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第二课,倪海夏《黄帝内经》第11节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今天晚上抽空学习黄帝内经第11节视频课,本节课程时长31分钟,花了1个半小时。学得有点累,因为这节课开始,涉及到抽象的“虚实”、“阴阳”等内容,且讲解内容甚广。

本节内容,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切”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以前摸脉,只能感觉脉搏在跳动,其他完全无感,今天通过倪师讲解,知道需要通过左右手找参照,以胃阳为标准,看其他脉和胃脉的异同。

例如,胃脉在右手关处,心脉在左手寸处,心脉属阳脉,以浮、强为常,速率和胃脉应该相同,如果心脉为沉脉,或者速率和胃脉不同等异象,均表明心脉有问题。

还有左右手的脉象所主不同。以前只听说“男左女右”,今天学习到关于左右手所主气血不同,左手脉管血脉,右手脉管气脉,女人主血,男人主气。故诊女性脉,左手比右手略大,诊男性脉,右手比左手略大。以为常脉。

经过这几课的学习,让我对“阴阳”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知道阴阳是相对的,而且可以无限细分。之前看“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特别不能理解,明明肝脏是阴藏,为什么后面又说肝是阴中之阳。现在虽然不完全透彻,但也算不执念了。

今天还有个疑问,倪师在举例手上有风湿痛时,说针在手上,可是《黄帝内经》不是说左病右治,上病下治么,按理应该扎针在脚上或腿上才是,上节课的视频中倪师也说过这个准则,所以还不清楚针灸的相关问题,有待继续学习。

以下是今天学习涉及章节:

1、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2、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3、阴阳别论篇第七

学习的具体内容:

1、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2、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3、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