道需要面壁九年,有诀说:“九年面壁养神体,默默昏昏如炼 己。无束无拘得自由,随缘随分能知止。心同日月大辉光,我与乾坤为表里。打破虚 空不等闲,收拾六合一黍米(《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面壁九年》)。这就是说在九 年面壁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就像炼己筑时一样,无拘无束,心同死灰,体合阴 阳,打破虚空,具体过程为:换鼎分胎、转制通灵、九转灵变、修炼天元、潇洒优 游。

(一)换鼎分胎。诀说:“重安炉鼎立坤乾,巧手移丹人上田。道德崇高神益迈, 虚空粉碎法无边。从今易舍还成质,以后分胎又人玄。儿养孙兮孙养子,老翁老母一 齐仙”(《张二丰全集?玄要篇h ?换鼎分胎》)。就是说重先安炉立鼎,运转乾坤, 巧妙地将丹胎移到上丹田,含养自己的道德,就可以粉碎虚空,从此就能够移神出 壳,分胎化形,成就千万亿化身。'

(二)转制通灵。诀说:“养得玄孙渐长成,强宗胜祖善谋营。昨宵灯下逢佳偶, 今日堂前产俊英。个个孩儿森玉树,飘飘仙嗣簇金茎。一班胜似连城璧,无税良田只 自耕”(《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转制通灵》)。就是说千万亿化身渐渐形成,并且 温养壮大后胜于元胎,每个化身就像茂密的大树枝叶一样簇拥着主干。其中的奥妙只 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领会到。

(三)九转灵变。诀说:“九转丹砂岁月深,养成舍利鬼神钦。一炉白雪浑如玉, 满鼎黄芽胜似金。曾见鸾飞和凤舞,但看虎晡与龙吟。五金八石皆成宝,还炼天元拔 飞宅”(《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九转灵变》)。就是说通过九转还丹的功夫后,仙 胎养成,洁白如雪,赤黄如金,进一步修炼就是脱胎拔宅飞升的功夫,也就是修炼天 元的功夫。

(四)修炼天元。诀说:“天元丹品问谁知,有自无生世所稀。天地为炉真造化, 阴阳作药自玄微。鸡餐变鹤青云去,犬食成龙白昼飞。到此方称高妙极,许君携手一 同归”(《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修炼天元》)。就是说修炼天元的功夫只能靠自己 去体悟,就像无中生有一样,以天为炉,阴阳为药,自然能够造就灵胎。功夫至此, 就能够像许真君一样,携同鸡犬,白日飞升。

(五)潇洒优游。诀说:“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 暮去昆仑云脚宿。青牛过关知儿年,此道分明在眼前。昨夜瑶琴三叠后,一天风冷月 娟娟”(《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潇洒优游》)。就是说脱胎成仙后,就可以潇洒自 如、无拘无朿、优闲自在地游览于人间仙境之中。

八、伍柳派

伍柳派称炼虚合道为粉碎虚空。柳华阳说:“一片光辉周法界,虚空朗彻天心 耀;双忘寂净最灵虚,海水澄清潭月溶”(《慧命经?粉碎虚空图》)。就是说粉碎了 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做到本体虚空,并安本体于虚空中,得先天虚无之阳神,合 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于大道之中。也就是达到了 “不生不灭,云散碧空山色净; 无去无来,慧归禅定月轮孤”(《慧命经?粉碎虚空图》)的真境界。这其中关键在于 “寂静” 二字,不着于法,不着于相,任何方法都不必用,也就是从有入无,无无既 无,与道同体。

九、千峰派

千峰派称炼虚合道为粉碎虚空,是撒手之法。是由渐法而人顿法,由有为而人无 为,由不空而人真空。诀曰:“打破虚空消息路,我登彼岸不用舟。炼神还虚千变 化,撒手虚空是金身。炼就这个不坏体,十方世界归化身。撒手逍遥是这个,这个虚 空是不空。”就是说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撒手虚空回归空空,聚 者显形空而不空。炼至三年、九载、百年、千年、千劫、万劫,直待四大崩散,虚空 粉碎,无形无迹。这是携带肉体大觉金仙,修成万劫不坏金刚之身。当然要经九年面 壁之功,用虚空粉碎之法诀:蹈光依灭尽定而寂灭之,寂灭日久,直至三年、九载, 空定衡极,灭尽无余之际,神光周足,法相圆满,色空倶泯,形神俱妙。其敛也,至 精至彻,纳人芥子而无间。其放也,至大至刚,包罗须弥而无外。将见无极神光,化 为大红光,恰似赫赫日轮,从太虚玄关窍内一涌而出,崩开分散,灿烂弥满,无边无 量。为万道毫光透彻于九天之上,贯通于九地之下。若千万昊日放大光明,普照三千 大千世界。炼得虚空粉碎,方为了当。就是说直至虚空粉碎,与道合真,才见无量之 宝光,直充塞于四大,得与贤圣仙佛相会,自无始分离。今日方得会面,彼此交光, 合并一体,成为虚无一个圆子。此时身如摩尼珠,光耀无比。此为九年面壁之功,已 返至大觉金仙之位,功德圆满,天下诏书,十六位大觉金仙合一,上朝金阙,封以真 诰,授以天爵,封为十六合一大觉金仙之位。

