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医案——川芎治偏头痛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自古以来,流传着“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的说法,体现了临床经验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针对不同的人中医处方中药物的最佳剂量是不同的。为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临床医生必须通过反复摸索、观察和验证。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认为,现代的中药因种植、炮制等问题,有效含量大打折扣,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疗效无法体现,所以在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时,多重用生麻黄,即使是幼儿,生麻黄用量常规都在10~30g,借其辛温之性达到宣肺发表平喘的功效,确有明显的疗效。

火神派传人李可老师在附子的用量上表现了艺高人胆大的气概,附子用量一般都在100g以上,尤其对危急重症患者具有救危缓急的奇效。

一、川芎倍量治疗偏头痛,收佳效

还记得著名中医学家何绍奇老师曾谈到在治疗偏头痛时,无意中发现川芎倍量而收到佳效的故事,感慨万千,这就是偶然中确实蕴含了必然,正所谓古人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阵发性反复性发作为特点,或左或右或两侧同时发病,以女性患者为多。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头部两侧属于少阳经脉循行之处,为肝胆所主。肝主疏泄和藏血,体阴而用阳;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属甲木,禀春生之气,共主调节周身之气。若肝胆之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脉瘀滞,则少阳经气不利而导致偏头痛。

川芎为血中气药,气味辛温,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经隧。如《神农本草经》曰:“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痉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王好古又云:“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一般常用量为10~15g。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在治疗偏头痛时,常以辨证为基础,加川芎并重用,依据何绍奇老师的经验,一般从30g开始,逐步增加至45~60g,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验案

现将临床典型验案介绍如下。

验案一

高某,女,41岁,经商,已婚,2009年4月11日初诊。

偏头痛病史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时明显加重,或左或右,尤其是遇寒冷更甚。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多种西药不愈。近期偏头痛发作明显,以右侧为甚,舌暗苔薄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头痛,属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物汤加味。

药用: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皂角6g、川芎30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丹参20g、桃仁6g、川楝子15g、延胡索25g、法半夏10g。水煎服,日1剂,共7剂。

二诊:药后头痛已愈,近日天气变化未见发作,余情可。守上方,水煎服,隔日1剂,1日1次,共7剂。以善后调理。

按语:

本例偏头痛具有遇天气变化之时则作,寒冷加重的特点,说明患者既有素体阳气不足,又有卫阳虚弱。

因为病程长久,根据中医“久病则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的理论,该证属于中医的本虚标实证,本虚表现为肾阳虚弱,标实表现为寒凝血瘀,所以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取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其中川芎重用加强辛温走窜通络的作用。

验案二

李某,女,51岁,干部,已婚,2009年5月21日初诊。

左侧后头部疼痛固定伴胀麻感,按之得舒1年有余,近日因久居空调房中着凉而症状加重,伴畏寒,神疲无力,面色黧黑,舌红衬紫,边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头痛,属血瘀络阻证。

治法:祛瘀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川芎45g、当归10g、生地黄15g、赤芍15g、白芍15g、豨莶草30g、炙甘草4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怀牛膝15g、桔梗6g、枳壳10g、葛根30g、大枣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头痛明显减轻,精神转佳,面色黧黑稍减,舌红衬紫,边有瘀点,苔薄,脉细涩。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精神佳,舌边瘀点消失,舌红衬紫,苔薄,脉细涩。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改用血府逐瘀口服液,1日2次,1次10mL。以做巩固。

按语:

本例头痛偏于后部,与足太阳经循行部位有关,所以在活血祛瘀取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入葛根,既宣通太阳经脉,又起引经报使之作用。同时重用川芎加强辛温走窜通络、攻逐瘀滞的作用。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