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 A+
所属分类:中医书籍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

编辑推荐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乃大型望诊工具书。博采古今望诊之精华,探讨百家望诊之经验,从理论基础到各科实践,从整体望诊到分部望诊,进行了别开生面地总结与发掘,揭示出望诊知病、望诊知证与治疗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颇值一读。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对更好地发扬中医望诊之经验,指导各科临床有现实意义;《中华医学望诊大全》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填补了中医大型望诊工具书之空白。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望诊基础
一、望诊源流
(一)先秦时望诊立体而《内》、《难》奠基
(二)汉三国望诊广用而《伤寒》系统
(三)晋隋唐望诊承古而全面整理
(四)宋元时重视总结而《金镜》问世
(五)明清朝望诊发展而专著迭出
(六)近百年望诊由衰而复转光大
二、望诊之要
(一)相气不微,不知是非
(二)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四)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立形定气,而视寿夭
(六)变化相移,以观要妙
1.理色脉而通神明
2.变化相移,以观其妙
3.揆度奇恒,道在于
三、望法阴阳
(一)法阴阳而知平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法阴阳而知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三)法阴阳而知病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望参四时
五、望参五方
六、望参老少
七、望知平人
(一)望神气之平
(二)望体质之平
(三)望五脏之平
(四)望四时之平
八、望审部分
(一)五官九窍分属脏腑
(二)面部所属分列脏腑
(三)五体之应分配五脏
(四)五俞分应各配五脏
(五)华充之处也应五脏
(六)十二皮部各有所主
第二章全身望诊
一、望人形体质
(一)体质阴阳分类
1.阳盛体质
2.阴盛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阴阳平和体质
(二)体质五行分类
1.木形之人
2.火形之人
3.土形之人
4.金形之人
5.水形之人
(三)体质的先后天分类
1.先天禀赋充盛
2.先天禀赋不足
3.后天调养良好
4.后天失养
5.气虚痰湿体质
(四)对药物和疼痛的耐受性
1.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强者
2.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弱者
(五)人之勇怯
1.勇士
2.怯士
(六)肥人瘦人
1.膏型之人
2.脂型之人
3.肉型之人
4.瘦人
二、望老幼强弱
(一)老人形态
1.正常老人
2.强壮老人
3.体弱老人
4.未老先衰
(二)幼儿形态
1.正常幼儿
2.强壮幼儿
3.体弱幼儿
(三)壮士弱士
1.壮士
2.弱士
三、望神志
(一)神与形体
1.形神兼备
2.形盛神惫
3.形赢神充
4.形神俱衰
(二)察神之要
1.神机
2.神光
3.神采
(三)望神之法
1.得神
2.失神
3.神气不足
4.假神
5.喜笑不休
6.怒骂呼叫
7.忧愁不解
8.思虑过度
9.终日歌吟
10.喜哭善悲
11.惊惕不安
12.胆小恐惧
13.神乱
14.神呆
15.淡漠
16.神昏
17.躁扰
18.嗜睡
四、望肤色
(一)望色之要
……
第三章分部望诊
第四章望排出物
第五章内科疾病望诊
第六章妇科疾病望诊
第七章儿科疾病望诊
第八章外科疾病望诊
第九章五官科疾病望诊
第十章骨伤科疾病望诊
附一周身体表望诊名位图解
附二方剂索引
附三主要参考书目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