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阳气是人体的动力之源,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爱吃冰、爱吹空调、甚至在冬天吃雪糕的种种“现代生活”,人体的阳气实则更容易被消耗,而随着耗损的阳气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古籍中的经典论述来理解阳气的作用和休养的方式。
定义与表现
“阳虚”指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有面色㿠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临床上有一种专门的阳虚脉,即《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这些症状其实非常容易联系起来,阳气自然可以理解为一种携带了热量和温度的物质,那么失去温度就会发白、发凉,而表现在二便上也是一派清冷之象,这就像大地万物失去了太阳的照射一般,《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天人相应:从自然现象理解阳气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这段话是对自然界时间变化和阴阳关系的最经典论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阴阳转化的关系是一种连续的变化和波折,而这种关系在人体脏器内部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这一段话是对人体脏器和内外关系的核心论述,我们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对五脏阴阳属性的论述,心脏是阳中之阳,一个是因为它搏动的特性,也是人体不能停止的器官,运动就是阳气的体现,而相比之下,肺的活动强度远不如心脏,但是又呼吸着运动的气,所以即使属于阳,但是属于较弱的一种阳。这里面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点或许在于脾的属性——“至”有到的意思。“至阴”可以被理解为由阳到阴、由阴出阳、升降出入通达转枢的意思。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结合上文所述的一天之中的阴阳变化,这里的脾脏就像是“天之阴”所在,也就是一个转化的基点,这里我们更要注意的是,阴阳转化的原理,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法则
阴常宜损,阳常宜盈。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这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这里我们可以对应一些事物来理解,比如这里的“阴”可以理解为汗液等代谢物,在这种代谢的过程中带走废物也是一种“损”,但是是对人有益的,相比之下,阳应该经常保持充盈,才能使得生命圆满。
《淮南子》里对自然有着这样的描述: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日之行也,不见其移,骐骥倍而驰,草木为之靡,阳燧未转,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风也,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噎未集,而鱼已潜矣。以阴阳之气相感动也。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声响、疾徐,以音相应也。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