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脘痛病的中医专长综述怎么写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关于治疗胃脘痛的中医专长综述怎么写,下面分享一篇写作模板。

1. 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  郑xx        性别: 男    年龄:  38

身份证号码:445281xxx

工作单位:无

联系电话:1369x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擅长使用内服方药技术诊治胃脘痛病

擅长使用毫针技术诊治胃脘痛病

疾病名称:胃脘痛病

代 码:BNP010

3.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本人擅长使用内服方药与毫针诊治胃脘痛病。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发生于心系等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

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 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总之,胃痛发生的总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辨证应首先区分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一般来说,凡病程长,痛呈冷痛、喜热食、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凡病程较短,痛呈灼痛,喜冷食,泛吐酸水者,多属热证。凡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重,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凡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短,疼痛呈阵发窜痛、胀痛者,多属气滞;病程较长,疼痛持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属血瘀。临床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本方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味。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若为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晶,宜选用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泄热,直折其火。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亏损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若兼饮食停滞,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若日久胃阴虚难复,可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毫针辨证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痛甚者,加胃肠穴透劳宫,梁丘,寒邪犯胃者,加胃俞;呕吐者,加足胃穴,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大便不通畅,加丰隆,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方义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毫针治疗胃脘病特点描述:

1.毫针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

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应须注意鉴别。

3.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

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擅长内服方药与毫针诊治胃脘痛病。主要治疗中医辩证下的胃脘痛为主,亦涉及临床上出现的各种急慢性病内伤及外感引起以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寒邪,饮食,情志,湿热,瘀血,脾胃虚寒,胃阴亏耗)

本人专长不适用于西医学中的胃穿孔,胃出血,中毒性,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胃脘痛。

5.医术安全性

对于胃脘痛患者初次就诊,一般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胃脘痛,如胃穿孔,胃出血,中毒性,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胃脘痛,如果本人自觉诊断不清楚,还是会让病人先去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明确后才采取中医方药治疗。如经治疗胃脘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则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诊疗,本人在临床运用的中药是在药典规范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药物配伍等遵循中药的配伍规律,避免相反药物同用。

本人擅长的毫针针刺技术非常安全, , 主要以手脚肘膝以下穴位为主 , 配以局部区穴或奇穴 ( 特效穴 ) , 并对特定人群和身体状态有明确要求, , 如果具有以下情况者, , 一般本人们不进行针刺或慎重针刺 。

1 )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候,本人不进行立即针刺。

2 ) 身体瘦弱、气虚极度亏虚的患者,本人会让患者选用平卧体位,减少手法刺激强度

3 ) 对于怀孕患者,本人会避开腹部、腰骶部的针刺部位并对三阴交 、 合谷穴 、 昆仑穴 、 至阴穴 、 肩井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穴位进行禁针,以防发生意外。

4 ) 若患者为小儿并且囟门未闭合,本人拒绝在头部腧穴进行针刺;

5 ) 若患者经常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本人不进行针刺。

6 ) 若患者已被确诊肿瘤或在针刺部位有感染、 、 溃疡、 、 瘢痕者 ,本人不进行针刺对于腧穴下为重要脏腑或器官的部位(肺、肝、眼区、风府 、哑门 、 夹脊穴等 ) , 本人非常慎重针刺的深度与角度 , 更对提插捻转等手法要求减少幅度与刺激量, , 力求避开重要脏器, , 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医术有效性

从学医至今,不完全统计,本人已经治疗了 1500  人次胃脘痛患者,有效率达到  90% 左右。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自诉胃脘痛缓解即为有效。

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本人从医 10多 年以来, 本人为不少患者提供治疗,病痛得到解除,生活质量也同时提高,这是本人学习中医以来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由于用药平淡 , 所以至今没出现一例 安全问题。这次 感谢 国家政策 给予 机会, 让我们民间中医 合法合规 地 看病治病,为更多 患者 带来健康。 本人 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完善技术,提高水平。谢谢各位老师 。

毫针

风险:本人擅长的毫针技术诊治胃脘痛病,潜在医术风险主要为局部(腹部,背部俞穴)取穴时会存在误伤内脏情况,譬如针刺腹部俞穴如:中脘 梁门 易伤及内脏,胃俞 膈俞 脾俞等后背俞穴引起气胸,引起呼吸困难,休克等。

防范措施:所以本人对于局部(腹部,后背部)针刺,特别谨慎,患者一般采取平躺或者卧位,后背俞穴采取斜刺,或者平刺,以避免伤及内脏,先针为1-1.5寸毫针,进针为1--1.2寸,不使用提插捣刺手法,以捻转手法为主。

8.本人对以上填写内容真实性做出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按照《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后果。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

时间:       年     月    日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