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入门课程,也是中医其他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基础,亦是老专长的必考基础课程之一。但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古代,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加之理论抽象,对于一些民间中医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些困难。道医网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方法,帮助大家尽快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掌握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①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较多,近五十万字,应当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认真熟悉大纲要求,了解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②了解学习要求,认真掌握学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每一章节中新出现的名词术语是重点内容,都要掌握,如藏象学说部分中的藏象、天癸、奇恒之腑、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纳气等都应作为基本概念进行掌握;而诸如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肺主宣降、肾主水等则作为基本理论掌握其主要表现及生理病理,等等。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①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阴阳学说学习中,阴阳的概念抽象难懂,在学习时可结合省内外相应地名,如济阳县、蒙阴县、华阴县、华阳宫等理解阴阳源于“日光向背”的渊源;结合冬天雪后化雪时山之南北坡与河之南北岸之不同,理解“阳主热、阴主寒”的特点。
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医理论
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再如以过度思虑用脑可致失眠、健忘、纳呆、消瘦等神经衰弱病症,说明过思伤及心脾,并由此加深对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功能的理解;结合冬天取暖的基本条件,理解心主血脉的三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及其生理病理;如此取象比类,通过浅显的生活实例理解深奥的医学道理。
③比较中西医学,突出中医思维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如对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可结合中医临床中精神、情志性疾病从心治疗获得痊愈进行理解外;
还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汉字中凡与思维、情志有关的活动皆有“心”或“竖心”旁,如想、念、意、思、愿、怒、悲、恐,以及惊、惧、怕、忧、慌等。
④结合临床实际,运用中医思维
由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理解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与平衡;由引发疾病的两大因素——正气亏虚与邪气侵袭,论述中医养生防病的两大措施——内养正气,外避邪气,由此理解《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
由影响正气盛衰的因素,分析内养正气的方法,推出加强营养、注重锻炼、起居规律、注意心理调适,维持心身健康的重要性。由此既加深了对中医发病学说、预防理论的理解,又掌握了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的科学道理。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