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 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道医学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道医学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发源兴起的,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 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去乱世,致太平”、“身国同治”的主张,因此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就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医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道医包括中医。道医突出以神学思想,讲究形神兼治。而传统中医学是平衡医学,讲究标本兼治。道医既谈道教,又谈中医,自成门派,又自成体系。道医具有形神兼治、传流不离道、认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变性、万变性、及具备多种综合技能的特点。
道医的内容:
道医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将道医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 (各种丸散膏) 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他力的范围之内。
道医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医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法脉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
道医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古往今来,道医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道医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援道入医与援医入道。昭示了医道同源,医道一体与医道互补的道家医学传统,涤荡道医学着修养生命、济世利民的情怀。
历史的道医名家有很多,如张道陵、孙思邈、杜光庭、张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广成先生玉函经》、《石药尔雅》、《韩氏医通》、《海药本草》,还有晋代葛洪,南朝陶弘景,北朝徐謇,隋唐杨上善、孙思邈、王冰,宋代王怀隐,金代刘完素,元代丘处机、马钰,明代王珪,清代傅山。
晋代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状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道医的学习与掌握:
道医的学习与掌握,首先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全面继承,而不是轻率地否定,盲目地发扬。道医诞生于道家修身修真者数千年以来以自己的性命为试验室进行长期反复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先在自己身体之内进行全面归道性转化实践,探索有质无形的“精”、“炁”、“神”与形体中有质有形的“识(智识)”、“血(体液)”、“肉(器官组织)”之间的本质关系,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先,使他们步入真人的行列,同时也产生了道医。
道医侧重于,“上工治未病”,防胜于治,化优于堵。
道医非常重视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调整化解。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