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

  • A+
所属分类:资格考试

1.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总规律)(5点)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针对特殊儿童)

30道题辨析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

【思维导图】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题: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15分)

答案要点:

总: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儿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应尊重儿童的独特性。

分:1.儿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儿童心理发展都有自身的优势领域,如有的语言能力好,有的动作发展上协调能力强。因此,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关注个体,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2.儿童是持续、不断发展的,但是发展又具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的稳定的、典型的特点,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有不同的特点。

3.儿童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与时间不是一直匀速发展;不同的身心发展不是协调、统一发展的,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总:所以我们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

2.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3方面)

生物(包括遗传、胎内环境、成熟机制)

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自身(自身能动性,是主体因素,包括是否积极主动等)

题:“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 环境 B.邻居C.母亲 D.成熟

3.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发展规律(5点)

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题: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是(  )。

A.2-3个月    B. 4-5个月 C.7-8个月    D.9-10个月

4.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在教育中如何应用?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

3岁前幼儿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

3~6岁幼儿的注意仍然是无意注意为主,能够发现许多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较突出,不稳定,面对新奇刺激,很容易转移注意目标。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比较稳定,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的注意时间。

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并且相当稳定。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

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注意对象的范围扩大,能够同时注意几种对象,在适当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能达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可以在游戏任务中学会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干扰而完成某一角色,能够遵守游戏规则,观察事物的细节。

(三)幼儿注意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明确幼儿活动的任务,考虑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教育内容呈现的方式。

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时段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对象。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逐渐扩大幼儿注意的范围。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有意注意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5.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在教育中如何应用?

动作记忆:最早出现,如喂奶姿势,不容易消退,在出现遗忘很久后还易恢复。

情绪记忆:出现较早,如惧怕,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识记和保持。

形象记忆:在幼儿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根据具体形象记住各种材料,如奶瓶,妈妈,主要依靠视觉表象记忆。

语词记忆:出现最晚,以语言材料为记忆内容,在幼儿掌握语言过程中逐渐发展

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无意记忆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幼儿记忆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增强记忆积极性,提出具体明确的任务和记忆的要求

2.培养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记忆材料,通过分析帮助理解记忆

3.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记忆方法或策略,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并用

4.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积极的情绪状态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利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记忆材料的兴趣

6.思维发展变化趋势

直觉行动思维(2、3岁前)  低级

具体形象思维(5岁前)

抽象逻辑思维(大约6、7岁开始进入) 高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处在前运算阶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会结合例子)

具体形象性、以自我为中心、泛灵、不守恒、不可逆、刻板

幼儿思维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丰富幼儿表象,积累感性经验

2. 坚持直观性原则,活动力求具体、形象、直观、生动

3岁前,直观动作性,渴望直接动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特点教会幼儿使用工具,如叉子、汤匙等,幼儿在运用工具的同时,也逐渐学会解决问题。

4-5岁,不仅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而且对事物的前因后果也感兴趣,指导幼儿关注新颖的、暂时不熟悉的现象,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培养幼儿计划、分类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前儿童想象有哪些特点,小班中班大班都各有什么不同?

想象有哪些特点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

发展趋势:自由联想——创造想象。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2)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

(3)想象和现实经常混淆,?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小中大班的想象发展各有什么不同

小班:想象无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创造性比较低,简单,基本以重视生活中某些经验的再造想象为主。

中班:逐渐开始独立想象,内容有了独立创造的萌芽,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想象有一些创造性成分。

大班:有意想象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创造想象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内容丰富、新颖,力求符合客观现实,能更多的运用创造想象。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培养和引导?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

1.幼儿情绪发展具有外露性。如又哭又闹,不能很好的控制和掩饰自己的情绪。

2.幼儿情绪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如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受到情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3.幼儿情绪发展具有易冲动性。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情绪常常处于激动状态,冲动性明显。

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6点)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1.保持和谐的气氛;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和分离焦虑)

(二)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比如孩子摔倒了)

(三)成人情绪自控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采用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五)教会幼儿自我调节情绪

反思法、自我说服、想象

(六)正确理解幼儿的情感反应

1.对幼儿所有情绪都保持敏感;2.对幼儿正在体验的情绪做出非判断性评价。如,孩子哭,有多种可能,适当的情感反应可以说:“你看上去很难过”而非“你很难过,因为你想妈妈了”。

