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文化简介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道医学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道医学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发源兴起的,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

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去乱世,致太平”、“身国同治”的主张,因

道医源於巫祝之禁咒祈禳,遵循老子的致虚守静的自然法则,其後则用汤醴草药,并逐渐采用针法与灸法。在战国以迄秦汉之际,经脉理论渐认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由针灸运用发展到汤液方面,导致医术发生典范转移的现象。道教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长生久视"我命由我,不属天地"形神相依,神无(气)合- -"等修道思想。魏晋南北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等,提出了静思、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辟谷、呼吸、守一、藏精、调息等修炼养生方法。全真派王重阳主张明心见性,性命双修。道家养生大致分为动功、静功、外丹、内丹、医药养生、食养食疗、房中养生和起居养生八个方面。

此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就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道家动功包括导引、服气、行照、缘督、吐纳、胎息、推拿按摩、武术等。道家静功包括心斋、坐忘、存思、内视、守一等。道家内丹,随开黄年间苏元朗提出“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和气功不一样,道家内丹炼得好,自然可以祛病延年,修炼不好,对身休亦无大碍。

道家医药养生是道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教医学救治方、道教养生疗病方法等。 道家饮食养生介绍道家的饮食习俗、原则。道家起居养生包括洗头、浴足、刷牙、漱口、渊津排泄、沐浴更衣、站立行走、寝卧睡眠等,道家房中养生是道家关于两性生活的知识,虽然流传中被人误用,遭受诋毁,但是许多论述和方法仍然是科学的、健康的,是人类生育卫生不可或缺的内容。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天下至道》、《合阴阳》 将房中术尊为黄帝流传的“天下至道",是返老还童仙术。葛洪著《抱朴子》,认为:“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善其术者,则能走马补脑,还阴丹以朱肠:能令人美色,终其所禀天年”。孙思邀《房中补益》说:“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失人漏精尿虫,以至鬼交之病,损一当百也。”房中术流入宫廷氏族社会当中,逐渐被帝王所崇拜。

我们中国医学的四大哲学理论基础,它和道教是同根同源的。中医四大哲学理论,一个是整体理论,一 个是阴阳理论,一个是五行理论,- -个是精气学说。道医起源于阴阳,阴阳起源于8000年的伏羲《易经》文化;中医起源于五行,五行起源于5000年《黄帝内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先有道医后有中医,或者说中医是从道医发展演变而米的。

道医不只是在结构上认识生命,它讲精气神。生命实际上是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和意识构成的一“个生 命的复合整体。实际上它是讲述的生命体在恶变成“器质性病变"中的能量状态,在能量状态下去描述生命。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