十、女丹派

女子内丹功法,世间绝少传授,丹书中亦一鳞半爪而已。

(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 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櫻宁《黄庭经讲义》。

(2)湛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 《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

(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 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

(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 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人手,以清静 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

(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 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 《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

(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人手,有《孙不 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櫻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

(7)女子双修法。此派功法繁杂,有上中下三乘,下乘为房中秘诀,有养阴驻 颜之方;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其中有玄女、素女、采女派所 传合阴阳之术,有夏姬调和巽艮驻颜留春之方,有赵飞燕内视之法。女子双修派称其 丹法为吕祖亲传,亦称吕祖派。

相关书籍有《真金诀》、《女丹要言》等丹书。另有《西池集》,亦载女丹秘传。 其丹法要知庚甲、辨有无、坐宝龟、着甘露,去浊留香、月照寒潭、骑牛赴月撞金 钟、捉的金精锁毒龙,最终达到“救人兼救己,内外两功收”的目的。《悟真篇》 “大小无伤两国全”,实亦双修派功夫。

女丹派称炼虚合道为出神和冲举。 第一出神,诗曰:“身外复有身,非关幻术成。圆通此灵炁,活泼一元神。皓月 凝金液,青莲炼玉真。烹来乌兔髓,珠皎不悉贫。”就是说阳神出胎之时,有光自脐 轮向外注射。阳神脱胎之后,金光四射,毛窍晶融,就像太阳刚刚从大海中升起,就 像珍珠从深渊中腾起,香气飘满房间,霹雳一声,金火交流而阳神已出于泥丸。出神 以后,全看平日功夫,假如阳神全是先天灵炁结成,则境遇而不染,见物而不还,来 去自如。阳神回到泥丸宫,身体立即火热一般,金光又从毛窍中射出,香气依然氤 氳,一会儿阳神便回到黄庭处,虽有若无,不知不觉。

这一阶段,胎神虽出,还要紧紧收住,留他做完了炼虚一段功夫,再放出去.,则 真光法界,任意逍遥,大而化之。然炼虚全要胸怀浩荡,无我无人,何天何地,觉清 空一气,混混沌沌中,是我非我,是虚非虚,合太虚之虚,而融洽无间,所谓形神俱 妙,与道合真,第二冲举,诗曰:“佳期方出谷,咫尺上神霄。玉女骖青凤,金童献绛桃。花前 弹锦瑟,月下弄琼箫。一旦仙凡隔,冷然度海潮。”就是上述功夫炼成后,阳神即会 带着身体在吉U良辰白日飞升,人住神霄玉府。届时你会在仙花前弹拉锦瑟,在明月 下鼓吹琼箫,玉女骑着青凤凰在前面导引,金童手捧着紫红的仙桃前来进献。说明此 时已是仙凡相隔,再也不会受到凡世间的轮回之苦。

 丹鼎派代表人物

一、魏伯阳

魏伯阳,生卒年不详。正史无传。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和道教典籍之中,但 多亦言焉未详。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江浙一带)人也。高门之 子。易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巳”。曾 与弟子“人山作神仙丹”,“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魏伯阳是丹鼎学之祖。他所撰的《周易参同契》,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炼丹理论著 作,在我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万古丹经王”之美称。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该书之命名,乃指会归《周易》、黄老、炉火三 者为一途。“《周易》”,示此书以《周易》为立论之本,书中所言皆以《周易》为根 据;“参”,三也。即《周易》、黄老、炉火三事;“同”,通也;“契”,书契。由此 书名可知,该书的要旨在于运用《周易》所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学说的自然 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是一部有关炼丹学说的经书。

炼丹学说,有外丹内丹之别。所谓外丹,即以铅汞等物质为药物,置人鼎炉加火 烧炼,所产生的新物质称之为丹。据云,此丹服食后,有长生不老之奇效。所谓内 丹,则是以人体内之精、气、神为药物,以人之自身为鼎炉,按一定路径经过一段时 间的锻炼之后,在体内凝成卵状硬块,称之为丹。据云,一旦体内成丹,便可长生不 老。《参同契》一书,对此二者皆有论及,但从整体来看,则是以讲述外丹为生,以讲述内丹为辅。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进入到农业耕作的时代,农业耕作与天象密切相关,因此先 民很早就有观察天象的习惯。天文学在古代是一门较为发达的显学。但是炼丹家观察 天象与天文学家甚至占星家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们显然不是出于纯粹的天文学的目 的,探索宇宙万象的奥秘。炼丹家观察天象的角度完全居于一种超越生命的欲望,其 注重的关键是整个生命如何通过资天地造化之机,逆转造化,进而长生不死。这一工 程的全部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体小宇宙”(天人同构)的原则之上。他们认为人体 这种生命系统和天地大系统一样,也有自身的日月,此即人体的阴阳二气,有的炼丹 家认为就是肾气与心气(又称坎离二药)。日月运行有其自身的轨道,此即所谓的黄 道,人体也有这样的黄道。天地的黄道乃日月运行所致,人身的黄道则为阴阳二气行 度所致。