9.气质的类型及对应的教育措施(能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多用于材料分析题)

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因此,要培养其勇于进取的精神,防止其任性。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因此,要培养其开朗乐观性格及稳定兴趣,防止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因此,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防止他们墨守成规。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因此,要培养其自信心,防止孤独。

10.儿童发展理论及人物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  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

主要观点:人的天性本能——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发展阶段——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和生殖期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环境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生命周期划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每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1.5~3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3~5、6岁)

三、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格塞尔(1880~1961),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遗传决定论,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成熟指导着发展,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双生子爬梯实验”);尊重幼儿的天性,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学前小学化现象);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耐心等待,欣赏孩子的成长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主要观点:相关概念:适应、图式和组织、同化与顺应

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岁以后)

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主要观点:学习也是一种社会建构,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作“最近发展区”,即“跳起来摘桃子”)

提出了儿童的“大纲”和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生于加拿大,1953年任教斯坦福大学,1974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被誉为“现代的多面手”。主要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观察学习;强化既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自我强化;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题: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的组织中心是(  )。

A.教材 B.家长 C.教师  D. 儿童

模块二 学前教育原理

11.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两点):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2.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般原则4点: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特殊原则4点;保教结合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

13.幼儿园的教育的特点(5点)

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活动性、潜在性

1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1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点击跳转)

16.幼儿教育发展及人物观点

【人物】蒙台梭利

【课件】大咖驾到——杜威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人物】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人物】张雪门

模块三  幼儿一日生活

17.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

18.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纲要 组织与实施部分第9条)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2)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19.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策略(5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引导幼儿建立自信,鼓励幼儿主动发展

(3)规范行为,为儿童树立榜样,促进幼儿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4)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幼儿的一致性

(5)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20.常见疾病:佝偻病缺D,痱子的护理,水痘、风疹和乙脑的传播途径

21.安全防护:脱臼、烫伤、鼻出血、眼内异物、误服药、虫咬伤

模块四  环境创设

22.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5点)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

(2)适宜性原则

(3)幼儿参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23.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3点)

(1)家园合作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2)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

(3)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家园合作的内容包括两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的相关理论(纲要、工作规程)

(1)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3)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24.幼小衔接

(很重要,论述、简答、单选都考过,共出现5次)

(一)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1.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 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3. 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主动性、独立性、规则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三)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 幼儿园、小学教育双向改革,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

2. 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落实过渡期教育

3. 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4. 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四)幼小衔接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1. 主导活动方面(学前是游戏,小学是课业)

2. 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宽松,小学紧张)

3. 师生关系(学前接触多,小学接触少)

4. 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幼儿园丰富,小学严肃)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小学压力较大,自由少)

模块五  游戏活动指导

25. 游戏的分类:

按认知分为:(会区分选择)感觉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按社会性发展分:(会区分选择)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结构、表演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26.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游戏理论(18、19世纪)

1.“剩余精力”说 (席勒、斯宾塞)

2.“前练习”说 (预演说)格鲁斯

3.“复演”说 (霍尔)

4.“松弛”说

(二)现代游戏理论

1.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

2. 皮亚杰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3. 维果斯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

27.游戏的价值

1.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①促进幼儿大动作、精细动作、躯干动作等动作发展。

②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

③提高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

2.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①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

②有助于语言发展

③有助于概念获得

④有助于问题解决

⑤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3.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①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其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

③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有机会学习与掌握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合作、社会性问题解决、同伴集体接纳、相互影响方式);

④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⑤伙伴游戏是帮助幼儿“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① 丰富与深化幼儿的情感;

② 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③ 发展幼儿的美感;

④ 发展幼儿的同情心与移情的能力

⑤ 具有“修复”情绪的功能。

28.各年龄段(小中大班)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小班结构游戏的特点:材料选择的盲目性和简单性?结构技能简单(喜欢用的技能是铺长和垒高);易中断,坚持性差(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建构具有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 (独自或平行游戏)

小班结构游戏的指导:引导幼儿认识材料(积木、纸盒等);帮助幼儿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建立建构游戏的规则(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整理等)

