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师承文化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因为历史的原因,历史上诸多优秀的医家,本身就是道儒两家的大家,而道儒两家因为都有拜师的仪规,所以中医传承自然也就有了拜师的仪规。

有师承与无师承的中医大夫有区别吗?从看病的疗效角度来讲,并不一定会有太大的区别。师承并不是技术优质的保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师承的中医在入门前,必然要比自学的中医学习的更系统、更规范一些。所以,师承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传承,而不在于创新和开拓。当然,如果连传承都传承不好,那创新和开拓也就无从谈起。毕竟,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眺望远方。

而至于说拜师和收徒,对于中医大夫而言,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中医大夫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老师,但是师父往往却只能有一位记名的师父,而是否能出师、医德医技如何,师父往往也有着很重的话语权。

当然,现在国家也有相应的拜师仪式,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医大师,还是各个地方的国医大师们,一般都会在给予大师们荣誉称号之后,再举行拜师仪式。一般情况下,中医药院校中的教授们在带教本科生或者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时,也会举行拜师仪式。这些仪式的来源,就是中医大夫的师承传统,所举行的仪式也就是拜师仪式。

那什么样的中医大夫可以收徒弟呢?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可以收徒。不过在世医家族中,一般都是已经在一地有了一定名声了,行医数十年以上、当地群众中口碑很好的老大夫们才能有收徒的资格。在过去,一般情况下,年龄不到一甲子,是不会收徒的;也有一些大夫遇到徒弟的时间比较早,确实是遇到了好苗子,也会破例提前收徒,但是至少是在四十九岁之后才能考虑的事情。并不是说随便是个中医大夫就可以收徒了,例如刚刚大学毕业,考了个医师资格证,就跑去学人收徒,那肯定是不太合适的——难免会让人说不自量力,误人子弟,草菅人命。笔者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就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祖父就将笔者一顿臭骂——好在那个孩子足够灵光,本人也足够努力,如今确实是成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医生。

而中医的师承,并不是说简单的举行一个仪式就可以了。是否收下这个徒弟,则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才能决定的事情。中医收徒,要考核徒弟的“五性”,也就是:德性、耐性、灵性、悟性、本性。

德性,就是一个人的品德秉性。必须要品德端正,品性纯良。如果学医只是为了赚很多钱,获得很多的利益,或者以此来做坏事,那肯定是不行的。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医者熟悉人体,熟悉药物特性,熟悉各类诊治手段,如果不把手段用到正道上,那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有极大危害的事情。一个品德不好的中医大夫,不仅仅是会伤害整个中医行业,更重要的是会伤害到具体的患者——中医的职业生命很长,如果以术害人那就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中医大夫技术失传,总有人说是因为中医大夫们故步自封,其实不然: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往往才是中医大夫技术失传的主要原因。毕竟,如果没办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那与其让这一身手艺变成了害人的工具,还不如带进棺材。悬壶济世一生的中医大夫怎么会敝帚自珍?这些胸襟还是有的——但是,如果所传非人,那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耐性,就是一个人有没有韧劲,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学中医乃至当中医大夫,都是一件非常枯燥辛苦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韧劲,没有足够的耐心,那是熬不住的,熬不住就学不会或者学不全,学个半吊子出去,依然是害人不浅。而中医大夫们是没有足够的手段限制那些半吊子的,所以只能通过时间慢慢观察,慢慢看。毕竟,收徒与带学生不同。带学生,两者之间并没有那么亲密的联系与关系。而收徒,则是要对徒弟负责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将师父看做是父亲,那就意味着要对师父尽孝;而师父也理应将徒弟视为亲出子侄,要引导教好教真本事。

既然想学真的本事,那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过去,一年挑水,两年打杂,三年抓药,才是入门前的准备。那有没有说做了这些苦事,还没有入门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会说就此荒废了,而是往往就会按照其秉性,朝着药师或者其他的方向培养,但是并不一定会教给看病的手艺。

