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学者将其分为五个方面:
1.文献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对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这一阶段的文献整理研究,给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的中医作了“留种”的工作。
2.理论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卫生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许多院校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从1958年到上世纪末,共编写了六版教材,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阐释。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主要就是靠这套教材学习中医。
3.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证本质、证候学),再如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病名研究、治则治法研究、方药研究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
4.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角度研究中医,如周易与中医、道学与中医。从哲学方法研究中医,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生物全息理论等解释中医理论。还有的从天文学、气象学、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来研究五运六气;还有的从数学研究制作五行的数学模型等。
5.实验研究:采用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方药对一些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疗效;通里攻下方药对某些急腹症的疗效;活血化瘀方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等。在实验结果比照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探讨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等,从早期的抑菌抑毒实验,到多方法、多层面以至到分子水平上更为微观的研究,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方药机理的探讨采用了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分子物理学的途径和方法。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工作,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少;从发展趋势上,以现代医学思路和方法指导者越来越多,以中医思路为指导,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者少,从中国医学之所以能悠久不衰的实践根基入手的研究,则更少。
近年来,许多青年学生和初涉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提出阅读古籍,结合临床实用,感觉无从下手,在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书本与临床结合上有许多不便。有鉴于此,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研究中心早在2003年便开始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山东、江苏、山西、湖南、四川等地中医文献研究、临床教学人士编写了“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此套丛书包括以下10种:《医学衷中参西录集要》、《外台秘要集要》、《医宗金鉴心法集要》、《证治准绳集要》、《景岳全书集要》、《千金要方集要》、《脾胃论集要》、《儒门事亲集要》、《古今医统大全集要》和《普济方集要》。选取这些古籍中涉及临床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对其进行点校、评注,并收集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和一些创新应用。立足在不仅是给古医籍点校做一番
“整容”,而且是以古籍为基础,在临床研究与实践上,做些印证检索和说明,同时邀请著名的中医文献研究家余瀛鳌先生作为本套丛书的主编。此举第一是对古籍保护、流传有所促进;第二是对初涉临床者和青年中医学生提供深入研究的一些线索。这也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对于繁荣中医文献,也许有一定益处。
该套丛书的点校、评注和补缀工作,历时两年有余,始见端倪,寄望丛书,能对后学有所裨益。
图书目录
《外台秘要》评述
卷七
心痛方八首
九种心痛方三首
诸虫心痛方十八首
冷气心痛方五首
恶疰心痛方三首
心痛癓块方二首
心背彻痛方四首
卒心痛万十四首
中恶心痛方五首
多唾停饮心痛方二首
心下悬急懊痛方四首
心痛不能饮食方二首
久心痛方六首
杂疗心痛方三首
腹痛方四首
卒腹痛方七首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十首
心腹胀满及鼓胀方十四首
卒心腹胀满方六首
腹胀雷鸣方三首
腹内诸气及胀不下食方十一首
灸诸胀满及结气法二十二首
……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