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全书》

  • A+
所属分类:中医针灸

中国针灸全书

《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

作者简介
王民集,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邵经明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朱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永清,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内容介绍
汇总了古今常用针法、灸法、拔罐疗法、微针系统疗法和腧穴特种疗法。中篇为针灸学临床,凡6章28节,介绍了针灸治疗原则、经络证治及配穴处方;阐述了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近150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辨证施治、其他疗法等,尤其简要列出了每种疾病的诊断要点,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总结了临床针灸治疗的经验,并附以典型名家医案供临床参考;介绍了针刺麻醉及其临床应用。下篇为针灸学荟萃,凡3章12节,集历代文献之精华,聚针灸歌、赋于一体,综述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中国针灸全书》目录:

上篇 针灸学基础/3
第一章 针灸发展史/3
第一节 针灸的萌芽(远古时期—春秋时期)/3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与成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4
第三节 针灸的繁荣(隋唐时期—明代)/8
第四节 针灸的衰退(清代—民国时期)/11
第五节 针灸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2
第六节 针灸的国际传播/14
一、针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14
二、针灸在欧洲中部和西部的传播/16
三、针灸在美国的传播/16
四、针灸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传播/17
第七节 主要针灸医籍介绍/18
一、汉墓帛书《脉书》/18
二、《黄帝内经》/19
三、《黄帝虾蟆经》/19
四、《针灸甲乙经》/20
五、《肘后备急方》/21
六、《备急千金要方》/21
七、《黄帝内经明堂类成》/22
八、《外台秘要》/22
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3
十、《针灸资生经》/23
十一、《膏肓腧穴灸法》/24
十二、《备急灸法》/25
十三、《子午流注针经》/25
十四、《针经指南》/25
十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6
十六、《十四经发挥》/26
十七、《神应经》/26
十八、《针灸大全》/27
十九、《针灸问对》/27
二十、《针灸聚英》/28
二十一、《针方六集》/29
二十二、《奇经八脉考》/29
二十三、《针灸大成》/29
二十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30
二十五、《太乙神针》/31
二十六、《针灸逢源》/31
二十七、《针灸集成》/32
二十八、《灸法秘传》/33
第二章 经络/34
第一节 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34
一、经络的发现/34
二、经络的功能/36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38
四、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9
五、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
第二节 十二经脉/45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45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45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47
四、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47
五、手太阴肺经/49
六、手阳明大肠经/52
七、足阳明胃经/55
八、足太阴脾经/59
九、手少阴心经/62
十、手太阳小肠经/64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67
十二、足少阴肾经/71
十三、手厥阴心包经/75
十四、手少阳三焦经/77
十五、足少阳胆经/79
十六、足厥阴肝经/84
第三节 奇经八脉/87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87
二、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87
三、督脉/88
四、任脉/90
五、冲脉/93
六、带脉/95
七、阳跷脉与阴跷脉/96
八、阳维脉与阴维脉/98
第四节 十五络脉/101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101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和临床意义/101
三、手太阴络脉/102
四、手阳明络脉/102
五、足阳明络脉/102
六、足太阴络脉/103
七、手少阴络脉/103
八、手太阳络脉/103
九、足太阳络脉/103
十、足少阴络脉/104
十一、手厥阴络脉/104
十二、手少阳络脉/104
十三、足少阳络脉/104
十四、足厥阴络脉/104
十五、任脉之络脉/105
十六、督脉之络脉/105
十七、脾之大络/105
第五节 十二经别/105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105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106
三、手太阴经别/107
四、手阳明经别/108
五、足阳明经别/108
六、足太阴经别/109
七、手少阴经别/109
八、手太阳经别/109
九、足太阳经别/110
十、足少阴经别/110
十一、手厥阴经别/111
十二、手少阳经别/111
十三、足少阳经别/111
十四、足厥阴经别/112
第六节 十二经筋/113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113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113
