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界被视为辨证论治的典范,其中“方证辨证”更为医家所常用,但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全面整理。本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绪论部分,对中国汤液方证的概念内涵、渊源沿革、结构意义、层次关系、与六经分证关系以及指导临床实践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述。
各论部分,列举113个方证,进行分析示范,按方证的四要素、类证辨析、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医案选例等项目分别论述。其重点在于方证的四要素、类证辨析、临床运用,以便于读者把握方证的特点并应用于临床。
附录部分,摘录《伤寒论》原文、原方,剂量说明,方证索引等,以启读者前后对照,既见经典本义,又见当今发展。
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供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帮助您解读《伤寒论》的医书,这是一部指导您学用仲景方证的医书,这是一部自学、教学、科研案头必备的医书!仲景方证学是沟通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阅读本书学以致用,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媒体推荐
书评
仲景方证学是沟通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在中医学领域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阅读本书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中医整体素质的惟一途径。
这是一部帮助您解读《伤寒论》的医书;这是一部指导您学用仲景方证的医书;这是一部自学、教学、科研案头必备的医书。
作者简介
张长恩主任医师,教授。1936年生.早年随父习医,而后师事于北京著名老中医胡希恕、陈慎吾、宗维新经方大师。1959年结业于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数十年致力于仲景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造诣日深。曾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伤寒教研室教授、主任,中医系系主任,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杂志编委会委员等职。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主攻“经方辨证的临床应用”,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心、肝胆、脾肾、肺病以及内、妇、儿科疑难杂证.疗效颇著。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主编、参编《辨证施治纲要》、《中医原著选读》、《实用中医学》、《实用中医临床学》、《实用中医营养学》、《经方传真》等著作14部。1995年荣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林宗杨医学教育奖”。
目录
绪 论
一、方证与中国汤液方证
1.方证
2.中国汤液方证
二、方证的渊源与沿革
三、学习和研究方证学的重要意义
四、方证的内部结构
1.基本概念
2.方证公式
3.结构的意义
五、方证的外在变化
1.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
3.层次关系
六、方证与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
七、方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成果
各论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方证
……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方证
……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方证
……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的方证
……
附录
……
参考文献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继《汤液经法》、《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证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它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仲景在《伤寒伦》中,正是以一个个方证来充实六经辨证的内容,阐明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事实上,六经辨证并不能脱离方证的内容而自成体系。
但是,这一年代久远,一直为临床所应用的方证辨证方法,却没有被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而在理论上却被忽视的辨证方法。
“应当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这是中医老前辈叶橘泉、胡希恕等先生的呼声。我们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方证辨证在理论上和临床中的重要价值认识渐趋深入,并日益认识到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故写成了《中国汤液方证》(仲景方证学)。这本书采用中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的思维方法。首先,揭示方证的内在关系,即证象、证质、证治、证方四要素的构成,并用一个方证公式来表示。其次,指明方证的外在联系,有主治证、适宣证、禁忌证、兼夹证、变化证、坏病证、类似证七个层次,并用一个关系示意图来说明。最后,将每个方证的证方和每章的方证小结,也用关系示意图来明示,以企阐明证方的方药关系,以及六经等病中病一证一方证三级结构的关系。这样,以简捷的线条,精练的文语,深人浅出地将书中赅古繁奥之文及精练的内涵,以线条连接展示出来,使之一目了然,给人以条目明晰的启示。还有,本书还十分重视历代医家临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其整理撷录于每个方证[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和[医案选例]三项之中,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是我们运用方证的指南针。
总之,《中国汤液方证》是沟通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起着“舟楫”过渡的桥梁作用,在中医学领域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