从名词、术语而论,《周易参同契》为外丹学创立了一整套名词术语。也正是因 为如此,中国历史上外丹学的正式建立,应以《参同契》的创作作为标志。这些名 词术语涵盖面极广,包括药物、火候、采取、稳养、结胎、证验、了道等等外丹合炼 的全过程。其细目有:铅汞、坎离、戊己、天符、蟾蜍、兔魄、魂魄、鄞鄂、元精、 养己、金水、子母、黄芽、白雪、河车、偃月炉、上弦、下弦、子午、真人、龙虎、 明窗尘、还丹等等。这些外丹术语经过后世内丹大家的注释,都有了全新的意义,大 体上是借外象以言内景,做了一种内外的转换工作。

《周易参同契》不仅对丹道的基本原理与准则做了论述,而且对下手的功夫也做 了介绍。《周易参同契》于内丹功法中,以调息功夫作为其全部功法的核心。

调息功夫乃是《参同契》内丹功法的基本功夫。《参同契》云:“呼息相合育, 伫息为夫妇。”便是对调息功夫的介绍。调息功夫是《参同契》贯彻于修炼内丹过程 始终的的基本功夫。之所以重调息,是因为《参同契》遵循法天道以立丹道这一基 本原则所致。在内丹道的人身系统中,魏伯阳以《周易》中的乾、坤来喻指“吾身 之鼎器”,以坎、离喻指人体的阴阳二气。将天地乾坤转换为人体的首腹,将坎离转 换成合炼内丹的药物,亦即真阴真阳之气。

从老子《道德经》到魏伯阳《参同契》,是大宇宙根本道论向人体小宇宙内丹道 的发展。追溯道家的根源,老子认为道乃一切之母,其《道德经》即有“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经典论述。正是有了 “气” 这一基础,才使丹道的逆行回溯道体修炼有了可能性。气,既是沟通人与道的媒体, 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基础,又是人体构成的基础。在悠久的岁月中,内外丹大师以丹道 参证天道、易道的做法,创立了著名的“时间攒簇法”,这样便将天道阴阳运行的外 在节律转换成丹鼎中、人身小宇宙中的内阴阳运行的时间规律。通过这些工作之后, 修炼家便可在小宇宙中反溯宇宙创生的过程,逆行回归到终极的道。

二、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 年),其卒年不详,现有二说:一为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享年六十一岁; 一为.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享年八十一岁,尚待进一步考证。葛洪出身于 江南士族家庭,祖辈世代为官,十三岁时丧父,家道中落。葛洪少好神仙术,但对 “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 属”(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附录一,中华书局,1985,第371页)。葛洪也曾学 过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乙之法。但只是“精知其旨,又不研精”。葛 洪的从祖葛玄,字孝先,好神仙修炼之术,是东吴有名的道士,号葛仙公。曾师左元 放(左慈),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又于天台、括苍、南岳、罗浮、 阁皂诸名山修道,授炼丹秘术于弟子郑隐。由于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于是 “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来葛洪在羁留广州期间,又曾“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 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到 了晚年,葛洪便隐居罗浮山,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并著书不辍。

在《抱朴子?内篇》中,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 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并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 丹法,对其后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提供宝 贵史料。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 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 儒术应世为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 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 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三、陶弘景

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又一杰出的道医学家、炼丹家。他字通明,晚年号华阳 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 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 81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传人,并开创了茅山宗。上清派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山祖 师,主要传习《上清大同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 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篆等方术,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也不重视 群众性的斋醮祀神活动,而强调个人得道成仙。陶弘景在这方面的著述有《真浩》、 《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

陶弘景同葛洪一样,也热心于炼丹。史载,他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起,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活动。为了寻找炼丹的地方,他曾经改名换姓,潜至现 今浙江省的温州和福建省的福州。但他真正进行炼丹的地方是所隐居的今江苏南部的 茅山。

四、孙思邈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7年),孙思邈三十六岁。这一年,周武帝宇文邕下《诏 制九条》,要各州郡向朝廷推荐人才,孙思邈在荐之内。当时,北周附会《周官》的 制度,更动鲜卑旧制,又改山东有名的郡姓为关中郡姓,进一步加深了鲜卑族及其他 各族的汉化。但同时,北周统治者残暴的一面也很突出。朝廷君臣骄纵荒淫,昏狂杀 戮,愈演愈烈。所以征召孙思邈入朝为官的使臣还没有到,他就离开家乡,隐居太白 山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位于陕西眉县、周至、佛坪之间,因山顶 积雪时间长,加之石头为白色而得名。主峰巍峨镑礴,高人云端。峰间有三大水池, 上下鼎列。池水清澈鉴发,鱼虾俯首可掇。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前后达四十年之 久。他长期固定的隐居处在汤峪河谷内二十三公里处的碓窝坪。

(一)内丹道家保真全生、治病去疴,所赖者,神气而已。故道医修持,首在炼气养神,也 就是炼制“内丹”。所谓内丹,是以身体为炉鼎,体内精、气、神作为药物,经过一 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成大丹的养生术。他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内丹四 言古诗》,论述了自己内丹修炼的步骤和修炼过程中的感应及体会。诗云;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一体混沌,两精感激。河车覆载, 鼎侯无忒。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未及黔,歃不假碧。如蓄扶桑,若藏霹雳。姹女 气索,婴儿声寂。透出两仪,丽于四极。壁立几多,马驰一驿。宛其死矣,适然从 革。恶黜善迁,情回意易。紫色内达,赤芒外射。熠若火生,乍疑血滴。号曰中还, 退藏于密。雾散五内,川流百脉。骨变金植,颜驻玉泽。阳德用敷,阴功乃积。南宫 度名,北斗落籍。