中班结构游戏的特点:能够根据建构物体的特性来选择材料;建构技能主要以架空为主(叠高和架空);愿意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 ;有建构主题,但易变化

中班结构游戏的指导: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可尝试提供作品构造图,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纸搭建;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与同伴合作

大班结构游戏的特点:结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续性增强;能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建构 ;能综合运用各种建构技能 (平铺、垒高、架空、围合、封顶、对称、转向、穿越等);能根据游戏情节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

大班结构游戏的指导:学习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复杂的三维物体;搭建前学习商讨、分工,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引导幼儿建造有一定主题和情节发展的、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群

29.各年龄段(小中大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游戏的目的不明确,只注意某一角色的动作、语言等?游戏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只反映作品的某一片断

小班表演游戏的指导①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适合表演的材料;②引导幼儿理解角色,帮助幼儿分配角色,不强迫幼儿扮演不愿意扮演的角色;③因小班幼儿不会主动玩儿表演游戏,教师要热情地支持他们的表演意愿并给予帮助;④教师可以加入到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提醒幼儿,及时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⑤关注幼儿参与表演的乐趣,不过分强调表演效果

中班表演游戏的特点: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嬉戏性强,目的性弱 ;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较少运用语言、表情等来表现角色

中班表演游戏的指导:①准备空间,固定时间(不少于30分钟);②提供简单易搭的材料(以2~4种为宜);③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④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示范

大班表演游戏的特点:有较强的任务意识,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大班表演游戏的指导①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幼儿进行多样化探索;②游戏的最初阶段应尽可能少地干预;③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帮助幼儿运用语气、语调、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塑造角色;④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30.各年龄段(小中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15分钟左右):处于平行游戏高峰期,喜欢和同伴玩同样或相似的游戏,独自扮演角色,游戏时没有组织者,目的性也不强,没有明确的主题。如模仿司机开车

小班的角色游戏指导: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为玩具发生争吵,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帮助他们明确主题、确定角色、挖掘生活经验,注意游戏常规培养?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培养幼儿独立游戏的能力

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20-30分钟左右):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有自己的游戏主题,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同伴间会商量分配角色,但主题还不稳定

中班的角色游戏指导:增加半成品以及废旧物品材料的提供,以满足和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拓展游戏主题,设计游戏情节,学会分配角色?培养幼儿收拾玩具的能力,就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40分钟左右,甚至1小时):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合作能力增强?游戏的目的性很强,内容丰富,主题新颖?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迅速发展,旧玩具玩出新花样?游戏中出现问题,能克服困难,主动解决。

大班的角色游戏指导:着重培养幼儿独立开展游戏的能力,更多的用提问、建议等语言形式指导幼儿的游戏?关注幼儿的合作程度,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沟通交流?要求幼儿独立做好整理场地的工作?给予幼儿更多表现的空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评价游戏的能力。

题: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  )。

A.表演性符号 B.工具性符号

C. 象征性符号 D.规则性符号

模块六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广泛性和启蒙性、趣味性与游戏性、活动性和主体性、整合性和渗透性、随机性和潜在性。

32.五大领域包括:

健康(生活活动、体育活动)

语言(故事、儿歌、讲述、谈话等)

社会(参观实践、情绪体验)

科学(科学活动、数学活动)

艺术(音乐活动:歌唱、节奏、律动、舞蹈,美术活动:绘画、折纸、泥塑、手工粘贴等)

五大领域的目标设计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

《纲要》目标:

①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②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指南》目标:

1.身心状况(各年龄段);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动作发展(各年龄段);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各年龄段);目标1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目标2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3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纲要》目标

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指南》目标

(1)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2)阅读和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纲要》目标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能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指南》目标

1.人际交往

目标1  喜欢交往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2.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纲要目标

①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④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指南目标

(一)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五、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纲要目标

①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②喜欢参加文艺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指南目标

(一)感受与欣赏

目标1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目标2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表现与创造

目标1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目标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33.活动设计方案设计(重点重点,单独下篇文章)

幼儿园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各个领域活动设计和主题活动设计。

模块七 教学评价

34、幼儿园教育评价重点考察哪些方面(5)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35.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需注意哪些

(1)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2)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3)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4)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5)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整理完毕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