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本文目录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
方本阙。下方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所载。
【40】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71】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白术四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75】条: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72】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107】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96】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108】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 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一法: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10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110】烧裩散
妇人中裩,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裩烧服。
【111】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个 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
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12】牡蛎泽泻散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 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113】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拼音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14
白虎汤14
白散16
白通加猪胆汁汤70
白通汤69
白头翁汤79
半夏散67
半夏泻心汤60
C D
柴胡桂枝干姜汤59
柴胡桂枝汤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8
柴胡加芒硝汤58
赤石脂禹余粮汤37
大柴胡汤53
大承气汤41
大黄黄连泻心汤35
大青龙汤13
大陷胸汤32
大陷胸丸33
当归四逆汤76
抵当汤17
抵当丸17
调胃承气汤41
F
茯苓甘草汤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7
茯苓四逆汤29
附子汤66
附子泻心汤35
G
干姜附子汤2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7
甘草附子汤81
甘草干姜汤22
甘草汤67
甘草泻心汤36
葛根加半夏汤40
葛根汤40
瓜蒂散37
桂枝二麻黄一汤12
桂枝二越婢一汤13
桂枝附子汤8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8
桂枝甘草汤27
桂枝加大黄汤63
桂枝加附子汤26
桂枝加葛根汤40
桂枝加桂汤2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3
桂枝加芍药汤62
桂枝麻黄各半汤1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8
桂枝去芍药汤24
桂枝人参汤35
桂枝汤11
H J K L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5
黄连阿胶汤71
黄连汤62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53
黄芩汤53
桔梗汤67
苦酒汤67
理中丸82
M
麻黄附子甘草汤6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63
麻黄升麻汤77
麻黄汤12
麻黄细辛附子汤6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0
麻子仁丸43
蜜煎导方42
牡蛎泽泻散82
S Sh
烧裩散82
芍药甘草附子汤26
芍药甘草汤22
生姜泻心汤36
十枣汤37
四逆加人参汤81
四逆散69
四逆汤62
T W
桃核承气汤16
桃花汤70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2
通脉四逆汤69
文蛤散16
乌梅丸74
吴茱萸汤46
五苓散15
X
小柴胡汤52
小承气汤41
小建中汤53
小青龙汤14
小陷汤33
旋复代赭汤37
Y
茵陈蒿汤63
禹余粮丸81
Z Zh
真武汤68
栀子柏皮汤63
栀子豉汤25
栀子干姜汤25
栀子甘草豉汤25
栀子厚朴汤25
栀子生姜豉汤26
枳实栀子豉汤82
炙甘草汤57
猪胆汁方43
猪肤汤67
猪苓汤47
竹叶石膏汤82
笔画索引
二画 三画
十枣汤37
大承气汤41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53
大陷胸丸33
大陷胸汤32
大黄黄连泻心汤35
小建中汤53
小承气汤41
小青龙汤14
小柴胡汤52
小陷汤33
干姜附子汤2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7
四画 五画
乌梅丸74
五苓散15
文蛤散16
半夏泻心汤60
半夏散67
四逆加人参汤81
四逆汤62
四逆散69
瓜蒂散37
甘草干姜汤22
甘草汤67
甘草附子汤81
甘草泻心汤36
生姜泻心汤36
白头翁汤79
白虎加人参汤14
白虎汤14
白通加猪胆汁汤70
白通汤69
白散16
六画 七画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76
当归四逆汤76
竹叶石膏汤82
芍药甘草汤22
芍药甘草附子汤26
吴茱萸汤46
牡蛎泽泻散82
赤石脂禹余粮汤37
附子汤66
附子泻心汤35
八画 九画
抵当丸17
抵当汤17
炙甘草汤57
苦酒汤6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5
枳实栀子豉汤82
栀子干姜汤25
栀子甘草豉汤25
栀子生姜豉汤26
栀子厚朴汤25
栀子柏皮汤63
栀子豉汤25
禹余粮丸81
茯苓四逆汤29
茯苓甘草汤1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7
茵陈蒿汤63
十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8
柴胡加芒硝汤58
柴胡桂枝干姜汤59
柴胡桂枝汤52
桂枝二麻黄一汤12
桂枝二越婢一汤13
桂枝人参汤35
桂枝加大黄汤63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3
桂枝加芍药汤62
桂枝加附子汤2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4
桂枝加桂汤28
桂枝加葛根汤4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8
桂枝去芍药汤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8
桂枝甘草汤27
桂枝汤11
桂枝附子汤81
桂枝麻黄各半汤12
桃花汤70
桃核承气汤16
桔梗汤67
烧裩散82
真武汤68
调胃承气汤4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2
通脉四逆汤69
十一画以上
旋复代赭汤37
猪肤汤67
猪苓汤47
猪胆汁方43
理中丸82
麻子仁丸43
麻黄升麻汤77
麻黄汤1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0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63
麻黄附子甘草汤65
麻黄细辛附子汤65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53
黄芩汤53
黄连汤62
黄连阿胶汤71
葛根加半夏汤40
葛根汤40
葛根黄芩黄连汤23
蜜煎导方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