这首道诗,除略去内丹修炼最初步(也是最简单和最为人知)的筑基功夫外, 主要系统描述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的修炼过程、感觉和效应。 由于诗文古朴深奥,下面尝试着做一些粗浅的注译。

1.初关(1~16句)。内丹功法第二步,即炼三归二、炼精化气的小周天功夫金精,指人身之元精(属水)。石液,又名玉液,指人身之元神(属火)。这二 句论述内丹术的调药功夫,即凝神人气穴,引水人火,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 结,从而达到炼精化气的目的。夫为阳,指性;妇为阴,指命。夫妇并列,实乃性命 双修。只有性命双修,才能炼养阴阳,造化大丹,故为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第一要义。 结为魂魄,则形象地比喻了双修过程中魂(指先天元神)魄(指先天元精)互相擒 制的情形。心肾相交、精神凝结后,体内就会出现一气混合、丹田融融洽洽,周身酥 绵如醉的快乐感觉。这是神足气壮的表现,此后便进人采药功夫。河车,喻元精所化 之气,犹河上之车。覆,翻转之意。载,开始之意,这里意为运行。这句喻子时一阳 生,即起真火。此乃采药人鼎功夫。这时应用心着意,寻药物,辩鼎器,旺火候,绝 对不能有所差错,故曰:“鼎侯无忒”。洪,大也。翕赫,火炽盛貌。喻采药后以武 火封炉的情景。烟,又称白云,指与元神相抱之元气。它沿着督脉(即河车路)运 行,归于丹田。据说这时若能聚性止气,则可见白云片片,由外飞来,或入丹田,或 “朝顶上”。歃通坎,指蓄水之所,这里指肾水,亦即肾之精气。碧,指碧潭,即海 河之水。封炉炼药,火炽则肾水沸腾起浪,直至逆流而上,此水乃人身自有自兴,并 不借助于海河之水。 扶桑,本指日出之地,这里指太阳。当此之时,丹田不仅如红日内蓄之温暖,而 且响声隆隆,白光频生。姹,美丽。姹女,道家指水银。索,这里指消散、消失。婴 儿,道家指丹铅。寂,安静无声。

2.中关(17~22句)。内丹功法第三步,即炼二归一、炼气化神的大周天功夫 两仪,即阴阳,此指阴阳二肾——左肾、右命门。四极,又称四末,即四肢,泛指周身。此二句意为小周天通后,仍继续用神火烹炼,便会感到先天之气或聚或散。 聚则困于二肾,散则洋溢于全身,此乃大药将生之征,正子时将来之兆。炼功进人极 静状态,犹如壁立一般,无所偏执,毫无欲念。如是炼之即久,则气满丹田,周流一 身出现了六根震动——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脑后鹫鸣,身涌鼻搐,耳后 生风等的景象。此时大药即生,正子时来临。此情此景好比两驿站之间传讯之马在竭 力奔驰。宛,仿佛,宛如。适,恰好之意。革,古八音之一,这里指鼓类乐器。从 革,即击鼓之声。此时炼功者不知不觉进人了人我莫知,身心无主,宛如进人恍惚世 界死去一般。如是少顷,则心以复灵,呼吸复起,丹田气冲,直撞头顶,复下丹田。 此时可闻响声阵阵犹如击鼓。至此,八脉俱通,大药炼成。

3.上关(23~34句)。内丹功法第四步,即炼一归零、炼神还虚,已得大还。

黜,消除,去掉。迁,升迁,提高。回,改变意向。易,改变。大周天打通,精神焕然一新。炼气化神之光明,内外俱射,或紫或赤,此乃金丹结成之极妙佳候。 耀,光明的样子。结丹时的景象,明亮如火光,乍看起来晶莹透红,好似刚滴出的血 一样。还,返还大道,如花谢重开,老叟返童。中还,才至中关,未人大道,尚需再 进入密室继续修炼。五内即五脏,百脉指全身所有经脉隧道。丹田结丹(中还)之 后,继续用神火烹炼,则此丹药如云雾一般,沁润散布于五脏之内,象河水一样,流 注灌溉于经脉隧道。金丹入五内之后,骨节坚固,肌肤润泽,乃至返老还童,延年益 寿。

4.天人(35~36句)。归真返璞,天人合一敷,布施。阳,其德施与人而常者。阴,虽有功绩而不自持。与人为善,施行仁 义,布施天下,天长地久,必暗积功名,受人敬重,最终必能达到归真返璞,天人合 一的崇高境界。

5.归空(37~38句)。圆通无碍,四大归空南宫,指北斗以南之宫,即天宫也。度,度过,越过。北斗,指北方玄武七宿, 这里指天上。籍,名册。全诗结局,意为返还大道之后,脱胎神化,为题仙籍。这是 丹法理想的最高境界,所谓圆通无碍,四大归空。据说,孙思邈通过修炼,能够随时 打开大、小周天,使元气在体内汨汨运行,自保健康,并能发向体外,给人治病,还 能闭目存思,用特异功能遥视太空,预测未来。

