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中医养生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概念、食物疗法的发展情况、食疗的特点、食疗的基本原则,以及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禁忌等。第二部分介绍常用食物的治疗作用,每种食物均按食物来源、异名、成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应用举例等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常见病的食物疗法,每个病证按概述、证型、食疗方顺序编写。另外,附有每日练习,以助读者复习掌握重点。
内容简介
《一百天学中医食疗》是一部食疗方面的普及性读物。食疗注重的是对人体的日常调养,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弱的亚健康病人,食疗是最好的选择。本书首先简单介绍了食物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烹调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针对一些常见疾病列出多个食疗方供读者选择。通过日常饮食,既可调养身体,又能治疗疾病,减少服药的麻烦和副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贯彻这套丛书的统一性,本书采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学习六天,共十四周学完的方法。
目录
第一周
一、独具魅力的食物疗法
二、食物疗法的特点
三、食物性能
四、食物的配伍应用
五、食疗的基本原则
六、饮食禁忌
七、食物的常用烹调十法
八、食疗食品常用的十种类型
第二周
九、食疗食品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疾病名索引
一、独具魅力的食物疗法
二、食物疗法的特点
三、食物性能
四、食物的配伍应用
五、食疗的基本原则
六、饮食禁忌
七、食物的常用烹调十法
八、食疗食品常用的十种类型
第二周
九、食疗食品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疾病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一、独具魅力的食物疗法
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是指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物作为主食或辅食,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是中医学特有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基本内容主要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也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中医食物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在维持人类健康、防病治病方面,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渊源流长的过去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在寻找认识食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从这一点说,食疗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疗法。我国的食物疗法,历史悠久。据《周礼?天官》记载,远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我国已有“食医”的设置,食医专门掌管食疗之事,安排帝王的一日三餐和四时饮食。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已经非常重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疗法又有了一定发展。如当时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医书,对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其治疗禁忌等方面,都有很多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痹论》中还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述。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各类食物应互相调配、取长补短,这样才对身体有益。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许多有治疗作用的食物。《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据考证属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和《医简》中记载的五十余种病,其中半数左右可以食疗或以食养之。《医简》还记载了饮食宜忌和食物作为药引与赋形剂。东汉杰出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进行治病,如迄今为止仍在广泛使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典型的食疗方。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的蛔虫性呕吐病,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晋唐时期,中医食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食疗的理论及其具体治疗方法上,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四十多种有关食疗方面的书籍问世,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用豆类、牛奶治疗脚气病等。
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是指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物作为主食或辅食,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是中医学特有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基本内容主要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也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中医食物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在维持人类健康、防病治病方面,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渊源流长的过去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在寻找认识食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从这一点说,食疗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疗法。我国的食物疗法,历史悠久。据《周礼?天官》记载,远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我国已有“食医”的设置,食医专门掌管食疗之事,安排帝王的一日三餐和四时饮食。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已经非常重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疗法又有了一定发展。如当时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医书,对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其治疗禁忌等方面,都有很多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痹论》中还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述。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各类食物应互相调配、取长补短,这样才对身体有益。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许多有治疗作用的食物。《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据考证属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和《医简》中记载的五十余种病,其中半数左右可以食疗或以食养之。《医简》还记载了饮食宜忌和食物作为药引与赋形剂。东汉杰出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进行治病,如迄今为止仍在广泛使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典型的食疗方。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的蛔虫性呕吐病,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晋唐时期,中医食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食疗的理论及其具体治疗方法上,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四十多种有关食疗方面的书籍问世,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用豆类、牛奶治疗脚气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