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德”

  • A+
所属分类:道家经典

一、智者察同

《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世界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自然保持这种多样化的统一,用的是五行生克法则。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过去,?天子奉天承运,做的就是这个工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是一视同仁的。在今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宏观调控。政府要行使公共权利、代表?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提供公共服务,一视同仁地对待他的子民,解决他们的民生、民主、民权问题,特别要关心弱势群体,要防止?垄断,防止贫富差距过大,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抱一守中

《周易》中载:“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物生为化,物极为变。开?合属两极,所以称做变。变化无穷则通,通则久。无处不通,无时不通。但通的实现?有赖于中和。人与自然相通,运动于开合、聚散、出入、升降的往来不穷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相通,实现了其神、气、形的合一通达,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疾?病,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发展。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中。相传当年广成子对黄帝讲了摄生之道后,又特别强调说:?“多知为败,贵在守一。”而老子对道的理解却更加精辟,他说:“多闻数穷,不若守

于中。”神气形相合守于一,清静无为则守于中。而孔子以不偏不倚为中。如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则可:“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所以说:“道之于中庸而止矣。”中一之道,通天彻地。极左而右,极右而左;极上而下,极下而上;极阴必?阳,极阳必阴。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遗害无穷。在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孙子以刚论兵,老子以柔论道,孔子力倡中庸,共铸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之鼎。而刚柔相济、抱一守中却是中华医道三位一体的理论渊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七损八益”,即为扶阴抑阳的中和之道。七为阳,八为阴;体属阴,用属阳。阴宜常培育,阳不可太过。阴阳作用的最佳状态,表现于?阴阳交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式。著名的古希腊黄金分割律就是这一自然数理的反?映。同时也正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原始的审美意识的再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动态的?合一中和与静态的等量平衡无异于天壤之别。

三、以和为贵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和。自然与生命共处于全息、开放、非线性、非平衡的和谐有?序状态。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失和则为病,得和则无病。“养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在于生命过程的和谐。中国人从来就非常重视“和神导气?之道”,始终不渝地追求那神、气、形的合一与和谐。从而不仅“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且能“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当西方思想界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挑起了人为的战争,印度神话中由于强迫拆散“神我”和“自性”而产生了世界大分裂?时,古代的中国却在形气相感、神形合一的意境中,领悟到那人天通应、道气同生的?统一与和谐。

中和谐调不二,才能相反相生。和能生神,和能生气,和能生形。生命的和谐状?态就是健康,生命的失和状态就是疾病。阴阳平衡是摄生的重要原则,调和阳阴是治?病的根本大法。自稳、自调、自控、自组、自和是生命的本能。医道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其自稳定、自调节、自控制、自组织与自和谐。和是自然以及生命过程的运变机?枢,也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传统精髓。

实现生命状态的中和通在于静。道动而体健,德藏而用静。天行健,自强而不?息,天用静,藏德而不止。道为体,德为用。体不能弱,用不可过。用静则无穷,太过则难久。《老子》中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体用,有无相生,清静中和为利,太过不及为害。《庄子·在宥》中引广成子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形动而勿劳,意静而勿?妄。无为即无妄为,无欲即无妄欲。忘意忘念,无我无物,则心神顿开而肾志先行。?清静保持了生命活动的和谐状态,清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通合一。进人和谐有序的?状态,并把其推向合一的极致,才有可能调动生命的潜力,才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的基本原则,因而也应该是医?道的基本原则。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形体结构,及其器官组织细胞。中医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过程与方式的自我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西医的目的在于进行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医疗辅助、医疗干预、医疗替代。中医认识病因,以运动方式的失和为主;西医认识病因,以物质性?致病因素为主。中医认识病机,以生命过程与方式的异常生化及其状态属性为主;西?医认识病理,以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及其定量指标为主。中医治疗,采取调理气机、平和气态、引导气势的方法;西医治疗,采取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切除病灶?的方法。中医是治人之道;西医是治病之学。中医是过程之道;西医是结构之学。中医是演化方式之道;西医是存在形式之学。中医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西医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四、以人为本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需要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识,悟道必须一?天一天地减少旧学。道是无限的自然过程,气是无限的运动方式,数是时间方式和作用关系的反映,象是运动方式和作用状态的表现。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描述有过程、?状态、结构的不同。《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德经》“道”的思想,仅用“道”字就达269次,其中多数是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涵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学”字只出现过4次,而且还是为了说明道与学的?关系及区别。《黄帝内经》反复比较神、气、形的相互关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载:“粗守形,上守神。”中医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关于过程、方式、状态的?描述,西医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关于结构、功能、形态的描述。

中西医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根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华医道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水乳交融,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中国人以与自然相联系的?方式追求生命的本原,以与社会相联系的方式探究心灵的奥妙,终于感悟到生命本身?拥有调整一切失和的内在机制,从而具备了可以防治一切疾病的能力。中国人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生命活动过程,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开发那生命的根。

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就是要实现生命过程与自然过程及社会过程?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实现生命过程中神、气、形的和谐合一。摄生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治道在于调整人的神、气、形,以?求纠正人的生命过程的失和状态。所以道医“治病救人”,实际上是“治人祛病'?通过激励人的神气调控能力,引发人的自在突变机枢,使其达到和谐有序的生命活动?状态,从而实现祛除邪气、化解疾病的目的。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邪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失和状态,正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和谐状态。道医治人所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难以被西医或所谓科学解释的神奇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人们往往把不受意识支配的人生过程,特别是这种过程的必然性称作“命运”。?而病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却也正是那不受意识所控制的过程。中华医道在摄生和治人?中所要激发和促进的就是这一非自控过程,而不以协助或替代意识所能干预的过程为?主要目标。所以说道医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道。道医治人而病自治。人为?本,病为标。由此可见,所谓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每一种疾病都是自身生命运动失和的表现,每一种疾病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来治愈。每一个人都握有化解一切疾病、保持终身健康的武器。医生的任务只

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我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示人以巧。《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而更重要的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与社会艺术。《黄帝内经》及后世的经典著作为我们营造了梦幻般的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提供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特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文化是社会交?流传承的信息体系,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包括摄生和诊治行为。思想、精?神、历史、信息是人类文化的灵魂,语言、符号、音律、图像为其主要表达方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多强大,就对医道的影响有多强大。文化在摄生和诊治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华医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道通于大道,亦通于人道。关于那医道的社会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常被人们用“自然科学”之剑来横加斩杀,但是中华医迫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原理,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本质的光辉体现。

中华医道以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以阴阳、五行和脏象理论所反映的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作用,以经络和病机理论的类似反应概率的语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动图景,从根本上摒弃了机械论、还原论的世界观,而获得了动态的生?命的深刻体验。运用过程、方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引人自然之数、阴阳五行序列以?及相反和谐的思想,确立自然、生命、社会合一,以及神、气、形合一的目标,对我?们认识人的生命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领悟中华医道经天纬地、贯古通今的?智慧,从而指导其摄生和诊治的实践活动,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大医精诚

道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所以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天地大宇宙,人生小宇?宙”。《内经》比较详尽地考察了人以及人与天的关系。“人者天地之镇也”,“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物体,关于天的知识必须通过人体和人的?活动得到验证。把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道医学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察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的基本原则。人的身心活动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而心?身本身也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道医学还认?为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求道医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天地指自然,“人事”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均可涉及心身活动。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