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民间中医,让中医“绝技”代代相传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间的实践是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反而竟有断代的危险。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诸多问题,加入民间中医和临床诊疗方法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难免有断代的危险。保护和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名正言顺地行医问诊、救治众生,才能使民间中医绝技薪火相传。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复兴,相继而来的是全国上下的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的欢声雀跃,的确应该值得称赞和高兴。但对于一部分群体,民间无法执业的中医从业者而言,说实话仍旧有些难度。虽然有不少的认可者,但从法规的角度上而言,的确难以全面照顾。

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间的实践是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这一源头。获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提取出青蒿素,最终让全球每年几百万人受益。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属于民间古籍。“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屠呦呦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源。

一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偏方、秘方也都是经过历代临床实践检验过的结果,如湖南省的许小武就用祖传蛇药秘方成功治疗了蛇伤,灌云县的“土郎中”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并成功救治了许多病人。像云南白药、福建片仔癀这样的名药也是由民间发明创造并被实践证明是有用的,即使是一些中医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都离不开民间中医的贡献。乡村不起眼的小草,在民间医生手里也能成治愈疑难杂症的良药,从中可见真正的民间中医的博大与精深。

古人说:“医无三世,不服其药”。《易经》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中医方往往是几代人倾尽心力、甚至搭上性命的结晶,许多国家保密处方如跌打损伤丸、接骨丹等,也都是来自民间。现代中医教育,起初完全是政府从民间遴选中医作为教师。首批30位国医大师,全部有民间中医经历,80%为师承或家传。国医大师陆广莘说:“我是民间医生,也是乡村医生。”不可否认,民间中医队伍鱼龙混杂,但在传承中医精髓、保存中医特色、保障农村基层人民健康方面,民间中医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近年来,卫生部门虽表态支持“师带徒”中医药传承方法,但规定为师者至少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两项条件。按照现行师带徒规定,没有学历的民间中医,哪怕就是带了徒弟,徒弟也不能考执业资格,这样就几乎断了民间中医传承的路。正如有些民间中医所说的:不能合法行医,自身的生存都有问题,何谈传承?如果民间中医和临床诊疗方法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难免有断代的危险,也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民间中医的绝活还能留存多少呢?

相关专家认为,保护和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比挖掘、整理民间医药资源更加重要和紧迫。倘若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民间中医的合法从业、生存和传承问题,民间中医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绝技正在慢慢流失。再不抢救,再不重视,可能就无法挽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副研究员张小敏说,没有好的激励机制,缺乏传承的土壤和制度通道,民间中医的宝贵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民间中医是传承中医的重要力量。当前重点要在挖掘整理流传于民间、尚未得到政府指定机构认证的诊疗技术、方法、方药和器械的基础上,总结规范,研发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医院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中医诊疗设备,并加以推广利用。

政府需要铺设一条畅通的网络,让他们的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为我国医药产业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对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逐步开展系统的继承、整理和挖掘研究。”目前,《中医药法》已列入立法计划。希望《中医药法》能还民间中医一片天,将民间中医纳入依法行医的轨道,让他们名正言顺地行医问诊、救治众生。只有为他们提供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才能使民间中医绝技薪火相传,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