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里的艾灸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奇葩,起源于我国原始年代,在那个时候,聪明的人类便发现通过火的炙热来刺激伤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并且还可加速伤口的愈合。后来,人们逐渐将火灸引用到医学上来,在古书里面就有记载介绍用艾灸治疗疾病方法。
本文目录
《黄帝内经》中记载
《千金要方》中记载
《外台秘要》中记载
可见,在中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灸法也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艾叶作为主要的灸材,也经过了先民漫长的筛选。自古以来,施灸材料多种多样,如桃枝、桑枝、竹茹、蔓菁子、草纸、药捻、灯芯草等。其中,艾叶具有温热特性持久、来源广泛、加工简单等优点,成了灸材的最佳选择。
常用的灸法有哪些呢?
悬灸是直接点燃艾条对局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环境、体位不受限制,一般以被灸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者可用左手持艾,食、中二指分张,放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受被灸局部受热程度,并调整艾灸距离。
李树成提到,一般每个部位灸15-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潮湿即可。
现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温灸器,款式多样,使用方便,安全性较为提高。
针对不少市民都困扰的艾灸烟问题,则建议选用纯度高、少杂质的艾绒或艾条,注意室内通风,推荐在抽风设备完善的室内进行施灸。
对于日常保健,可选用什么穴位进行艾灸?
头颈部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散寒、解表、助阳等作用。
腹部
神阙穴:脐中央,有回阳益气的作用。关元穴:脐下3寸,有温壮元阳的作用。
四肢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有健脾益气、强身壮体的作用。
背部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补肾纳气,固精敛涩、调经止带的作用。
李树成总结,日常养生保健或者亚健康者,可选用足三里穴、大椎穴、神阙穴、关元穴进行艾灸,或者单灸足三里;有哮喘或易感冒者可灸风门穴、肺俞穴、大椎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经常腹泻、消化不良者可灸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神阙穴。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需要长期施灸,日久才能有疗效,特别是慢性病及疑难病,可以灸数月甚至数年,老年人养生保健更应常灸。
而施灸的顺序一般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依此进行。如果艾灸不讲次序,往往有面热、咽干等上火表现。当然也有可能因体质不同而出现上火表现,可用生地、麦冬、玄参煎水喝缓解不适。而艾灸的时间则建议在白天,早上最为适宜。
艾灸有哪些注意事项?
孕妇腰骶、腹部不宜施灸,胎位稳定的孕妇,治疗妇产病可辨证使用灸法。
长期施灸后可能落下疤痕,应尽量避免在颜面部、明显外露部位、关节部位施灸。
若在艾灸过程中出现晕灸,要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施灸中要留心观察,防止晕灸。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