(二)服气采气  服气即吐故纳新之呼吸锻炼。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服内气。道家认为人体 生命之初,元气入胎,成人之后,藏于气海。服用之法,一为意守,一为咽气,一为 闭气,一为存想。孙思邈还创造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脏器,而采取的不同的服气 法。二是服外气。所谓外气,主要是指日月星辰云雾及草木山石之精华。采气,为采 取天地日月之精气,以培补自身元气用于修炼之方法。

(三)炼制外丹  《云笈七签》卷七十一收有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序言中写道:“但恨神道悬 邈,云迹疎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岂自炫其所能趋利世间之意,意在救疾济危 也。”这部丹诀记有“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和“非 世所用诸丹等名有二十种”。他所炼制的太一玉粉丹、小还丹、艮雪丹、赤雪流朱丹 都用于治疗疾病。

隋大业年间,孙思邈几次炼制太一神精丹都因为缺少雄曾青而失败。直到唐贞观 年间,在蜀中遇到雄黄大贱,后又在玄武(今四川中江县)飞鸟(今四川蓬莱镇) 购得大量曾青,终于在蜀县(今四川成都东)魏家炼成一釜太一神精丹。“以之治 病,神验不可论,宿症风气,百日服者,皆得痊愈”。太一神精丹,由丹砂、曾青、 雄黄、雌黄、磁石、金牙组成,这是利用磁石等氧化剂从雄黄、雌黄中制取含“础 霜”的丹药治疗疟疾。孙思邈针对疟疾不同症状,详细规定了药物剂量及服法,这 种用含砒霜的药物治疗疟疾的方法,较之欧洲十八世纪末用砒霜治疟疾早了一千多 年,在药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思邈在《丹经》里还详细地论述了炼丹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例如,他采用的 “硫黄伏火法”,在去除矿物毒性上意义极大。硫黄要用油九天九夜去毒。其粉末呈 五色、三色或“光明皎洁如雪”时,才能为丹。这种方法被医家奉守至今。他用硫 黄、硝石各二两研细末,然后再取三斤木炭,共混一起放在砂罐里。在地上挖个坑, 把砂罐埋下,使口和地面相平,周围填实泥土。再用三个虫木蛀的皂角子烧过,当火 焰刚熄的时候,放进砂罐里,使药物“伏火”。这便是我国古代制造“火药”的配 方。《丹经》的有关描述,便是我国关于制造火药最早的文字文字记载。至宋代火药 用于兵器,后来又逐渐传人欧洲,直到十四世纪中叶,英、法等国才应用火药于火 器。我国则早于他们300 ~700多年。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孙思邈对火药 的发明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4~1082年),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 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少 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刑法、术数、医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 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 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 “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英宗治平(公元1064 ~ 1067年)中,陆诜镇守桂林, 招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随陆诜转至成都,遇真人授以金 丹药物火候之诀,“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去,留《尸 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所著《悟真篇》一书, 为道教内丹修炼理论不朽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张伯端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为 “紫阳真人”。

(一)《悟真篇》的基本内容《悟真篇》共上、中、下三卷,计有:七言四韵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 言四韵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七绝五首。此外还有几篇外篇。

上卷七言四韵十六首是总论。北宋时期,由于皇室的重视,道教得到振兴,连著 名的理学大师也不排斥道教,士大夫信奉道教成为风气,排斥道教的言论和行为比起 前期要少得多。毫无异议,以人世为主的道教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宫阙里巷, 崇尚内丹修炼蔚然成风。张伯端发出“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不丈夫”的呼唤 和“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的忠告,对“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 枉摆抛”的现状不胜惋惜。总论还指明,修炼的关键在于阴阳得类和调停火候,技 巧在于坎离颠倒,最高境界是玄珠成象、返本归原,最终目的是“寿永天地”。针对 当时内丹理论丰富,门派众多的现象,张伯端告诫说:“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 是根宗”,为内丹派的健康发展指明的道路。

中卷即绝句六十四首,可以看作是分论。其中,第一二首言鼎炉;三四言偃月 炉;五至八言真铅;九十言用铅和不用铅;十一总论铅汞;十二言虚无一气;十三言 坎离;十四言戊己;十五十六言坎离颠倒和取铅填离;十七言五行;十八言二弦;十 九二十言调和;二十一言龙虎;二十二至二十四言炼己;二十五二十六言金公姹女; 二十七二十八言火候;二十九言采药火候;三十言抽添火候;三十一三十二言温养与 结胎;三十三言阴阳归中;三十四言沐浴;三十五言文烹武炼;三十六三十七言卦 意;三十八言庚申;三十九四十言玄牝;四十一言性情;四十二言有为;四十三言雌 雄;四十四言有无;四十五四十六言服丹;四十七言丹自内结;四十八言药自外来; 四十九言内外丹;五十言阳精;五十一言返本;五十二言慧剑(还丹);五十三言调 和性情;五十四言渐顿;五十五言结丹至易;五十六言用好我与天;五十七言盗机, 即及时采药;五十八言穷理;五十九言求师;六十言息机;六十一言止足;六十一六 十二言生杀;六十四言混俗和光。

