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强壮功

  • A+
所属分类:道家功法

一、操作技术
(一)调身
包括自然盘膝坐、单盘膝坐、双盘膝坐、站式(高、中、低位站桩)和自由式5种。
1.自然盘膝坐
两小腿交叉盘起,头颈躯干端正,两眼轻闭,头微前倾,颈部肌肉放松,含胸拔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四指上下互握,也可将一手置于另一手心上,放在小腹前的大腿上。(图1)
2.单盘膝坐
两腿盘坐,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之上,左足背贴于右大腿上,足心向上,或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右足背贴于左大腿上,足心向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余同自然盘坐。(图2)
3.双盘膝坐
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之上,再把左小腿搬起置于右小腿上,两小腿交叉,两足心向上,置于两侧大腿上。余同自然盘坐。(图3)
4.站式
高架站桩时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腰胯放松,两手臂在胸前(膻中穴高度)抱球,松肩垂肘,小臂微屈。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如抱球状。两眼轻闭,鼻吸鼻呼,下颌微内收,百会朝天,含胸拔背,收腹敛臀。(图4)
中架站桩除两手臂在胸腹前(中脘穴高度)抱球与高架站桩不同外,其余均与高架站桩同。(图5)
低架站桩除两手臂在小腹前(脐以下)抱球与高架站桩不同外,余均同。(图6)
站式练习在室内外均可,宜选择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环境安静的地点,以利于入静。
5.自由式
没有固定姿势,完全根据个人所处环境进行练习。在工作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可以随时随地、不拘形式地调整呼吸和意守丹田,以达到解除疲劳、放松机体、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调息
包括静呼吸法、深呼吸法和逆呼吸法3种。采用鼻吸鼻呼的形式,舌尖轻抵上腭,有鼻部疾患者可鼻吸口呼。
1.静呼吸法(自然呼吸法)
不改变原来的呼吸形式,也不用意识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2.深呼吸法(深长的混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腹部均隆起,呼气时均回落。深呼吸法需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呼吸逐渐达到深长、静细、均匀的程度,不能急于求成,且不宜在饭后进行。
3.逆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扩张,腹部回缩,呼气时胸部还原,腹部充盈膨隆。逆腹式呼吸法也须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形成,要由浅入深,逐步练习,自然形成悠匀、细缓、深长的逆腹式呼吸,不可勉强。饭后不宜练习。
(三)调心
1.意守
以意守腹丹田为主,借以达到培肾固本的目的。也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意守部位和内容。也可以用存想法。
(1)意守丹田。以气海穴为中心,自己拳头大小的范围,位于小腹内。意念勿过重,做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以免出偏。
(2)意守膻中配合高架站桩,可采取意守膻中。对心、肺疾病等均有调治作用。
(3)中脘穴配合中架站桩,可采取意守中脘。对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调整和治疗作用。
2.存想
可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即是以想的方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寒热温凉的环境,以调节温凉寒热。如阳虚者可意想小腹有一火球,阴虚者可以意想山泉、小溪。
  二、辨证施功
强壮功以养气壮力、培肾固本、健体强身、增强体质为主,用于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食少纳呆、便溏、腰膝萎软等元气亏虚、气血不足之证。可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见上述证者。
呼吸方法选用原则:静呼吸法对初学气功、年老体弱、肺结核、贫血患者较适宜;深呼吸法适于神经衰弱、贫血、便秘、精神不易集中者;逆呼吸法适于精神萎靡不振、气虚体弱、中气下陷、心悸等症。
意守部位选择:培补元气选择意守丹田;意守中脘适宜于脾胃虚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及血液系统疾病有如上症者;意守膻中适宜于心、肺疾病。
存想选用原则:阳虚患者选用温性存想如太阳、火球等,阴虚患者选用凉性存想如山泉、冰雪等。
练强壮功治疗疾病,每次练功20~40分钟,每天练功2~3次,2~3个月为1个疗程。
 三、病证举例
(一)眩晕(高血压病)
取强壮功坐式或站式,选用静呼吸或深呼吸,吸气宜短,呼气宜长,站式意守涌泉,坐式意守丹田。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
(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等)
取强壮功站式或坐式,意守丹田,静呼吸。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
(三)脱疽(雷诺氏病)
取强壮功坐式,选用静呼吸,意守丹田,以静为主。每天练习3~5次,每次30~60分钟。
四、参考文献
1.刘贵珍.《气功疗法实践》.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
2.刘天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