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留在中医院校?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中医学院派和民间派两大派系的划分似乎越来越显著,学院派作为曾经公认的正统,因种种原因,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而民间中医的旗帜越来越鲜明。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学院教出来的很多学生的确只会空谈理论,而不大会用中医看病,而在实践中摸派滚打的民间医生,临证水平就是高于学院毕业的学生。原因在于:

一、学校老师理论与临床脱节,临床经验少得可怜,很多东西自己都没搞懂,上课只能照本宣科。

二、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

研究生毕业时,导师让我考虑留校,我基本没想就拒绝了。我是学温病的,我所知道的温病教研室某一年所留校任教的两名七年制学生,竟无一人是学温病的,更不要说什么相关临床经验了。我认为学中医一定不能没有临床,所以我选择了先上中医临床。在临床中,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与在学校纯理论的推演确实不同,我想这也是所谓重理论的学院派与重实践的民间派的不同之处,两种状态我都经历过,所以大概能体会出两者的差异。比如,以前学桂枝汤时,把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舌淡苔薄白,这一运用原则记得很熟。但临床上一看,根本不是这回事,哪有这么典型啊,随着经验越来越多,体会到桂枝汤的运用其实只要抓住两点就可以,一是出汗,二是脉虚。尤其是最近用桂枝汤合蒿芩清胆汤治好了较顽固的两例自汗,效果极好,病人除自汗外,略有口干苦,舌较红,苔黄腻,但脉缓软无力,用桂枝汤合蒿芩清胆汤,凭的就是脉象。

没上过临床的老师,自己都不会看病,自己都不知怎样思考,怎能指望教出会看病的学生。又如,我是学温病的,临床所见,营血分证,尤其是血分证已轮不到中医来治了;这不是说中医治不好,我就幸运地遇见一例,也就一例而已,还是因为病人地处偏远,离大医院很远,才叫我隔山开药。病人阴虚体质,暑天受热,双下肢大面积皮下出血,色鲜红,痛甚,发热,尿色如茶,大剂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汤,一剂显效,血色变暗,不再扩散,两剂瘀血渐散而愈。但若非条件所限,这样的病人,无一例外都送到急诊科挂瓶去了。所以温病学已失去温病急重症这块阵地,这是事实,但是其擅治的夹湿类疾病,却是西医之短、温病之长,而且如果湿热湿温治得好,是绝对可以出人头地的。

我在西医院工作,看到一些简单的感冒,或是胃病、咳嗽,西医动则输液(在国外,医生都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中国的西医们在这方面却绝对是世界领先的),几百元算少的,几千元是正常的,而中医呢,几元钱几十元钱,问题解决了。结果,除了医者和病人外,领导不喜欢,护士不高兴,因为你没为医院挣钱啊,谁来养医院,谁来养护士,谁来养庞大的后勤队伍,所以医院不要中医,是因为中医只会看病,不会为医院挣钱。

中医要亡,是因为中医太优秀,能用最少的钱治最难的病,与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太格格不入。我们这一代中医,是孤独的、彷徨的、悲壮的,像“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像扑火焚身,至死不悔的飞蛾。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