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当人体有病时,机体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可以通过中医的四诊了解患者的疾病。四诊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古人叫“诊法”,包括四种基本方法,即望、闻、问、切。它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
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诊法去判断疾病,忽视四诊合参是不对的,所以在临床上四诊必须结合运用,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不同于医疗设备,四诊是通过内在的疾病规律反应在人体上表现在外的一些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病机、病因,从而进行辩证分析方药的一个过程。
四诊的原理是什么?四诊的原理,就是人体的发病的内部变化,可以通过人的感受,外表的一些表现来展现于人体,通过患者的体表的变化、意识上的感受传达出来。而使用四诊方面,我们中医大夫可以借助所学习的这些知识,通过收集患者望闻问切四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状态、感受、变化,来分析疾病在身体里内在的变化规律,然后确定证型的一个过程。
四诊本质上是为分析人体的病机、病因服务的,但是现在有一种不良风气,就是认为四诊是诊断疾病病名的,有的人一诊脉,什么都知道了,可是治疗起来,三四个月不见好转,来我这里,我为了给患者证明四诊的目的,宣传健康良好的中医,我不用脉诊,用其他三诊,最后5-15剂汤药完全治愈的占据这种情况的70%之多。也就是说把脉能诊断感受状态和疾病病名的,未必能通过诊断收集的资料解决疾病。
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其实不然。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四种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中医四诊有那四诊
望诊
以望色为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大夫一眼望去,看到其面色发黄,枯槁无光,就知道这个患者有可能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再比如望舌,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若舌苔黄厚,还有剥脱,一看就知道这个患者湿热内盛,同时还有胃阴不足。
闻诊
问诊
切诊
按诊,指医生用手给患者做检查,以了解患者身体局部是冷是热,是润是燥,是软是硬,以及有无压痛、肿块等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
切脉,就是常说的号脉、把脉、摸脉等。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会脉动应指的形象,进而了解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人体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系肌表。心主血脉,脉为血府,心的阳气能推动气血运行在脉管中。因此,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等综合信息。关于脉诊部位,历史上有很多种,应用最广泛的有三种。一是三部九候诊法,二是三部诊法,三是寸口诊法。现在临床最常用的是第三种。脉诊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历代中医大家的重视,其理论和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望、闻、问、切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千变万化,若仅以单一诊法进行诊察,会造成辨证信息的残缺,进而对论治产生影响。而且,中医四诊之间有相互参照、补充、证明的作用。要想全面了解病情,保证临床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必须将所有诊法有机结合起来,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不可仅凭一种诊法来断病。医生若是对切诊、望诊等单一诊法情有独钟,甚或有研究或专长,当然值得称道,但是取一法而舍三法,以一诊而代四诊,不可取。只有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全面地考察患者病情,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