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道医成就

  • A+
所属分类:国医大师

孙思邈(公元541或581 ~682年),唐代著名道士,杰出的道医学家,药学家。 道医理论集大成者。民间称之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 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 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 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 就。隋大业(公元605~618年)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髙僧道宣 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 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公元658元),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 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公元6B年),高 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 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公 元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的道医成就

一、亲自采药试药,终成“药王”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 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 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 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 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 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 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 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 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 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 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 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 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 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 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 要方》之首。

二、人命至重,大医精诚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 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 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 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 精神具体化。他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 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 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 如无味;_酸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 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 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 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 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先机 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 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 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 部著作均冠以“千金” 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 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 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 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 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 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 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 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 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 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 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 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 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 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 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 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 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 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 金要方》和《千金翼方h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 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 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 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 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 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 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巳经散失到民间的 《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 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 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 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 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 ……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 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 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 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 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三、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形神兼治,以“神”为先。但是,“神”在道医和中医理论中,并非同一个字眼。

(一)心神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或“神”。这里 的“神”,主要是指情志因素,也可以称作“识神”、“君神”。因此神虽来自于五脏, 五情,五志,但是均须为心神喜志所统辖,故医学心理学的主导思想是劝人乐观待世 入世。中医有时也喜欢使用所谓的“形神兼治”的字眼,但其含义其实就是身心兼 治,与标本兼治并无太大区别。《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也。”这是将人体解剖学上的心脏,用来表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黄帝内经》认为, “神”的活动是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的。所谓“五神”即神、魄、魂、 意、志,分属于五脏;五脏又产生五志,即喜、怒、悲、忧、恐。具体而言,心在志 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些论述就将人的各种 情绪与各个内脏的功能一一对应起来,系统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与形体的生理活动之 间的密切关系。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千金要方》卷 十三开篇云:“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同一篇中,他又引用《灵枢?本 神》的原文具体阐明了形与神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心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伤 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孙思邈认为,人的心与身互为表里, 相互统一,过度的情志活动必然会导致脏腑的损伤。比如“五劳五脏病”,“五劳” 谓“志劳、思劳、忧劳、心劳、疲劳”,他指出“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哀伤伤人, 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篇》),反 复论证了各种精神刺激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详尽说明了人的精神与形体、心理状态与 疾病的互相影响的对应关系。

(二)啬神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提出了 “养性十要”,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啬 神”。“啬神” 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的《解老》 篇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此处的“啬”指的是收敛神气,俭约情 欲。这里的“神”是指“精神”、“神经”、“元神”或“心灵”。《千金要方?卷二十 七养性篇》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 溢,多喜则忘昏乱,多愁则百脉不定。”孙思邈提出:“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从 四正。”五神为五脏之神,四正为言行立正。儒家提倡道德养生,孔子有“思无邪 也”之说。孙思邈则认为“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可以说,孙思 邈的“啬神养性”乃是吸收并融合了当时儒、释、道关于“神治”论述的精华,与 中医所谓“心神”全然不同。

在中国医学史上,《黄帝内经》继承老子《道德经》的“道”的思想,最早提出 了 “祝由”(或简称“祝”)一词。《素问?移精变气论》言:“黄帝问曰:余闻古之 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 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可祝由而已也。”《说 文解字》解释“祝,祭主赞辞者”,本意是指主管祭祀的巫人;“由”字在先秦两汉 主要指“原因”、“缘由”。唐代王冰据此解释“祝由”:“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 已”,笼统地解释为通过祭祀祷告消除病患的一种治病方法,后世医家对此众说纷転,莫衷一是。

孙思邈在临床实践中,特别重视“意”对“医”的重要影响,首次明确提出了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篇》),也就是说, 良医要善于借助良性的精神刺激,开发出病人的潜能抗体促使疾病痊愈。基于这一观 点,孙思邈沿用了传统的“祝由”,将道家符咒信号治病的方法作为精神疗法的主要

形式,在《千金方》中专作《禁经论》。篇首云:“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 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引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急救之术。”这当中 _ 的“禁咒”、“符引”本为道医治病的两种秘密医术,被孙思邈借用作“祝由”的主 ^要方式。“符”是形象的文字,“咒”是神秘的语言,都是第二信号在人体大脑中的 ⑧条件反射。现代医学证明,外界刺激(包括精神刺激)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能强烈地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也就是说,人的情志、情绪对防治疾病的影响不 @可忽视。例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禁经论》篇中引用了 “禁时气瘟疫病法”:“天 封吾以德,地封吾以道,吾奉天威与地威,吾遇石石烂,按症症散,左达右贯,贯骨 达体,追病所在,何邪敢进,进者斩死,北斗七星饮汝血,叱叱灭手下,急急如律 令。”同篇“禁时气法”:“沐浴身体令净,去瘟疫恶鬼。九真行道,邪气敢当。元气 洞达,百邪消亡。伏羲女蜗,五疽地主,流人四肢,主作千病万病,上气虚寒,皆以 风邪鬼所为。急按急按,灭绝手下。急急如律令。”从表面看来,以禁咒之法驱除瘟 疫时气,难免被认为是荒诞怪异。但是,在消除病人郁积不畅的情绪、增强病人与疾 病斗争的信心时,这种看似荒诞怪异的符号亦时有作用,这就是在临床中精神疗法自 觉或不自觉的功效。

明代的吴鞠通认为:“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由来,使病人知 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 振惊之,威严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这段话表明,到了 明代人们对传统的“祝由”法的认识与理解就更加明确具体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的最新调查显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疾 病。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相当激烈,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日益凸现,这从不同侧面给人们造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由于精神因素而导致犯罪的各类报道屡见不鲜。可以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精神健康 巳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有关精神分析的研究和疗法基本上源于西方,其创立者为西方的心理 学家。东西方之间在历史、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众所周知,中国 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接受方式与西方人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以 中国古老的道医文化研究人的心灵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 深远历史意义。

四、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

“上医”之说,古巳有之,在治疗上中医认为“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 治未乱”。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中,为“上医”赋予新的内涵,定义为:“古 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上医医国”的“大医”思想直接 根源于老子《道德经》。

在“上医”学说基础上,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创造性地提 出“大医”概念,并系统而准确地为“大医”(即“道医”)做了定义:“凡欲为大 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 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 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 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 《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 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对“道医”所下的定义,对道医理论体系做了系统的总结,对道医学的 定义达到了顶峰。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