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功效如何《黄帝内经》道出奥秘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近年来,推拿按摩的保健方法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并且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更有不少年轻人因为按摩保健操作简单、疗效良好,而成为追捧它的“新生代粉丝”。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按摩在中医里从来都不新潮,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过许多有关按摩的论述。按摩保健的诸多功效也早就被古人在中医经典中所证实。

历史悠久的中医按摩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推拿按摩在古代被称为“按蹻”,是中医学养生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

中国最早的关于推拿按摩的专业著作叫作《黄帝按摩经》,不过很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已经失传,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知道有关《黄帝按摩经》的一些信息。在《黄帝按摩经》之后,中国现存最早关于按摩的医学理论专著就是《黄帝内经》了这也是中国最早有详细按摩文字记载的专著。

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提到了推拿按摩,而且对于其原理、方法、所使用的工具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只是在《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按摩的论述,不如《黄帝按摩经》有条理,而是分散在多个篇幅中,但只要细细研读《黄帝内经》,中国古代关于按摩的整个理论体系,还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统计,《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有九篇提到按摩,《灵枢》有五篇提到按摩,可见《黄帝内经》尽管对按摩的论述不集中,但所用的篇幅也是很多的。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血气形志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讲述了按摩治病健身的原理;《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对古人们使用按摩疗法的功效作了介绍。在《灵枢•九针》中,还提到了最早的按摩工具原针。

而推拿按摩的保健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它是历代养生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而《黄帝内经》的论述,则是中医推拿按摩所有理论与实践的根基。

《黄帝内经》中的按摩八法

早在《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中,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推拿按摩的保健治疗功效。书中写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这说的就是按摩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对症下药,治其根本;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保健的目的,同时对许多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

曾有人总结过推拿调理的十大功效:即从内到外帮助人体排毒,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健康减肥,塑身美体;调节肠道,改善便秘、腹泻等症状;调节睡眠,美白肌肤,使皮肤莹润有光泽;缓解疲劳,排除人体多余乳酸,快速解除劳累后的肌肉疼痛;对关节炎、风湿、腰腿疼痛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提升人体基础体温,改变体内环境,增加身体免疫力;调理女性宫寒、痛经、乳腺结节、月经不调等,针对寒性体质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解除因长期饮酒、过度吸烟而积淀的体内毒素,加快体内尿酸排泄,有效控制和缓解痛风。

乍一听,好像把推拿按摩说得包治百病,万分神奇,可是回到《黄帝内经》的原文中,会发现这些功效说得并不夸张。其中所说的十大功效恰好就与推拿按摩八法相对应。

《黄帝内经》中根据推拿按摩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讲到了针对不同复杂病症的不同推拿法,分别都对应着不同的保健功效。

1、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说明了人体在受寒而引起的疼痛,用按穴法来祛寒止痛。在按摩的临床应用中,像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都有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

这种手法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尤其对一些女性调理女性宫寒、痛经、乳腺结节、月经不调等,改善寒性体质有着促进作用。

2、通法

通法是按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治法。《黄帝内经太素》说:“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乔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

按摩本身就是以经络学说为治疗的理论基础。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联系全身上下内外的主要网络,是外邪入侵、进入脏腑的途径之一。、按摩具有显著的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通畅以后,气血得以流通,津液得以运行,才能起到“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

3、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腑脏功能之衰弱。经云:“虚则补之”。“扶正祛邪”是按摩临床的指导思想。《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了因气不足而致病者可用按摩的方法补气,使精神得复。

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补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

4、汗法

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黄帝内经》中写道:“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说,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症。在施行按摩手法时,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方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实行“汗法”时,被按摩者会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

5、清法

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写道:“热者清之”,这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法则。但热病的症状极其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在里者还是在表,病在里者还需辨别是属气分热或血分热,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

6、和法

和者即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黄帝内经》中写道:“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按摩运用此法,手法应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常运用振法、摩法、推法、擦法等手法治疗。运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7、散法

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消除,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

《黄帝内经》中写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 因此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散法治之。按摩所用的散法,一般以一指禅推法、搓法、揉法、擦法、摩法等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8、消法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一种祛除积滞、瘀阻、积聚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按摩中“消法”常用于治疗食物停滞、血瘀、气块、痛肿、痰核、顽痹等病症,用以消积导滞、活血祛瘀、行气除痞、散结消肿、软坚化痰、祛瘀通络等。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