三、手太阴经筋/114
四、手阳明经筋/114
五、足阳明经筋/115
六、足太阴经筋/117
七、手少阴经筋/118
八、手太阳经筋/118
九、足太阳经筋/119
十、足少阴经筋/120
十一、手厥阴经筋/121
十二、手少阳经筋/121
十三、足少阳经筋/122
十四、足厥阴经筋/123
第七节 六经皮部/124
一、六经皮部的概念及其分布/124
二、六经皮部在诊治方面的应用/125
三、六经皮部与关、阖、枢/125
第八节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125
一、根结/126
二、标本/128
三、气街/130
四、四海/130
第三章 腧穴/132
第一节 概述/132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132
二、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134
三、腧穴定位方法/141
第二节 十四经穴/143
一、手太阴肺经/143
二、手阳明大肠经/152
三、足阳明胃经/164
四、足太阴脾经/192
五、手少阴心经/205
六、手太阳小肠经/211
七、足太阳膀胱经/222
八、足少阴肾经/262
九、手厥阴心包经/278
十、手少阳三焦经/285
十一、足少阳胆经/297
十二、足厥阴肝经/335
十三、督脉/348
十四、任脉/368
第三节 经外奇穴/386
一、头颈部奇穴/386
二、胸腹部奇穴/392
三、背腰骶部奇穴/393
四、上肢奇穴/397
五、下肢奇穴/402
第四章 针法/407
第一节 概述/407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407
二、针法操作的量学要素/409
三、针刺前的准备/409
四、针刺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411
五、针刺注意事项/413
第二节毫针刺法/414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414
二、针刺练习/415
三、进针法/416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417
五、行针法/418
六、补泻手法/421
七、得气与行气法/425
八、留针与出针法/427
九、常用刺法/427
第三节 三棱针疗法/429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431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431
第六节 指针疗法/433
第七节 鍉针疗法/435
第八节 芒针疗法/436
第九节 针挑疗法/437
第十节 火针疗法/438
附 电热针/439
第十一节 腧穴注射疗法/440
第十二节 电针疗法/442
第五章 灸法/446
第一节 灸法的基本知识/446
一、灸法的量学要素/446
二、灸法的分类/446
三、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447
四、灸法的补泻/448
五、施灸的先后顺序/448
六、灸法的禁忌证/448
七、灸法的注意事项/449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450
第二节 施灸的原料及制作/450
一、艾叶的特点及功用/450
二、艾绒的制作与保藏/451
三、艾炷的制作/451
四、艾条的制作/452
第三节 艾炷灸法/452
一、直接灸/452
二、间接灸/454
第四节 艾条灸法/464
一、纯艾条灸/464
二、加药艾条灸/466
第五节 温灸器灸/467
一、温灸筒灸/467
二、温灸盒灸/467
三、苇管灸/468
第六节 其他艾灸法/469
一、艾饼灸法/469
二、艾熏灸法/469
第七节 非艾灸法/469
一、药物火热灸法/469
二、药物非火热灸法/472
三、电灸法/475
第八节 保健灸法/475
一、概述/475
二、常用腧穴及方法/476
第六章 拔罐疗法/479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479
第二节 罐具种类及拔罐方法/480
一、罐具种类/480
二、拔罐方法/481
第三节 拔罐的应用/483
一、留罐法/483
二、闪罐法/483
三、走罐法/483
四、针罐法/484
五、刺络拔罐法/485
六、煮药拔罐法/485
七、储药拔罐法/485
八、起罐法/485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486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487
第七章 微针系统疗法/488
第一节 耳针疗法/488
一、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488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488
三、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490
四、耳郭标志点和线的设定/490
五、人体在耳部的投影/491
六、、耳郭分区说明/491
七、耳穴的定位与主治/492
八、耳穴诊断/502
九、耳穴治疗/505
第二节 头针疗法/508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508
二、颅颈表面解剖名称/509
三、标准头针治疗线/510
四、焦氏头针治疗区/511
五、头针治疗/514
第三节 面针疗法/516
一、面部与经络、脏腑、肢节的相应关系/516
二、面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17
三、面针治疗/519
第四节 眼针疗法/520
一、眼与脏腑的相应关系/520
二、眼区的划分及其与脏腑的配属关系/520
三、眼区解剖/522
四、眼针治疗/522
第五节 鼻针疗法/523
一、鼻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24
二、鼻针治疗/527
第六节 舌针疗法/527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527
二、舌部解剖/528
三、舌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28
四、舌针治疗/531
第七节 口针疗法/531
一、口与脏腑的相应关系/532
二、口针治疗区域划分/532
三、口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33
四、口针治疗/539
第八节 手针疗法/539
一、手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540
二、手针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540
三、手针治疗/543
