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
而气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单的举一个例子
两个人一起出来赶路,一个人啥事都没有,另一个人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现代人:你体力不行啊。
原始人:你咋气虚了呢?
在这里,能够增强体力的物质,或者说一类带有能量的,能增加生命活动活跃性的物质,我们也叫——气。
各位看官,找到共性了吗?
归根结底,气是一种物质。
气的定义:人体内运行不息的,具有活性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就像繁体字的气,是气下一个米。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
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
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 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说明气来源于吃进去的水谷(和人体的运化),最后形成名为气的物质。
气支持生命活动。
气是支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的一个大类。
因为暂时无法观察到形态,因此统称为气。
那么问题来了,气是啥?气包括啥?
原始人表示不知道。
因为他们没有21世纪这些先进的技术。
但是他们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在不同的语境下,分类出不同的气。
精气,正气,邪气,卫气,营气,疠气,心气,肝气,脾气,胃气,肺气,宗气,肾气……
21世纪的人看到这些,觉得不值一哂。
那是因为你已经知道得太多了。
在几千年前什么都看不到的年代,这些是属于黑箱里经过无数次试验出来的认知,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实在21世纪,即便“气”对于我们来讲已经过于宽泛,但这套认知方法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总结一下吧:
“气”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
中医的“气”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的一个大类。
“气”是因为看不到它,但能切实地、侧面地观察到它存在,从而给予的暂时性名称。
我们可以通过给“气”加上特定的定语,而进行从大到小的分类;也可以把具体的物质填充进“气”的框架,充实理论内涵——但是把具体的物质当作“气”的本质,是不对的。比如上个世纪著名的一句“ATP是气的本质”。
就好比,你在玩一个名叫“自然”这个无穷尽的拼图,每找到一个零件你都欣喜若狂——但是你把一撮零件当成本质,这是错误的。把气看成拼图,也是如此。
比如黄芪,现在的药理研究下,分离出了三大类化合物: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
其中黄芪甲苷是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甲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8%。
首先,绝大多数人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基本上都是阴阳五行=中医理论。
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中医学对人体的认知,从来都是基于观察和解剖。
有人问中医有解剖学吗?
答:当然有。没有解剖哪来的五脏六腑?难道还是透视来的吗?
为什么中医药大学,也要学系统解剖学,也要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也要学生理生化?
因为中医学,本来就是基于解剖和生理建立的理论根基,别人在解剖学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当然要学啊。毕竟基础学会了,才能建模啊。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