下卷即所收十九首词,基本上以西江月曲牌为主,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

首先,对“象”的感悟。关于象,《道德经》曾讲“大象无形”,象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可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能究本源”(《悟真外篇》之《读〈周易参 同契>》、这个本源就是乾坤、阴阳、五行、八卦等。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设象 法则。一旦知道源头,就要效法乾坤,掌握阴阳造化,夺一身之正气。《石桥歌》有 “小悟真”之誉,歌中有“山北穴中藏猛虎”、“山南潭底隐蛟龙”、“二兽相逢斗一 场”等句,着重谈了沿着任督二脉运气,坎离交会产玄珠的过程。“无昼夜,要绵 绵,聚散周天火候全”、“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须分前后队”等,说的是五行与火 候要匹配。“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与万水”,鼓励修真之士寻师觅玄旨,区别 真伪丹法,坚持修炼,争取早日与道合真。

其次,对“性”的感悟。张伯端写完九十九首诗词,发现“篇集既成之后,又 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于是增写了三十二首《悟 真性宗直指》的歌诀,专言性功,教诲修真之士察心观性,以儒养仁,以佛培性, 事事处处,无分大小,弃恶从善,脱离诸相,才能无为自用,顿超彼岸。否则纵有千 种奇妙丹法,终因根性迷失,亦难于成丹而交臂于成仙得道。命功炼形,实现的是生 命物质的转化;性功炼心,拓展的是生命的境界,最后达到性命双修,实现生命的超 越。

(二)张伯端对丹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张伯端与《道德经》。作为道家,张伯端首推《道德经》,对其中的“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生思想作了发挥。他在第十二首中说:“道自 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是顺生,离 不开生老病死。道是虚无中的先天一气,永远不会枯竭衰亡。作为一个人,他所具有 的先天之气因为烦恼是会一天天耗散,具体表现为一生二,二在人体就是阴阳,就是 坎离,也就是元精、元神。元精下滑,元神上飞直接导致先天之气的耗散。要使它不 消散,就要想办法“归根复命”。如能懂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道理,笃信不移,努力加以实践,使三归二,二归 一,一归于先天,这就是逆修成仙。第五十一首,“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 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虽然归根就能复命,可是复命不容易,其 理深奥,功法微妙,药物有内外老嫩之分,火候有文武缓急之别,尚有结丹与脱丹的 不同层次,处理不当,难免不测,所以不能凭一点小聪明臆度私情,要有名师指点。 张伯端再三告诫,“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 师莫强猜”。《道德经》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伯端从 实践中得到“祸福由来互倚伏,还如影响相随逐。若能转此生杀机,反掌之间灾变 福”的道理,告诫我们,我们身体所具有的五行之气也是相生相克的。顺者德中有 刑,是为杀机,杀机者亡。逆者刑中有德,是为生机,生机者存。这里充满着辨证的 思想,要求我们小心处理好内在的细微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2.张伯端与《阴符经》。《阴符经》只有几百个字,但其天人相盗的盗机论和暗 合天道的神仙长生学说给张伯端以极大的启发。第五十七首云:“三才相盗及其时, 道德神仙隐此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这就是继承了《阴符经》 “三盗既宜,三才乃安”、“动其机,万化安”的盗机论,认为,“天地为万物之盗, 万物为人之盗,人为万物之盗”。万物得到天地之气,所以有由萌生到茂盛的发展; 人见万物产生贪嗔痴欲念,万物消耗人的精神。说穿了就是及时地互相利用。“正取 叫取,不正取叫盗。在丹法上,顺行称取,逆行叫盗。”亘古以来,神仙都承载了隐 而不露的传统,为的就是伺机盗取,窃夺阴阳造化、争取生杀之机的转化,以正祛 邪,从而达到万化安、百骸理的目的。人若能适时盗取天地之精华,那就能够与道合 真。所以要求信士理解《阴符》、《道德》两文蕴涵的深刻意义。“《阴符》宝字逾三 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在丹家眼里,这两 篇文章是修真祖经,是泄露了天地造化机密的书,按照书中的指点进行修炼,是会有 利于成功的。因为修仙得道者都从其中获得真谛。如此推崇便有实际运用。“若会杀 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就是明白逆转杀机重要性的最好注脚。

3.张伯端与《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完备地阐述内外 丹法的著作,有“丹经之祖”之地位。全书共六千多字,分上、中、下三篇及《周 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本书将《周易》、黄老与炉火参同一体讲述丹道,关于炼丹 的鼎器、药物、火候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 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以上这段文字,是本书的总纲。

张伯端从《周易参同契》获取了大量的营养,对多方面丹经理论做了深刻的阐 述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发挥。