第九节 足针疗法/544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544
二、足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44
三、足针治疗/548
第十节 腕踝针疗法/549
一、腕踝针人体分区/549
二、针刺点定位与主治/550
三、腕踝针治疗/552
第十一节 胸穴指压疗法/554
一、胸穴定位与主治/554
二、胸穴指压治疗/556
第十二节 腹针疗法/557
一、腹针腧穴定位与主治/557
二、腹针治疗/563
第十三节 浮针疗法/564
第十四节 全息腧穴诊疗法/565
一、全息腧穴定位规律/566
二、全息腧穴诊断/567
三、全息腧穴治疗/567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569
第一节 概述/569
一、腧穴特种疗法的分类/569
二、腧穴特种疗法的特点/569
第二节 腧穴贴敷疗法/570
第三节 腧穴电疗法/571
一、直流电疗法/571
二、感应电疗法/573
三、电兴奋疗法/573
四、脉冲调制电流疗法/574
五、共鸣火花电疗法/574
第四节 腧穴激光照射疗法/574
第五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577
第六节 腧穴微波照射疗法/579
第七节 腧穴磁疗法/581
第八节 腧穴药物离子导入疗法/583
第九节 腧穴热电磁药熨疗法/584
第十节 腧穴埋线疗法/584
第十一节 小针刀疗法/588
第十二节 水针刀疗法/590
第十三节 筋骨三针疗法/592
中篇 针灸学临床/597
第九章 针灸治疗作用/597
一、疏通经络/597
二、扶正祛邪/597
三、调和阴阳/598
第十章 针灸治疗原则/599
第一节 治神守气/599
一、治神/599
二、守气/599
第二节 清热温寒/600
一、清热/600
二、温寒/601
三、温清并用/601
第三节 补虚泻实/601
一、虚则补之/602
二、陷下则灸之/602
三、实则泻之/602
四、菀陈则除之/602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603
第四节 标本缓急/603
一、治病求本/603
二、急则治标/603
三、缓则治本/604
四、标本同治/604
第五节 三因制宜/604
一、因时制宜/604
二、因地制宜/604
三、因人制宜/604
第六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605
一、同病异治/605
二、异病同治/605
第十一章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606
第一节 八纲证治/606
一、阴阳证治/606
二、表里证治/607
三、寒热证治/607
四、虚实证治/607
第二节 脏腑证治/608
一、肺病证治/608
二、大肠病证治/608
三、胃病证治/609
四、脾病证治/609
五、心(心包)病证治/610
六、小肠病证治/611
七、膀胱病证治/611
八、肾病证治/611
九、三焦病证治/612
十、肝、胆病证治/612
第三节 经络证治/613
一、经络证治的方法/613
二、经络证治的内容/615
第十二章 针灸配穴处方/618
第一节 取穴原则/618
一、近部取穴/618
二、远部取穴/618
三、随证取穴/619
第二节 配穴方法/620
一、本经配穴法/620
二、表里经配穴法/620
三、左右配穴法/621
四、前后配穴法/621
五、上下配穴法/621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621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621
二、把握治疗时间/622
三、针灸处方符号/623
第四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624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624
二、原穴与络穴的临床应用/626
三、背俞穴与募穴的临床应用/627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628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629
六、郄穴的临床运用/629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630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630
第五节 逢时选穴法/634
一、子午流注纳甲法/637
二、子午流注纳子法/643
三、养子时刻注穴法/644
四、灵龟八法/647
五、飞腾八法/649
第十三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651
第一节 急症/651
一、中暑/651
二、昏厥/653
三、休克/654
四、高热/656
五、抽搐/658
六、心绞痛/659
七、胆绞痛/661
八、泌尿系统绞痛/664
九、胆道蛔虫病/666
十、胃肠痉挛/668
十一、子痫/669
第二节 内科疾病/671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671
心律失常/671
风湿性心脏病/673
高血压/675
心脏神经症/678
肢端动脉痉挛症/680
二、呼吸系统疾病/68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8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683
慢性支气管炎/685
支气管哮喘/687
三、消化系统疾病/690
胃炎/690
胃下垂/693
肠炎/694
胆囊炎/696
便秘/699
膈肌痉挛/700
黄疸/703
四、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705
三叉神经痛/70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06
面肌痉挛/708
内耳眩晕症/710
坐骨神经痛/712
外伤性截瘫/713
神经性头痛/715
癫痫/717
脑血管意外/720
重症肌无力/724
精神分裂症/726
神经衰弱/729
老年痴呆/730
癔症/732
五、血液系统疾病/734
白细胞减少/73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36
六、结缔组织及过敏性疾病/737
类风湿关节炎/737
痛风/739
七、内分泌系统疾病/742
单纯性甲状腺肿/74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4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48
糖尿病/750
肥胖症/754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57