至于说灵性,其实是与耐性相辅相成的。在过去,一般中医大夫收徒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而不是像现在都是十几二十岁了才开始接触。那从小就要磨其耐性,将其的韧劲打磨出来只是个基础——在打磨的过程中,这个孩子自己有没有灵性,能不能在日常打杂的工作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则是第三个需要考察的样子。毕竟,单有耐性,最终培养出来的不会是庸医,但也不会成为名医;而有灵性的孩子,培养出来之后,则是有可能成为名医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徒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悟性,是当中医大夫必须要有的素质。在传统的中医大夫看来,太迂腐的人,当不了大夫,太教条的人,也当不了大夫。原因很简单:经方经典是先贤的经验,但是人是活的,并没有多少人会规规矩矩的按照书上写的生病。人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天有四时,地有五方,怎么可能那么规矩的按照书上写的得病呢?这也是为什么单纯抄方是无法学会中医的原因。所以,得有一定的悟性,用药如同治国,又如同排兵布阵,所以中医大夫的工作与宰相其实是差不多的,需要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育万物抚四夷镇诸侯,亲附百姓,还得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没有悟性,那就是莫得感情的机器,是调理不好患者身体的。

至于说本性,则是要综合起来看。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本性不坏,意识是这个人本质是好的,本性和德性的区别是:德性只是品德方面,而本性则是要综合起来看。有些人,各个方面都有瑕疵,但是综合起来不算很坏,那就在教授的过程中,修剪枝叶,有的人各个方面看着都不错,但是本性不好,那不如早早让其改行避免出现问题。

毕竟,拜师与收徒,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拜师者不能轻易去拜,而收徒者也不能轻易去收。不拜师,称为“老师”,跟着老师学习,执弟子礼却不必尽子侄的心。拜师,称为“师父”,看似是要承担很多,但是同样也会获得很多,例如正式的徒弟在过去,是有专门的家谱进行记录的,地位与儿子相同,如果没有儿子,甚至可以取了师父的女儿然后继承师父的家业。即便是现代社会,在各地世医家族所在,有师承的中医大夫往往更容易得到同行们和患者的认可,天然也就带着各家各派的印记。目前许多年轻的中医大夫之所以感觉自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传承的印记,对于中医大夫而言,没有这种传承,虽然不影响看病,但是事实上有传承的同行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业务能力的增长,事实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无形壁垒。当然,这样的行业无形壁垒不是说有人故意设置的,这是各行各业都有的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行业特性,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在考察了拜师者的“五性”之后,往往这个拜师者也已经在师父跟前生活了一段时间了。经过师父的考核,决定可以收徒了,那就会正式的举行拜师仪式。

那拜师的仪式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拜师者在经历了考察之后,师父觉得考察通过了,会向拜师者暗示或者明示,决定收其为徒了。这个时候,拜师者就要非常正式写一个拜师的帖子,拜帖中一般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户籍信息、同时要谦虚准确的提出拜师的意愿,而后可以自己将拜帖直接交给师父,也可以由自己家里的长辈或者师父的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同门的师兄们代为转交。

师父收下拜帖之后,需要找到两名同行来当中人和保人,中人就是现代的介绍人,一般也就是师父的其他徒弟或亲朋好友,同时也是熟悉拜师者的人;而保人就是现代的见证人,往往就是同行内其他德高望重的人,现在一般也就是另外一位有资格收徒的中医大夫。有了介绍人,有了见证人,师父也收了拜帖,师父就可以选择良辰吉日了。

到了良辰吉日那天,师父理应邀请一些关系好的同行来参加仪式,也就是正式接纳了这个徒弟;而徒弟则是要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在仪式过程中,首先是祭天敬祖,各地拜的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拜神,有拜神农的、有拜吕洞宾的、有拜保生大帝的、还有拜药师佛或者药王菩萨的;如果是祖师爷,那就有拜华佗的、有拜扁鹊的、有拜孙思邈的、有拜张仲景的、还有拜葛洪的,如果是药师拜师的,则还有拜李时珍的;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是有专门的药王庙的,庙里会把这些祖师爷都供上,那就是在药王庙里都拜拜。而世医子弟,一般拜师的时候,也会拜师父家里的祖先牌位,因为世医家族本身就是传承式的,世医家族里的师父同意徒弟拜祖先牌位,那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认同和接纳。而无论是哪一种祭祀,并不是说就是封建迷信,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仪式。通过固有的仪式感,给中医传承找到一个仪规的载体。现代社会,祭祀礼仪已经比过去简化了很多,不过摆些水果,三柱清香,祭祀结束了,水果也就排排坐分果果吃掉了。