第一,张伯端指出,《周易参同契》是一本讲述内丹修炼的著作,作者害怕泄露 天机而受神仙惩罚,故意使“词韵皆古,奥雅难通”(朱熹语)。以寓言借事,显晦 相杂,显少晦多,比喻连比喻,着实难以畅读,因此出现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牵强附 会的解释,使人越读越糊涂。张伯端破译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 所谓“三黄”,就是硫磺、雄黄、雌黄。所谓“四神”,就是朱砂、水银、铅、硝。 《周易参同契》里提到的这些物质都是有形的,靠道术无法炼就。“时人要识真铅汞, 不是凡砂及水银”,只有把铅汞解读为元精元神时,才算认识了真铅汞,这是靠修炼 能够得到的。为了突出识真铅的重要,张伯端连续写了 “咽津纳气是人行”、“调和 铅莱要成丹”、“未炼还丹莫人山”、“竹破须将竹补宜”、“用铅不得用凡铅”、“虚心 实腹义倶深”、“梦谒西华到九天”等七首关于“铅汞”的口诀,分别从咽津纳气不 是内丹修炼、调和铅汞、铅是至宝家家有,以铅补铅、以铅实腹、不用有形之铅、铅 汞合炼七个方面丰富内丹理论。

第二,从上述七首作品可知,内丹修炼的药物绝对不是有形有质的金水铅汞,真 正的药物是人人都有的精气神,依靠精气神都能炼就金丹,“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 寻草学烧茅?”(律师六)“要知药产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律师七),川源处 就是西南方,即人体的坤方,也就是下丹田。所以修士根本不必避开闹市孤守空山。

第三,明确指出修炼的场所不在深山老林,而是以人体自身为炉。“须知大隐居 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律师五)“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西江月十二 首之二 )?

(三)张伯端在内丹修炼方面的实践

《周易参同契》没有对功法的层次作出明确的分理。宋代的陈抟是从冥心太无人 手,待静极生动作为过渡,再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复归无极。

张伯端丹法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有人把它分为筑 基是道术,后面三个阶段是仙术。

1.筑基。筑基阶段命性合炼。开始时,选择适合自己修炼的时间和场所,根本 不必追求“空山静室”。端坐、平视、双眼微闭、两手虚握太极,顺着呼吸的自然起 伏,使自己的气息沉到下丹田,即脐区。这时自我感觉应当是很松很静,要保持这种 状态。《心为君论》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 之,久久成熟,则自然静矣”。又说,“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又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 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为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归于 心,则心静神亦静矣。”心静至神静的过程称守一,也就是意守下丹田,重心也应保 持在下丹田。觉得丹田气足了就要准备通关,当然这个气还是后天之气。

通三关,即打通背后三关。气从尾闾处升起,使它慢慢上升,这是通尾闾关。气 运至后背,几乎与心脏等高的地方,称之谓夹脊关,气容易从此处通过。气运到后颈 脑下与口相对应的玉枕关时,道路不通畅,需要花大力气慢慢通过。如果通过太快, 气容易上冲而至偏差。从尾闾到头顶泥丸宫,再到上嘴唇处,称逆运督脉。由泥丸宫 往下,经过印堂鼻窍即鹊桥,再经十二重楼,即喉管进人绛宫,即中丹田,下行至下 丹田即通任脉。任督二脉通,这时运气不运药,故只能称通脉或称转轱辘,如果运转 中有了药,那就得称小周天了。通与不通,全在于意念的运用,凭意念去体察。如果 有气感、有热的感觉,则说明任督已通。任督二脉是八脉的枢纽,任督二脉通了,其 他六脉也随之而通,全身也就通畅无阻。筑基的过程是有为的,运的都是后天之气。 筑基目的是补人体亏损,活络经脉,通气血,客观上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古人认为精 满表现在牙齿健全,气足表现在声音响亮,神旺表现在眼睛明亮,这就意味着筑基的 完成。

筑基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气息。人生全靠一口气,日常呼吸,呼出时,小腹内缩; 吸进时,气下沉,小腹微有上升与突起,做到细长无声,这称调息。通任督时要学会 呼出时连同小腹突起,吸气时小腹内缩,即靠意念持内气沿着督任二脉循环呼吸,这 叫调真息,也称橐籥功夫。开始阶段可以用调息方法,使自己人静,但要真正通任督 二脉,必须学会逆呼吸,即当外气人腹时,真息从腹底沿督脉上升头部百会穴;外气 从鼻子呼出时真息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降到腹底。没有这套运气技巧,就无法逆转周 天。筑基要花多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2.炼精化气。炼精化气阶段,内丹功法称初关。运行的线路和筑基时一模一样。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筑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精气神,达到元精元气与神合凝生 成药,也称“炁”。如果说,筑基阶段以炼气为主,气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那么炼 精化炁是指药沿着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称运河车,运行中使药不断纯化。过尾闾关时 需要细步慢行,如羊驾车;经过夹脊关时像鹿驾车,可以大步急奔;过玉枕关时,通 道较小,要像牛驾车一样用力猛冲。从泥丸宫下行要结合沐浴和退符,使得到初步凝 练的药归于丹田。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其实,精气神三者是并立的,根据内炼的不同层次和位置 分别冠以元气、元精、元神。筑基使人增加元气。炼精化炁就是让精气神进一步合 炼。起始阶段合炼出来的称外药,外药是生而采的,即筑基阶段在气海里贮满了元 气,在静极一动的时候就表明活子时到来,意味着外药生成,这时就要开始采药。药 生成于西南即腹部。采取以后就要封固在丹田。封固的目的在于继续炼药,使它越来 越纯。元神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已经积蓄的元炁在下丹田交会,产生一种比外药更 纯的真种子,不采它,它永远是气的一种,只有采了它,它就能迎合外药成为 “炁”,结成丹母。有了丹母,才能归根复命。所以,炼精化气阶段实际上就是“三 归二”的过程。

