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挟湿的中医治疗医案一则

  • A+
所属分类:中药良方

李×× 男38岁
[主证]病始外感发热已有1周(体温39℃),现证一身尽热而重,面色潮红,头痛鼻塞,咳嗽白痰,且时呃逆,口干而苦,喜凉饮少,小便黄热,夜不能寐,舌白厚腻,前尖边红,脉滑数重取乏力。
[辨证]肺气不宣,湿郁化热,肃降失职,为外感挟湿之症。
[治则]宣肺清化为主。

芦根
[方药]鲜芦根30克 苦杏仁15克 鲜葱白5节 佩兰叶9克 枯黄芩12克 滑石渣24克 淡竹茹9克 生石膏(先下)30克 嫩青蒿9克
按:方中鲜芦根清热利尿,用以清肺热而宣肺气,辅以杏仁、葱白解表发汗,使邪从外达。佩兰芳香化浊,竹茹清虚热,青蒿透伏热,三味并举使热外透。枯黄芩苦寒善泻肺热而燥湿,生石膏为清阳明胃热之主药,再加以滑石清热利湿,使热邪从下而行。此清里攘外之法。服药2剂,热退苔薄病解。
青蒿为菊科艾属,性味苦寒,除治骨蒸劳热,又能清暑辟秽。本症苔腻口苦,故助佩兰以芳香化浊、辟秽去湿,致使热邪外透,湿邪得清。
感冒为临床常见的外感疾患,是冒然感受外邪所致。在证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别,以及挟湿、挟暑、挟食、挟气等兼证。在病情上有轻重之不同,轻者,一般通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称时行感冒、时疫感冒,有较强的传染性。在治疗大法上,风寒应予辛温,风热应予辛凉。若阴虚之体或阳虚素质,或气血不足均系正气亏虚,在感受外邪的情况下正邪交争,机体变化多端,证候亦显复杂,慎不可视感冒为小疾,疏忽贻误。治疗此病,或祛邪,或扶正,或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宜得其法。如有误病机亦可由轻转重,甚至卧床不起,俗云“伤风不醒便成劳”,并非夸张其说。因此,治疗此症首重辨证,不可拘于辛温、辛凉,一方一药,应审其证,因证立法,循法选方择药。取《伤寒论》、《温病条辨》等法灵活运用,荆、防、薄、豉、麻、柴、姜、桂、石膏、大黄之品均能奏功。总之,应有是证用是药,以邪去正复为是,否则缠绵不愈,反复感冒,正不抵邪,发生其他变化,此不可不知。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