祭天敬祖结束之后,就是拜师仪式。这个时候,师父要正坐在大堂主位,徒弟则是对师父行跪拜礼,感谢师父收纳,师父则是要说几句诫勉的话,让这徒弟以后懂礼数知进退明是非断阴阳,徒弟三拜礼成,从此以后师徒关系也就确立下来了。然后就是感谢宾客。

在过去,这个仪式是很庄重的一件事情,放到现在,也就是大伙儿凑一起吃顿饭就算结束了。

拜师仪式结束之后,无论前面在师父跟前待了多久,都不算是学习。而拜师仪式结束后,这才算是真正开始学习。到了这个时候,师父一般也就不会藏着掖着,会带着徒弟一起看病,从望闻问切开始,都允许徒弟在身旁陪着。例如师父把脉之后,也会让徒弟把脉,而后师父也会让徒弟开方,之后师父再进行点评开方,所谓言传身教,毫不保留。

同样的,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徒弟越是要认真仔细,因为无论多少,原本这些就都是师父的经验,徒弟想把师父的经验变成自己的,那就得勤学苦练认真思考仔细琢磨。同时,对于师父的生活也需要关心,日常礼数要到位。在不懂的时候,要在师父有空闲的时候主动去问,因为徒弟不问,师父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徒弟哪里不懂;师父则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徒弟进行必要的考核,一些并不是那么难的常见病,也会慢慢开始放手让徒弟去诊治。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几个(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进行传授,师兄弟之间也要相互帮衬,同门之间,最忌相互猜忌相互攀比,反倒是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过去,每年三节两寿,徒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去看望师父,确有不便的徒弟,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同样的,当徒弟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师父也要像对待儿子女儿一样对待自己的徒弟,例如在徒弟出师之后,单独执业的时候,予以开业上的照顾,同行之间的帮衬,都是应有之义。

那拜师要不要收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收钱的,这种往往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确实交不起学费,所以以工代学,用打杂干活来充当学费,这种不交学费的孩子,往往师父家里还得要管吃住。但是,往往这种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医大夫,不是没有,但是确实是很难,凤毛麟角,千里挑一。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更多的是穷苦人家给孩子找个吃饭的出路,而非是真的冲着当大夫去的,其父母与师父之间签订的契约近乎于卖身契,只不过是以所谓拜师之名送去,这种契约上往往会有一行血淋淋的“生死勿论”。所以,这种情况下除非孩子非常有灵性,而师父也确实喜欢,否则基本上不太可能真的去教,全凭其自己。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而第二种,当然是要收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到师父家里挑水打杂开始,每月或每季度或每年都要交一定数额的束脩,也就是学费。没错,打杂不仅不赚钱,还要交钱。当然,也不用交很多钱,一般也就是自己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这种付学费的,往往就是冲着当中医大夫拜师来的,而这几年的挑水打杂,也不过是磨砺心境的开始,也是考验“五性”的开始。那考验有没有时间?在过去是不一定的。有的人时间长,有的人时间短,一般情况下都是两年打杂,三年抓药,这就五年过去了,还没有入门;有的地方是三年抓药,两年开方,这也是五年过去了,同样是没有入门,而后能不能出师还得看师父了。

这两种情况,看似前面的时间久,后面的时间短,但是其实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出师。而所谓的打杂,其实也并不真的就是生活打杂,而是在诊所或者药铺打杂,打杂期间,同样是要学习认药、背药性、药物炮制等等诸多知识的,这其实是在准备两个方向——如果当不了大夫,还可以当个药师,总归不至于饿死,要给口饭吃。而跟师学习期间,同样是要交学费的。

这世上有这么几种钱是不能欠的:一是老师的学费,二是大夫的诊金,三是窑姐的肉金,四是赌鬼的赌资。这四种钱,前三者欠了,败的是人品,第四种欠了,败的是信用。

那有没有不收学费的中医大夫?或许有,但是肯定是非常少了。从古至今,师带徒必须收束脩,如果不收,将来哪还有人愿意去教呢?

所以,拜师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对于拜师者和收徒者都是。这世上,有资格收徒的大夫很多,但是真正愿意收徒的大夫,很少。

因为这个事情,讲缘分的。

看完了觉得有趣,学到东西了,记得赞赏哈。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