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70毒“,成为中药的起源。

夏商周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推动了医药的发展。

《晋.皇甫谧》,”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资治通鉴》谓伊尹”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着重,阴阳升降,走12经络表里之宜“。

《周礼.天官冢宰下》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山海经》记载药物12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其中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

《黄帝内经.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中药的理论依据。

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将药物,按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强壮延年益寿,无毒;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之;下品125种,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成为四大经典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还首创诸病通用药。

南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学一新兴分支学科诞生。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成为世界上公开颁布最早的药典性本草著作。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燥、湿、滑、涩分类方法。

五代.韩保昇《蜀本草》。

宋.刘汉、马志《开宝新详定本草》,李昉《开宝重定本草》。

宋.禹锡、林亿、苏颂重修了宋代第三部官修本草《嘉祐本草》。

宋.苏颂《本草图经》(一名《国经本草》),与《嘉佑本草》为姊妹篇,陈承将两书合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

宋设立了国家药局,中医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为本草学范本。

金元时期

刘完素著《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著《珍珠囊》;李东垣著《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著《汤液本草》。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著。

明代

刘文泰、王磐著《本草品汇精要》(简称《品汇精要》),为彩绘本草珍品。

李时珍《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贡献。

缪希雍《炮炙大法》、 朱橚《救荒本草》、李中立《本草原始》、兰茂《滇南本草》,分别记载了药物的炮制、食疗本草、药用植物、地方本草。

陈嘉谟《本草蒙筌》

清代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刘若金《本草述,》、王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严西亭《得配本草》、黄宫绣《本草求真》、王子接《得宜本草》、黄元御《玉楸药解》

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重辑本。

邹澍《本经疏证》及《本经续要》、张璐《本经逢原》、张志聪《本草崇原》

民国时期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张山雷《本草正义》秦伯未《药物学》、何廉臣《实验药物学》、张锡纯《药物讲义》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曲》、《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僵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