睾丸炎/757
男性性功能障碍/758
附 慢性前列腺炎/764
男性不育症/766
尿石症/768
尿潴留/770
小儿遗尿/771
第三节 骨伤科疾病/773
一、骨关节炎/773
二、软组织扭伤/775
三、腰痛/776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778
四、肩关节周围炎/780
五、腱鞘囊肿/781
附 腱鞘炎/783
六、肱骨外上髁炎/784
七、臂丛神经痛/785
八、肋间神经痛/787
九、颈椎病/789
十、落枕/791
十一、颞颌关节紊乱症/792
十二、足跟痛/793
第四节 外科疾病/795
一、急性阑尾炎/795
二、丹毒/797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98
四、疝气/800
五、急性乳腺炎/802
六、乳腺增生/804
七、痔疮/805
附 痔疮手术后排尿困难/807
八、直肠脱垂/807
第五节 皮肤科病/809
一、荨麻疹/809
二、湿疹/811
三、痤疮/813
四、斑秃/815
五、神经性皮炎/817
六、扁平疣/819
七、皮肤瘙痒症/820
第六节 妇产科病/822
一、妇科疾病/82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822
闭经/824
痛经/825
功能性子宫出血/827
慢性盆腔炎/829
附 带下病/831
月经不调/833
附 无排卵型月经不调/836
不孕症/837
更年期综合征/839
二、产科疾病/840
妊娠呕吐/840
胎位异常/842
滞产/844
附 胎盘滞留/845
恶露不绝/847
产后宫缩痛/848
缺乳/850
第七节 儿科疾病/852
一、小儿惊风/852
二、婴儿腹泻/854
三、小儿疝气/856
四、小儿直肠脱垂/858
五、小儿麻痹后遗症/860
六、小儿食积/862
七、小儿脑瘫/863
八、注意缺陷障碍/864
第八节 眼科疾病/866
一、睑腺炎/866
二、近视/868
三、急性结膜炎/871
四、麻痹性斜视/873
五、视神经炎/876
六、中心性视网膜炎/879
七、青光眼/881
第九节 耳鼻喉科疾病/884
一、耳病/884
耳鸣与耳聋/884
中耳炎/886
聋哑/888
二、鼻病/889
鼻窦炎/889
鼻出血/891
三、咽喉病/893
咽喉炎/893
梅核气/896
急性扁桃体炎/897
四、口腔病/899
口腔溃疡/899
牙痛/901
第十节 传染性疾病/903
一、病毒性传染病/903
流行性感冒/903
流行性腮腺炎/905
带状疱疹/906
二、细菌性传染病/90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08
百日咳/910
细菌性痢疾/912
三、结核病/914
肺结核/914
颈淋巴结结核/915
四、寄生虫性传染病/917
阿米巴痢疾/917
疟疾/919
第十一节 职业病及其他/921
一、放射病/921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922
三、戒断综合征/923
戒烟综合征/923
戒酒综合征/925
戒毒综合征/926
四、竞技紧张综合征/928
五、雀斑/929
六、黄褐斑/930
七、衰老/931
八、术后胃肠功能紊乱/932
九、放疗、化疗反应/933
第十四章 针刺麻醉/935
第一节 概述/935
一、针刺麻醉的起源与发展/935
二、针刺麻醉分类/936
三、针刺麻醉的作用特点及手术/937
评级标准/937
四、影响针刺麻醉效果的因素/938
第二节 操作方法概要/939
一、手术前准备/939
二、疗效预测指标/939
三、优选腧穴/940
四、确定手法/940
五、合理使用辅助药物/940
六、手术后工作/941
第三节 组方与手法/941
一、甲状腺摘除术/941
二、颈椎手术/942
三、肺切除手术/942
四、胃大部切除术/943
五、脾切除术/944
六、阑尾切除术/945
七、疝修补术/945
八、前列腺切除术/945
九、妇产科手术/946
附 几个特殊腧穴及其针法/947
十、骨科手术/947
下篇 针灸学荟萃/953
第十五章 《黄帝内经》、《难经》文摘/953
第一节 经络/953
第二节 腧穴/954
第三节 刺灸法/956
第十六章 历代针灸歌赋选录/960
第一节 综合类/960
一、流注指微针赋/960
二、针经标幽赋/960
第二节 腧穴类/962
一、《天星十一穴歌诀》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962
二、四总穴歌/963
第三节 刺灸法类/964
一、金针赋/964
二、补泻雪心歌/965
三、行针总要歌/965
第四节 证治类/966
一、流注通玄指要赋/966
二、玉龙歌/967
三、针灸歌/971
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972
五、灵光赋/972
六、席弘赋/973
七、治病十一证歌/973
八、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974
九、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974
十、玉龙赋/975
十一、拦江赋/975
十二、肘后歌/976
十三、百症赋/976
十四、行针指要歌/977
十五、回阳九针歌/977
十六、杂病穴法歌/977
十七、胜玉歌/978
第十七章 针灸现代研究进展/979
第一节 经络研究进展/979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979
二、经穴电现象的研究/980
三、证明经络存在的其他生物物理学指标的研究/981
四、循经皮肤病的研究/983
五、有关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984
六、关于经络研究的展望/986
第二节 腧穴的研究进展/987
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987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989
三、腧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990
第三节 针法操作的相关研究进展/992
一、针刺手法的研究/992
二、关于“得气”的研究/994
三、关于留针的研究/996
第四节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进展/999
一、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999
二、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1001
第五节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1003
一、腧穴作用特异性的研究/1003
二、针灸治疗各系统疾病的研究/1004
参考文献/1015
腧穴索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