要做到“三归二”就要运河车。这是一个比喻。在通关的基础上将运气改为运 药,就是运河车。羊车细步慢行,鹿车大步急奔,牛车用力猛冲,过了三关可以直上 泥丸宫,由泥丸宫沿任脉而下丹田,这就是采取药物行周天之法,称之谓小周天。

运周天的目的在于将元精、元神凝合,在运转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矿留 金。内丹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属阴,易于下滑;心为神之舍,它主宰万物, 性在此,命在此,因为属阳的元神居此。元神易上飞,阴走阳失,影响寿命。因此, 内丹家想方设法要使元精上行,元神下行,要使两者相遇结伴而行,在运行的过程中 成为真种子,再凝炼成丹母。

凝炼要靠火候。古人认为,火是火,候是候。《养真秘录》:“火者,太阳真气, 乃坎中一阳。”《天仙正理?先天后天二气指论》:“有言药即是火,火即是药。”有的 内丹家干脆把元神看作是火,将元神与精气在任督二脉运转烹炼的顺序称为候。火候 有文武之分。武火就是用呼吸吹动元神之火,较为紧重。为促使生药,用武火;采药 用武火;进火则用武火;运河车过三关用武火。文火就是神不主宰于此的温柔之火。 退符用文火;子午卯酉沐浴温养用文火。“用将须分左右军”,这个“将”就是火候。 古圣人缩一年火候于一月之内,缩一月火候于一日之中。子丑寅卯辰巳,六辰属阳, 是为六阳进火;午未申酉戌亥,六辰属阴,是为六阴退符。绝句二十七,“纵识朱砂 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借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可见,金丹全靠火 候修持而成。可惜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所以不是不愿意传,实在是难 于传火,关键在于自己求师,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天仙金丹心法》认为,炼精化炁 皆用武火,炼炁化神宜行文火,这是因为,文火是无候之火,它非呼非吸,生于定 中,属于无为之举。武火是有候之火,属于有为之举,而炼精化炁阶段还是有为胜于 无为。

炼精化炁阶段,鼎炉的作用不可忽视。《悟真篇》绝句第一首:“先把乾坤为鼎 器,次将乌兔药来烹”。开宗明义,点明鼎器的位置。鼎在乾,即在头顶泥丸宫,为 阳,也称阳鼎。器在坤,即在下丹田,为阴,也称阴炉。鼎器的作用就是为药物锻炼 提供场所。炼精化炁以上丹田为鼎,以下丹田为炉,这叫大鼎炉。乌为元神,兔为元 精。脐下起火,将采到的外药沿着任督升降即上面说的运河车,也称烹炼。药运至炉 称归炉,也就是元精元神和土三家相见,生成丹母,即大药,至此完成“三归二” 的修炼。

3.炼气化神。炼炁化神是神与炁(丹母)合炼,诞生圣胎,也就是婴儿,完成 “二归一”的修炼,一般称之为中关。步骤为凝神炁穴采大药(丹母),炼服大药、 养药、结丹。神与气交产生外药,内药采而生,然后与外药凝为大药。大药也是采而 生,再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说七日,可以成胎。修炼方法强调呼吸自然,不必靠意 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内视观照中丹田。

通奇经八脉的功夫属于大周天功夫。这一理论首先由张伯端提出,约成书于明 代,作者不详的《性命圭旨》发挥了这一理论。《性命法诀明指》完善了奇经八脉的 理论和修炼方法。其法是由尾闾到头顶中通督脉;由头顶从前面降至生死窍通任脉; 由生死窍到气穴,分二路至后腰眼,通带脉,再到两腋窝定位,然后到两肘外,为通 阳腧脉;由手心走至阴腧脉,双双回到胸前,再由胸前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共同回 到生死窍,然后上升至心下绛宫定位,这就是通冲脉,注意不能超过心的高度;下降 至生死窍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通阳跷脉;然后直至脚底涌泉穴,回升到两腿内侧, 是为通阴跷脉;过生死窍,上升气穴定位,由气穴降至生死窍定位。

4.炼神还虚。炼神还虚阶段是内炼的最高阶段,称上关或九年关。这个“九”, 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最高的阳数,在这里表示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炼成由一归无的性 功。归无,又称归道、归根、明心见性。《悟真篇》绝句五十一首:“万物芸芸各归 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群阴剥尽才能归根,跳出樊笼才能常存。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将阳神搬移到上丹田。一般说来,上丹田是炼阳神和阳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 炁所居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居的地方。阳神上移就是要将在前面三个阶段的基础上 炼就的圣胎送至上丹田。真正的功夫不在通关、运河车,而全在于处虚无之境,以虚 无之心炼虚无之性情,达到常定常寂,感而遂通,出生人死,圆通无碍,彻底解脱, 似与天地永存。这个时候万法皆空,万宗皆同,真如诗中所说,“如来妙体遍河沙, 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张伯端三教兼通,思路旷 达,但最后,还是落实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驻世而求长生的道家生命观上。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