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医术专长综述提纲
1、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 xxxx性别: 男 年龄: 35岁
身份证号码:4414221983xxxx
工作单位:无
联系电话:1587507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1、擅长使用推拿技术诊治中风病
2、擅长使用内服方药诊治中风病
疾病名称:中风病
代 码:BNG080
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我叫xxx,今年35岁,报考的专长是推拿及内服方药治疗中风病。出生时因早产低体重,儿时体弱多病差点妖折,幸得当地一位医生妙手,方才续命,因此便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高考志愿全部选择了医学院校,因成绩问题未被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最终去天津读了康复医学,在校期间选修了推拿学,并考取按摩师证,07年在中山大学攻读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2010年开始因工作原因经常要去到广西的一些县级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医学科的带教及科室建设,过程中会与当地的一些老中医及乡里的村医有较多的接触,了解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一些中医治疗方法,西医认为不可能治疗的疾病通过中医就能慢慢的得到控制好转,而且花费的费用较少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这激起我重新学习中医中药的兴趣及决心。随后买了中医本科的教材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由于工作原因,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各式的医生和处方,与各式的医生进行探讨,吸取所长,不断积累,希望能运用所学治病救人,就象当初别人救我一样。在临床上治疗治疗了不少的中风患者本人临床最擅长用推拿加中药内服治疗早期中风。
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对于中风患者,按照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原则,我常常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腑脏两大类。辨证施治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推拿有行气活血,舒经通络,滑利关节,可刺激外周神经,通过神经系统反射弧启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达到恢复患侧肢体功能。中风其“本”在脑和神,其“标”为风和肢,故分三期治疗:初期(软瘫期)以指代针刺激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并对患肢进行按摩;中期(痉挛期)以补三阴泻三阳,作用于关节部的手法为主;后期(恢复期)以改善运动功能为主。并且在三期治疗中,心理疗法与按摩导引同时进行.头部刺激区的治疗也要贯穿始终。同时配合足部反射区疗法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头部刺激区的治疗以点压风府穴时,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对左右风池穴,用力方向应分别朝向对侧的额角。此手法对疏通经络和扩张脑血管,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系统可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一手法本人称为封三风法,这也是本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法的重点特色。足部反射区疗法选取肾一输尿管一膀胱、头、额窦、小脑与脑干、脑垂体等足反射区.并随症加减。施术者以屈食指点、按法为主,并配合推、摩、掐、刮等法刺激上述反射区,力度以病人出现较强的刺激感(酸、麻、胀、痛)但能忍受为度.临床证明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
刘某,男,55岁,2017年3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已经丧失了自由行动能力。病人主述:半月前夜间起夜时摔倒,半边身体不听使唤。临床检查:患者口歪眼斜,言语含混不清,但神志尚还清楚,膝反射阳性,背伸力检查阳性:手握力检查阳性。对指试验阳性。右侧肢体瘫痪不能动,CT检查见患者右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塞,舌苔白腻,脉细数。在其他医院20天的药物治疗以后,稍有好转,然后来就诊,诊断为中经络型中风病。治疗方案:①头部刺激法采用手法按摩,可用推、揉、捏、拿、搓擦、敲击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推拿。施术部位在全头及颈部,双肩部及右侧患病的半边肢体。常用穴位:印堂、鱼腰、四白、太阳:迎香、人中、地仓 、廉泉、百会、肩井穴及患病肢体上的常用穴位都可选用。②重点治疗部位是头颈肩部。要在双风池、哑门、风府穴处多做点压揉颤手法、三穴滑揉点颤法、封三风法。此法操作要领:点颤风池时,发力方向应朝向对侧额角,点颤风府时,发力方向要朝向前额的督脉线与发际之交点,每次做15分钟。②足部反射区疗法选取肾一输尿管一膀胱、头、额窦、小脑与脑干、脑垂体足反射区。施术者以屈食指点、按法为主,并配合推、摩、掐、刮等法刺激上述反射区,力度以病人出现较强的刺激感(酸、麻、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开始时手法轻一些,然后逐渐加大手法的力度。③在患者各关节部位进行屈伸的活动,以防止关节发生粘连强直。嘱患者多做握橡胶圈、用筷子夹物品的活动。多走路、多活动加强肢体锻炼。 ④汤药选用补阳还伍汤为基本方。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已经基本痊愈。康复标准:口歪眼斜消失,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手握力恢复。但仍力弱不如健侧,下肢恢复得很好,已经达到完全正常,生活自主能力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适应症
主要治疗各类型的中风,早期治疗效果尤佳。
安全性及风险防患措施
对于来就诊的所有患者,做治疗前必须测量血压,对首次来就诊的患者必须了解其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一些特殊疾病,如果诊断不清的要求其到上级医院明确诊断。若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手法操作,平卧休息必要时请内科会诊。对有不稳定斑块者要慎用推拿手法,对严重动脉硬化患者避免使用颈部扳法。本人在临床中运用推拿治疗严格遵循推拿操作安全规范。
有效性
不完全统计已经治疗中风患者1500+人次,有效率达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疗效评价标准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拄拐步行,或生活基本能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xxxx
时间: 2018年 11 月 25 日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